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析论文
2025-10-24 15:21: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强调通过情境创设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探讨了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串联单元教学内容以及构建真实互动环境。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强调通过情境创设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探讨了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串联单元教学内容以及构建真实互动环境。同时,提出了多种情境创设策略,如明确单元目标下的多媒体情境、围绕单元主题的问题情境、融入实物资源的生活情境以及链接课堂内外的角色扮演情境。通过这些策略,旨在构建趣味、直观、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和知识迁移,为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愈发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单元整体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使其能够将“大单元”与“大情境”有机结合,进一步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语文课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一、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单向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致使其学习兴趣低迷,课堂参与度降低。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通常难以直接理解复杂的语文知识,因此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产生的重要教学策略。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场景,使单元整体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串联单元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诸多知识点和语文要素。这些内容虽有内在联系,但孤立讲解时,学生难以理解其关联。情境创设通过创设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情境,能够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系统、连贯。在单元情境中,学生不仅能清晰感知所学知识能解决何种问题,还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所依存的情境,进而灵活运用不同语文知识,实现知识迁移,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三)有助于构建真实互动的环境
情境创设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营造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具象化为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自然地开展互动交流、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这种真实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包含情感体验的综合性活动,还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的互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思维碰撞,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出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一)明确单元目标,创设多媒体情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明确且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师首先需分析单元的定位与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精准设计单元学习目标。以这些目标为统领,教师可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并借助直观的多媒体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单元教学中,内容繁多且任务繁重,多媒体情境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直观地呈现单元知识,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单元主题,顺利导入学习内容,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多媒体情境导入单元学习和任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结合《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等课文,整合单元知识点,对接学生学情,设计了单元学习目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借物抒情的方法,品味情感句子;写清楚心爱之物,学会表达情感。”在目标引领下,教师设计了单元学习框架,并通过多媒体情境导入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具体来说,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单元框架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随后,教师创设多媒体情境,展示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白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白鹭的外形特征,如“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与课文中对白鹭外形的描写相呼应。接着,播放白鹭在水边觅食的动画视频,搭配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站着钓鱼”的优雅姿态,生动呈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使白鹭的形象更加鲜活。通过这些多媒体素材,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后续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探讨本单元课文如何通过借物抒情表达情感。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挑战欲,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竞赛”场景:播放充满活力的动画视频,搭配轻快、富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营造出紧张又兴奋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竞赛中。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互动问答题目,如“《白鹭》通过对白鹭诗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落花生》借助花生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桂花雨》叙述了作者关于桂花的童年回忆,表达了作者()。”在情境驱动下,学生积极表达见解,分享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情感,理解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心爱之物,并为学生播放舒缓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写作氛围。这种情境感的营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二)围绕单元主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单元主题与情境创设的关系恰似“舟”与“水”:缺少情境的助力,教学推进困难;凭借生动的情境,教学则能高效开展。教师可依据单元主题,巧妙融入问题情境,让主题在情境里自然展现,并使问题情境成为串联单元知识的关键线索。这样的问题情境需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激发求知欲,从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整体教学中,教师围绕“民风民俗”这一单元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和《古诗三首》等课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进而领悟单元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自信。首先,教师组织学生综合阅读单元课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与文化美。其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你知道哪些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和传统?它们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体现?”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己所了解的民风民俗,激活他们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人物故事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一步拓展问题链,如“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传统习俗?”“腊八节的由来是什么?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最后,教师展示制作腊八粥、写春联、包饺子等视频,并在课堂中模拟节日场景,让学生在生动的节日氛围中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所学的语文知识,还在互动中加深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实现了大单元与大情境的深度融合,提升了语文素养。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探讨传统节日的由来、故事、诗词和美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融入实物资源,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模拟或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融入实物资源,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调动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丰富情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出发,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生活化大情境,并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构建具体情境。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整体教学中,教师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人文主题展开教学,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两篇精读课文和《童年的发现》一篇略读课文。这些课文内容都与具体的生活场景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实物资源,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和实际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以《手指》一文为例,课文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为了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分享这些手指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让学生描述每个手指的“个性”。例如,有的学生说:“拇指总是帮我做力气活,比如按压东西;食指喜欢指引方向,帮助我指路或者指认物品;中指在弹钢琴时总是最活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以亲身体验为基础,结合课文中的拟人化描写,进行语文描写实践,学会用语文的眼光观察生活。
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风趣与幽默”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幽默语言技巧相关的学习活动,紧密围绕生活情境展开。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风趣幽默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或听到的。通过让学生讲述这些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幽默细节,如有趣的对话、意外的巧合或滑稽的行为。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如家庭聚会、学校活动或日常购物等,让学生围绕这些场景编写幽默的小故事。通过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单元整体教学,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获得综合性的学习体验。
(四)链接课堂内外,设计角色扮演情境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角色扮演情境有效链接课内外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在课堂上,教师依据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道具和场景布置,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大单元知识。在课后,教师延伸角色扮演,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巩固知识。这种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单元教学更加立体完整。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体教学中,教师围绕“民间故事”这一单元主题,整合《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讲述和民间故事调查,让学生在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同时,教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情境,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其一,课内角色扮演。教师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演绎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教师提供道具、布置环境,营造生动的表演场景。学生扮演海力布、牛郎、织女等角色,在表演中体会民间故事所反映的“真、善、美”的内涵,明确语言表达要求,将表演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其二,课外角色扮演。教师设计课外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家中的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听过的民间故事或传说。教师为学生提供话筒、小记录本等道具,让学生制作“民间故事采集卡”,记录故事题目、内容和了解渠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了解民间故事,进行交流与分享,感受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通过课内外角色扮演情境的设计,教师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还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单元教学更加立体且完整。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情境创设为构建趣味、直观且高效的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融合情境与多元体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知识,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投递”。它让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深植于学生脑海,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探究热情,进而提升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单元整体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情境,以此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少云.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35):37-39.
[2]赵伟红,梁艺晴.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9):55-57.
[3]张绞绞.单元整体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8):61-63.
[4]王华萍.任务情境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J].家长,2024(27):180-182.
[5]李晓晖.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化思路[J].华夏教师,2024(2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