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路径探索论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路径探索论文

1

2025-10-24 15:01:3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依托人教版教材,围绕新课标教学目标,着眼数学思维渐进培育,结合数学学习规律与现代教育理念,给出可复制、可评价的课堂样例,旨在为小学数学思维培育提供一条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

  [摘要]在新课标“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导向下,本文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材内容展开,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范式,以情景创设、数字化技术融合及实践应用等多元策略,助力小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本文依托人教版教材,围绕新课标教学目标,着眼数学思维渐进培育,结合数学学习规律与现代教育理念,给出可复制、可评价的课堂样例,旨在为小学数学思维培育提供一条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培育,逻辑体系构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也在持续优化。其核心目标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加自然、顺畅地融入数学学习的过程,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数学思维是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标教材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其一,教材对基础概念进行了转化和调整,使其更加贴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内容,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地建立起对数学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二,教材还积极融入了经典数学内容的逻辑推导过程。这意味着教材不再只是简单地呈现数学知识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些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原理。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结构,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一、依循学生成长规律,雕琢数学思维培育阶梯


  数学思维发展与小学生身心成长紧密相连,小学数学教学需稳扎稳打,依据教学实际与学生学习习惯,逐步筑牢基础,为构建系统思维框架奠基。


  (一)匹配学段目标,定向思维培育层次


  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可持续性,小学数学教学需契合学生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成熟特征,按年级要求分阶设定思维培育层级。

67636d4ea3d2098b24cc77007e5a2950.png

  第一,在低年级(一、二年级),教学重点是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第二,从三年级起,教学聚焦于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第三,进入高年级后,强化综合思考与多维度思维训练。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二)巧用情境教学,激活思维认知重构


  将学科兴趣建设作为小学数学思维培育的重点,是现代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向。在此过程中,可让小学生依据情境教学内容,形成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找到最佳学习切入点。为了创设有效的思维“碰撞”机会,教师应围绕新课标,将其中概念性的抽象内容用循序渐进、可视化、可参与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能提升教学的易懂性,又能借助多元的课堂形式,为小学生拓展更多思维空间,为其整体数学思维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创设真实问题场景,激活小学生的“思维热点”。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单元中,可通过识别人民币、人民币换算、人民币组合运算等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开设“虚拟小超市”,让小学生担当售货员、收银员和顾客,通过虚拟交易,锻炼对人民币的认识,建立初步的货币交换概念,并逐步过渡到符号化运算教学,实现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平滑过渡,有利于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融合信息化教学,助力思维进阶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应依据新课标,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成长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和具象化的授课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逐步建立思维节点,实现思维认知的重构。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成人不同,他们对抽象内容的接受能力较弱,更倾向于使用具象化信息来辅助理解,信息化教学在此可大显身手。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软件,让学生拖拽、旋转图形,直观感受几何变形与求导关系,提升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再如,在“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植物种类调查项目,让学生全程参与数据采集、分类、图表呈现,在实际情境中构建系统性思维,实现思维驱动。


  数学学科多涉及抽象概念,为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变,教学中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调动其思维的“能动性”,提升思维活力。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将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可感知的内容;利用在线互动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发学生互动讨论,提升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让小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氛围,用浸入式自主研究提升思维的“活性”,并将思维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最佳教学反馈。


  信息化教学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平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力。通过将数学教学中的数理核心内容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可以显著提升小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实现动态拓展。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设计渐进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还能通过互动学习和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活思维元素,构筑数学逻辑体系


  数学学习是众多学科中逻辑关联最为严密的学科之一,涉及众多基础概念、逻辑推演和分析重构过程。这些严谨的推导与细致的验算是小学生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结合教材的基本内容,并延伸教学方向,让小学生逐步适应思维训练的演进,从而在学科教学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构建推理链条实现数理思维“倍增器”


  思维的显性化需要通过渐进式的教学培育,以促进小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建立“训练模型”,并不断适应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由于小学生主要通过记忆、反复练习和解题等方式来建立知识关联,教师应注重教学脉络的整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缜密的思考加强思维训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分析数学问题的根源,从而实现严密的思维逻辑运用。这种完整的链条式思维过程,可以形成引思促学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显性化教学的发展。


  例如,在“简易方程”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设计渐进式认知教学方式,围绕思维的整体性,建立一整套链条式的思维培育主线。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第二,基于初步概念,开展假设性思维训练。第三,验证学生思维方式的正确性,提供及时反馈。第四,通过抽象性思维重建,让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复盘。通过这一系列步骤,学生能够更好地建立体系化的思维形式,确保其思维过程符合数学课程教学的大纲要求,同时保证思维的完整性。


  (二)从关联知识网络构建数理思维“路线图”


  逻辑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向,也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只有形成与数学认知相一致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生才能在数学建模和数理推导中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并实现数学概念与解题思维的灵活转化。数学学习需要建立缜密的思维过程,形成“温故知新”的渐进式思维发展脉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渐进式和关联式的思考方式,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设问、善于总结,从问题的表象探索问题的根源,从而形成积极的思维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的关联性,教学中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概念图”双图联动策略。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数理概念的内在关系,拓展思维广度,避免思维定式的出现。例如,在“分数运算”单元教学中,分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较少接触,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基本原理。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逐步绘制运算规则、实际应用和与其他数系关系的概念图谱,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的思维模式,并逐步延伸其思维内容。通过这种节点式知识架构的课堂体系教学,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化的认知内容,从而强化学生对分数知识的迁移能力。


  此外,为了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迭代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原则,运用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数学基础概念进行记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故事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和掌握概念。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利用实物操作和生动的情境模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量的变化关系。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鼓励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再次,要让学生适应数学解题过程,通过大量练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后,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软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学生掌握基础数学概念后,鼓励他们开展“头脑风暴”,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开放式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ebf4b8005f67cea569fd3a6e70888925.png

  三、从课堂本身出发,催化思维培育效能转化


  在数理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采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对数学逻辑“链条”的理解。


  (一)用自主认知策略,培养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多地发展学生的“内驱力”,以此推动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将自主、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的全流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内容、方式和重点,促进他们数学逻辑思维的不断完善,实现思维培育向教学效能的有效转化。自主思维认知策略是提升小学数学思维敏捷性的最佳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关联性思维的习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习惯,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做好“思”与“辩”的嵌入式培育,引导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融入自己的认知方式,并将其引申到整个学科体系的学习中。例如,在课后作业布置与练习中,增设思维复盘环节,让学生根据解题过程中的收获,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形成有效总结,从而举一反三,达到嵌入式思维培训的目标。


  (二)以思维导图,引导思维跃升


  思维的发展需要长期循序渐进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根据新课标的具体实践,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用思维导图串联相关概念,并结合学生对数理内容的理解程度,将抽象概念与具象题解有机结合。例如,在初步几何学习中,可以将图形、线条、角度等几何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关联,帮助学生在认知不同几何概念的过程中,进行差异化的“思维重组”,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对于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找出数学原理的本源,实现“思维串联”。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的几何概念,还能形成有效的思维“反射”,进一步提升数学渐进式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现代教学不能只从认知的层面进行设计和发展,更需要结合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以思维培育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从依循学生成长规律雕琢思维培育阶梯,到激活思维元素构筑数学逻辑体系,再到从课堂本身出发催化思维培育效能转化,本文为小学数学思维培育提供了一条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玲燕.说理教学:小学数学审辩式思维的培育路径[J].学苑教育,2025(5):85-87.


  [2]丁科.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0):138-141.


  [3]陈镇娥.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教学探索[J].读写算,2025(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