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探究论文
2025-10-24 12:06: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项目化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倡导的新型教学理念。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能建构以学生为本的高质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功能。
摘要:项目化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倡导的新型教学理念。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能建构以学生为本的高质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功能。对此,文章分析了项目化教学的基本特征,阐述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及具体策略,旨在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需要打破学科限制,融合已有认知建构新的认知体系,解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跨学科、融合性的教学方法,高度契合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性。学生需围绕项目主题展开分工协作,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项目问题。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的项目学习主题,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合理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项目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项目化教学是围绕特定问题展开的,整个教学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贯穿、引领课堂教学活动。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框架,并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深度探索价值的课堂问题,将主要知识点融入其中。课堂上,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对问题展开全面性的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意展示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的学科知识。
(二)以分工协作为核心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项目问题,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分工实施项目计划,总结、展示与修正项目执行成果,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共同成长[1]。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成员的分工协作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基本特征体现了教学过程重于教学成果、学生自身成长重于学科知识传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三)以监督评价为保障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知识的讲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重点对项目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为学生的分工协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课程内容明确项目教学的开展方向,指明学生应完成的任务,整体组织与把控项目学习的走向。在项目方案的设计与执行中,教师会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及时纠正项目教学中的偏差,点拨学生的思路,确保项目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项目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便于查漏补缺,实施针对性的指导。
二、项目化教学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
(一)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和谐平等的现代化师生关系。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支持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相长。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课堂内容、建构新认知的高质量平台。项目化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实践了生本主义教学理念[2]。
(二)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
项目化教学的应用能改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理论化教学现状,将现实生活话题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共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实用价值。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从生活视角出发,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组织学生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项目化教学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再空谈理论知识,而侧重学生的亲身实践,组织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深刻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提升学生应对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教学任务。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及责任意识等五个维度。项目化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体验,通过多样化的实践研究完成了项目学习任务。这种综合调动各种感官系统的学习方式更能触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三、项目化教学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教学目标,确定项目问题
项目化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的实施需要教师立足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问题是引领项目化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线索,直接影响着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课堂内容的特征,分析学情,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化问题,指导学生对项目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系统性的学科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意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达成[3]。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为例,该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学校的历史及现状,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学校,突出学校的特点,培养热爱学校的情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发现三年级学生对学校的环境已经非常熟悉,且具备了基本的实地考察与实况调查能力,但还不具备围绕特定目的展示学校特点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可引入具有实用价值的问题,如每年九月新生报到后,新生家长渴望详细了解学校的历史及现状,教师可将这一实际需求引入项目化教学中:你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一份校园宣传手册吗?你能在手册中向新生及家长详细介绍学校的特色、历史变迁、名人校友以及发展现状吗?该项目问题能引导学生在解决过程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项目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影响项目化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为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设生动的项目情境,促使学生发挥个人的潜力,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学习。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我的自画像”为项目主题,组织学生编写一本以自己为主人公的绘本故事。在此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小绿狼》的有声阅读绘本。故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绿狼是不是应该把自己变成小灰狼?”。围绕这个话题,学生分别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阐述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小绿狼为了避免被排挤,应该与大家一样;有的学生认为小绿狼应该保持自己的特点,勇敢做自己。在激烈的讨论中,教师可引出项目主题“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们就来为自己画‘画像’”。生动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项目主题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做了铺垫。
(三)指导分工协作,制订项目计划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指导学生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自主制订项目执行计划。项目执行计划应兼顾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明确分工协作任务。学生结合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任务分工,自主完成相应的项目研究任务[4]。分工协作明确的项目执行计划使项目教学更具计划性与目的性。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组织各项目组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制订一套完善的班规。围绕这一项目学习任务,各项目组对问题展开了全面的交流与分析。课前,由于未经历完整的四年级学习生活,项目组向上一届学生具体了解了四年级的学习情况,调查了上一届学生的生活、学习心得体会,总结了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参考过往班规的基础上,共同确定了新班规的大纲、制订步骤与计划。在具体的班规制订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擅长的内容领取了分工任务,如喜欢干净整洁的学生负责制订班级卫生规范制度,纪律性强的学生负责制订班级纪律规范制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制订学习规范制度等。最后,各项目组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工的结果,完善新的班规。

(四)监督项目实施,给予个性指导
教师是项目化教学的组织者与主导者。教师在学生的项目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监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向,点拨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教师应监督、检查学生的项目准备工作及项目执行计划。在项目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巡视的方式认真监督学生的项目执行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提升项目教学效果。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看电视的利弊,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组织以“家庭看电视公约”为主题的项目化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各项目组应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制订一份以家庭为单位的看电视公约,以规范看电视行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某项目组就电视内容的选择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应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科普类内容,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应以娱乐为主。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比如,教师可以提议将周中与周末的看电视计划进行区分:周一至周五,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发展特长或放松身心,周末则可增加半个小时的看电视时间用于观看指定的教育类节目,实现劳逸结合。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能为各项目组提供改进思路。
(五)提供交流平台,展示项目成果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学生项目学习成果的多样性。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组织各项目组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在项目成果的共享中拓展认知[5]。各项目组可以将自己的创意融入项目成果的展示中,具体展示本小组对项目主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最终的成果,而其他项目组应对展示组进行评价。双方在激烈的交流讨论中实现对项目主题的深度学习。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传承民间艺术”为主题的项目教学,要求各项目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项民间艺术作为学习对象,达到传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教学目的。项目结束后,教师提供展示民间艺术的平台,组织各项目组进行成果分享。在项目展示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制作了精美的PPT,系统地展示了苏州的刺绣工艺及其成就;有的小组以合作的方式表演了皮影戏,讲述了皮影戏的来源及发展史;有的小组表演了幽默有趣的东北秧歌,展现了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等。项目成果交流能使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我国多样化的民间艺术,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项目化教学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深度教学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教师应抓住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引入有实用价值的项目,组织学生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学习任务,以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深刻的学习体验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政治意识,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育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月蓉.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13):93-95.
[2]刘惠珠.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24(15):63-65.
[3]翁玉艳.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4(14):14-16.
[4]陈霁星.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6):163-165.
[5]张葵.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24(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