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探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探究论文

0

2025-10-24 14:25:3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只注重教与学的教学方法已不适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教、学、评三者不再是分离的环节,而是相互融合、促进的整体。

  摘要: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只注重教与学的教学方法已不适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教、学、评三者不再是分离的环节,而是相互融合、促进的整体。文章从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驱动任务等多方面出发,概述了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以期构建高效、优质的学习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过程、学习体验以及教学评估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环境,不仅有助于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还能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积极探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以构建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


  一、“教—学—评”一体化概述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学与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而“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将评价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评价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反馈,而是一种持续的、形成性的过程,既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指导教师及时优化和调整教学策略[1]。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学习课堂,可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规避以往单一评价带来的片面性,为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构建中,有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评价进行整合,可使教与学衔接得更加紧密,并通过评价持续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数学教学从过去的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转变,进而强化学科教学的质量[2]。

2d9a02eadc9ebad40c6318422cfc30c5.png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因形式与方法较为单一和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3]。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以师评为基,增加评价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可使学生明确了解自身在学习中的优劣之处,并在教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获得学科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构筑起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课堂[4]。教师要想最大化地发挥“教—学—评”一体化的育人价值,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认真研读新课标、分析教材,并围绕学情制订教学方案。


  三、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基于教学内容与学情,精心构建富含情感色彩的、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把握。因此,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同时,建立即时反馈机制,通过对学生表现的适时评价,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从而高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5]。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是认识角、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等。针对教学内容,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可设置“找不同”的游戏。教师为学生创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景图片,鼓励学生化身为“小小侦探”,在图中搜寻隐藏的“角”的踪迹。此游戏情境新颖有趣,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投入学习中。当学生成功找出图片中的角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身的参与感受。比如,有的学生表示“原来日常生活中藏着这么多有趣的角!”,还有的学生表示“根据角的特征,我准确找出了图片中的角,感觉很有成就感!”。这些真实的反应不仅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体现了学生对角这一数学概念的新认识。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而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成绩,又要指出可改进的方向,从而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性质及识别方法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此种方式,教师不仅能成功地将教学、学习与即时评价融为一体,还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设置驱动任务,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驱动型任务,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明确的数学任务展开学习,包括资料搜集、问题剖析、合作探究等多个环节,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更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考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与记录,以便在后续的评价中给出更加精准、全面的反馈。


  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教学时,明确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需要学生扎实地掌握运算方法,为以后的计算学习奠定基础。为有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任务一:口算热身,即时反馈。教师为学生准备旨在复习基础运算技能的口算题目,如5+6+7=()、25-12-6=()等,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迅速收集答案并进行即时评价,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以及是否理解了同级运算的基本规则。据此,教师可初步评估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任务二:学习探究,自主解疑。例如,教师出示探究题目:“学校图书馆上午有学生42人,午休时离开了16人,下午又来了27人,请计算图书馆现在的人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明确需要进行的运算类型(加法或减法),并尝试独立列出算式“42-16+27”并计算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时指正出现的错误,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鼓励自主学习,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新知识,通过自我规划、资源利用和自我评估等步骤来实现学习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中,为更好地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教师应适当弱化自己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而是要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并在检测学习成果时发挥积极的评价作用。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独立探索,而后以课堂检测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需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明确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在明确以上学习目标后,学生首先以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通过具体事物的大小认识和理解面积单位,绘制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并将其覆盖在大拇指上,感受其面积的大小。该方法也适用于理解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的概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通过课堂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测验题目可以包括填空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如“一根跳绳的长度大约是2()?”“讲台上黑板的面积约为10平方米()”等。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要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这样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和技能。


  (四)通过问题引导,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可以贴合学情,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学习探究。为此,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的问题,确保这些问题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启发性,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精准评价。

646a85bc764bdab32e0f0e9c7c9c9106.png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有所认识,并能迁移生活常识进行学习理解。教师先出示一个小数,如0.56,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读这一小数?这个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学生认为应该读作“零点五六”。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有关小数读法的规则,让学生思考“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读?”,并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先读整数,再读小数点(读作“点”),之后读小数点后边的部分。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应肯定他们的表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拓展学习,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超市里商品的单价是如何呈现的?可以举出实例吗?”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回答。此种以问启思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还能有效落实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五)组织综合实践,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在当前的学科教学中,综合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所考查和锻炼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水平。因此,在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组织有意义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和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中“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之后,为强化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学生有效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组织“正方体木块摆放方法”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知有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请你探索不同的长方体排列方式,计算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出示活动要求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之前所学的计算公式进行回顾,并让学生按照活动要求,以组间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结束后展示各组成果。这时教师可先让各组成员进行自评,再组织小组互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样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使评价更具客观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想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教师必须重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而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驱动任务、鼓励自主学习、以问题引导、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使课堂绽放活力,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徜徉在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王晓双.“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跨学科实验课程实施与探索[J].家长,2024(17):22-25.


  [2]徐慧娟.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4):171-173.


  [3]郭靖华.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概述[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8):77-79.


  [4]杨贵龙.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4(4):72-74.


  [5]张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路径[J].天津教育,2024(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