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延学”作业:从知识延伸到主题意义生长论文
 0
                        0
                    2025-10-24 15:17:0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英语“延学”作业设计,以译林版教材为载体,从情境渗透、梯度建构、形态创新三方面提出了基于主题意义的作业创新路径。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英语“延学”作业设计,以译林版教材为载体,从情境渗透、梯度建构、形态创新三方面提出了基于主题意义的作业创新路径:通过主题语境构建主题词汇、口语交际、语篇写作的实践场域;依据认知规律设计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创新的梯度任务;借助项目化、可视化、体验式作业形态激活学生内驱力,推动语言知识运用向主题意义转化。这一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路径。
[关键词]小学英语“延学”作业,主题意义,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主题是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之一,能够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
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延学”,旨在将课堂知识还原到生活语境中,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实践运用—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聚焦主题意义的深层建构,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语言与思维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小学英语“延学”作业作为课堂与真实语用的桥梁,需挖掘教材主题的现实意义,将语言学习转化为实践性探究活动,助力学生从“掌握语言形式”跃升为“内化主题意义”。这既呼应了新课标“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又推动了核心素养在真实语言实践中落地。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主题单元为载体,从“情境渗透”“梯度建构”“形态创新”三个维度,探索作业设计如何实现从“知识延伸”到“主题意义生长”的跨越。
一、情境渗透:构建主题语境下的作业实践场域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以主题为纲,每册包含八个单元及两个综合语言项目,各板块语篇均围绕单元或项目主题构建情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言教学生态环境。主题语境作为激活语言运用的核心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场景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一)主题词汇的情境化迁移作业
在设计主题词汇的情境化迁移作业时,教师应聚焦于一个主题,将词汇拓展从孤立的、毫无关联的单个词汇转变为互相紧密关联、能够组合运用的语言生发点。

例如,在完成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A new student”(主题为“校园环境与新生适应”)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校园导览图”英文标注和引导任务。学生在标注校园场所时,不仅涉及教材中提到的场所,如classroom、library、playground等,还拓展到教材以外的场所,如gym、canteen、infirmary等。随后,学生结合标注好的导览图,用“The...is on the...We can...here”句型向“虚拟新生”介绍自己的校园。通过这种作业,学生将分散的词汇转化为与主题相关联的意义网络,不仅巩固和拓展了主题词汇,还通过任务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促进了对校园场所功能价值的理解,实现了从“记单词”到“懂意义”的转变,进一步理解了“校园是由不同功能空间组成的生活共同体”这一主题意义。
(二)口语交际的任务型展演作业
培养学生灵活准确地运用语言以及加强其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学习的重点之一。口语交际“延学”作业通过重组语言素材和叠加已学句型,唤醒学生的语言储备,活跃思维,并通过灵活变通和有效重组,增加对话的互动性。
例如,在完成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What we wear”(主题为“服饰与季节、场合的关联”)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我的穿搭我定义”视频录制任务,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穿搭博主”,站在衣橱前介绍衣物,并录制成小视频。在完成这项作业时,学生会主动关联“功能”和“场合”等概念。例如,有学生说:“This is my raincoat.It’s yellow and beautiful.I wear it on rainy days,because it keeps me dry.”通过这种作业,学生逐渐理解服饰不仅是保暖或美观的工具,还是生活需求与个性表达的结合,从而深化了对“服饰与生活紧密关联”这一主题意义的内化。
(三)语篇写作的批判性输出作业
新课标强调“学思结合”的学习活动观,要求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深层理解能力。在语篇教学后,教师可布置结合语篇内容、对比现实中相关话题并发表自己观点的任务,引导学生在主题框架内进行深度语言加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同类话题发表独特见解。
例如,在完成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A healthy diet”(主题为“饮食结构与健康的关系”)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饮食习惯对比与反思”作业,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观察教材中的“食物金字塔”,用英文描述“健康饮食应包含哪些食物”。第二步:记录自己三餐的饮食(I eat...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对比食物金字塔判断是否健康。第三步:用“I...To be healthy,I should...because...”句型写反思。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需要经历“认知健康标准—对照自我行为—反思改进方向”的过程。例如,有学生在反思中写道:“I sometimes don’t have breakfast.To be healthy,I should have breakfast every day because it gives me energy for study.”这表明学生已将教材中健康饮食的知识概念转化为自我反省和需求,真正内化了“健康饮食是对自己负责”的主题意义。
二、梯度建构:设计认知进阶型的作业发展链条
“延学”作为一种基于主题意义的持续性教学形式,需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探寻其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作业设计既不能过度拔高,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表面;既要反映学生对主题的掌握程度,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延学”作业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分层任务设计,让学生在挑战与成就感的交替中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以下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Road safety”(主题为“行路安全”)为例,设计三个层级的作业,既能与教材知识结构相契合,又能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展现学生对主题认知的逐步提升过程。
(一)基础巩固层:主题知识“链接式”作业
“链接式”作业针对新授主题的核心语言点,设计“新旧知识对接”任务,梳理知识脉络。通过聚焦核心语言项目,引导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结构化联系,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建构体系。这种作业不仅巩固了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句型,还通过新旧知识的关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Road safety”,设计“道路安全基础概念思维导图”任务,以“Road safety and travel mode”为核心,梳理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从本单元的“行路安全”分支延伸出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和第三单元“Asking the way”中学过的出行方式。这类作业不仅巩固了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句型,还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道路安全与出行方式的基础联系”,为后续深入理解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能力提升层:主题意义“探究式”作业
“探究式”作业聚焦主题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其实施遵循情境真实性、任务开放性和能力综合性等原则,在主题语境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探究场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完成信息整合、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形成超越文本表面的深度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Road safety”中的“行路安全”主题,采用“问题驱动—实地排查—方案构思”的步骤设计“校园周边道路安全隐患探究”任务。学生最终呈现“安全隐患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风险点,并附带英文简单说明,同时录制英文解说视频,介绍排查发现与改进的想法。通过实地探究,学生深化了对“校园周边道路安全防护要点”的理解,提升了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创新层:主题价值“迁移式”作业
“延学”作业可以打破教材主题的文本界限,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任务设计,推动学生将主题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通过搭建主题核心信息与生活场景认知之间的桥梁,实现跨领域的应用迁移,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重新构建知识意义,实现从对教材的理解到现实创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关联“Road safety”中的主题,设计“道路生态安全规划”任务。学生结合前两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分组交流并撰写规划,包括“安全生态措施”和“宣传方案”(如制作双语海报)。有的倡议书向社区提出建议,用“Let's work together to make our road safe and green.”发出倡议。该作业将“道路安全”与“绿色出行”深度融合,让学生明白“安全出行是对自身和自然的双重责任”,实现了从“交通法规,安全意识”到“人与环境共生”的主题意义的内化。
这三个层级的作业围绕“Road safety”主题展开,从基础概念的整合到实际问题的探究,再到道路生态实践的创新,层层递进。这种设计既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又引导他们逐步加深对“道路安全与生态共生”的理解,凸显了“认知进阶型”作业在主题意义内化过程中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三、形态创新:以生本为核心激活“延学”作业内驱力
当作业从“任务负担”转变为“实践体验”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将被激发。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态设计,构建“自主参与—个性表达—成果共享”的“延学”作业生态。当学生在项目协作中用英语解决问题、在可视化创作中外化思维轨迹、在生活体验中激活语言感知时,作业便成为学生展现语言能力与创造力的舞台,最终在“做—创—用”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协同提升。
(一)项目化作业:在真实任务中实现语言能力进阶
项目化作业的核心在于将教材主题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的整合与应用,从而在协作中理解主题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完成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rotect the Earth”(主题为“地球保护与人类责任”)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开展“校园垃圾分类方案”长周期项目,具体步骤如下。阶段一:现状调查。小组设计英文问卷,调查同学的垃圾分类习惯。阶段二:数据分析。用图表呈现结果,讨论问题的成因。阶段三:方案设计。绘制流程图,用英文标注“垃圾分类步骤”。阶段四:成果汇报。制作英文PPT向全校展示方案,并呼吁“Protect our school.Protect the environment”。这种项目式作业打破了课时限制,将语言运用融入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从“知识学习”到“行动倡议”的转变,正是“环境保护”主题意义内化的体现。

(二)可视化作业:在创作中外显思维过程
可视化作业借助思维导图、漫画、短视频等工具,将抽象的语言思维转化为具象的作品。这种作业形态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应用场域,更是思维轨迹的可视化过程,帮助学生在图文结合、动静转化的创作中,实现对语言形式与意义关联的深度建构,深化对主题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完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The lion and the mouse”(主题为“弱小与强大的互助共生”)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故事延伸”可视化作业:用“多格漫画+英文对话气泡”的形式,描绘“狮子与老鼠后续的相遇场景”,制作成班级故事连环画集,小组轮流用英文解说或表演漫画情节。学生在创作中会主动思考“不同生命如何和谐共处”。例如,有作品画着暴雨中,狮子用身体为老鼠遮挡雨水,对话气泡写着“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还有作品描绘老鼠带领狮子找到新的水源,配文“Small ones can help big ones too.”这种将“动物互助故事”转化为“生命共生哲理”的过程,正是“尊重每一个生命价值”主题意义的内化。
(三)体验式作业:在具身参与中深化语言理解
体验式作业强调语言意义的生成,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体验,使学生在肢体参与和感官交互中建立语言符号与现实经验的直接联结。通过具身参与,学生在实践中建立主题情感联结,实现“知”与“行”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完成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Helping our parents”(主题为“家庭互助与责任担当”)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务小先锋”体验式作业:用照片或视频记录自己帮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并配英文解说。学生在体验中不仅掌握了做家务的英文短语,更在情感上理解“家人之间需要互相关爱,一起分担家务”。有学生在分享时说:“It's not easy for our parents to do all the housework,but everyone in the family can do it together.”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标志着“家庭责任”主题意义已融入学生的价值观。
四、结语
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延学”作业实践,本质上是将教材中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学生可触摸、可体验、可创造的实践载体。当作业设计紧扣主题情境,遵循认知规律,彰显生本理念,“延学”便不再仅仅是课堂的简单延伸,而是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生长的“孵化场”,主题意义理解的“深化器”,以及学习热情维系的“能量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