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魅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细读教学研究论文
2025-10-24 11:57:3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文学形式,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缺少细读古诗词的环节。学生在粗略地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难以建构深刻的认知,也很难品味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文学形式,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缺少细读古诗词的环节。学生在粗略地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难以建构深刻的认知,也很难品味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针对此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的细读点,鼓励其细细品读,走进文字深处,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由此帮助学生提升古诗词阅读兴趣,掌握古诗词阅读方法,提高审美创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强调以文本为中心进行细读。细读内容主要关注文字语言、语段结构、修辞手法等。通过细读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发现文字语言和思想内涵之间的联系,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第二,注重文本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在特定的语境下,语言文字有特定的含义,这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通过细读文本,读者可以在正确认知语言文字含义的基础上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注重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很多具有特殊价值的符号结构。通过细读这些结构,读者可以建构清晰的思维逻辑,同时体会到作者的匠心所在,提高阅读认知深度。因此,众多名师纷纷提倡实施文本细读教学,主张找准细读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仍缺少细读环节。大部分学生在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其独特魅力,慢慢失去了阅读兴趣。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都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值得细读。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找准细读点,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细读古诗词的语言
诗题、诗眼、注释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作用,能辅助学生细读古诗词。
(一)细读诗题
诗题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地点、时间、季节等背景信息,同时揭示了古诗词的主题、内容、表达情感等。学生通过细读古诗词题目可以初步地从整体把握古诗词的基调,为深入品读古诗词做好准备[1]。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题目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其中,“秋夜将晓”交代了时间:秋天的一天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出篱门”交代了诗人的活动:走出院门。“迎凉有感”交代诗人产生了感受和感想:迎面吹来一股凉风,内心思绪万千。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68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而中原地区已沦陷在金人手中六十多年。陆游此时虽然不在朝堂,但是内心深处仍时刻惦念着中原地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带着对中原百姓的关心、对收复失地的渴盼,他写下了这首诗。因此,这首诗的题目中还透露着一股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由此,学生通过细读题目,可以在了解题目字面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初步感受诗人蕴含其中的所思所想,为走进古诗深处做好准备。
(二)细读诗眼
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揭示主题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被视为一首古诗的心灵窗户。通过细读诗眼,学生可以透过这扇窗户看到其中蕴含的意境、情感,从而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2]。因此,学生需要细读诗眼。
例如,《泊船瓜洲》中的“绿”是整首诗的诗眼。这里的“绿”是形容词被活用作动词,意为“吹绿”,凝练了多层意蕴。第一,“春风”二字只从风本身的流动感入手,描绘出了春风吹动的场景,缺少个性,但一个“绿”字却进一步拓展了“春风”的影响,勾勒出了春风吹过而大地披上新绿的场景,将简单的春风吹动的经验认知转变成了鲜明的视觉形象,赋予了春风生命与精神。第二,“春风”一词既写实景,又蕴含着政治寓意,暗指皇恩。在被罢黜相位后,王安石一直渴望宋神宗能继续推行新法。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后,宋神宗终于下旨恢复王安石的官位,决心要推行新法。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王安石倍感欣喜,于是用一个“绿”字微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第三,“绿”字还表现出了王安石当时内心深处的矛盾。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新法的推行使他遭到了反对派的猛烈攻击。被贬后,王安石也渴望退居林下,过上畅游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因此,一个简单的“绿”字还暗含了王安石想要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由此可见,学生通过细读“绿”字这个诗眼,不仅可以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变化和表层含义,还可以一步步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其所思所想,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体会到诗人用字之精妙,用字之隽永,感受到古诗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三)细读注释
古诗词注释是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辅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大意的作用[3]。教材中的古诗词注释主要分为背景注释、词义注释、文意注释。其中,背景注释主要交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词义注释主要解释了一些字词的含义。文意注释主要对古诗词中出现的典故进行了介绍,或阐述了一些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学生通过细读这些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描绘了“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景色的无限赞美。要想品味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学生就需要了解诗句所描绘出的场景。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潋滟”是一个陌生词汇,他们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场景。因此,学生可以细读教材中的注释,了解到“潋滟”是指“波光闪动的样子”,并在脑海中想象出相应景象,由此感受西湖景色之美。同时,一些学生可以由此汲取经验,主动地将教材中的注释作为学习古诗词的“工具”,从而提升自主学习古诗词的效率,更好地品味古诗词的魅力。
二、细读古诗词的意境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古诗词作者往往会在言简意赅的诗句中紧密结合“意”与“象”,建构出意味深长的意境。学生通过细读古诗词的意境可以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深刻地理解其创作意图,品味其真挚的情感,由此与其产生心灵共鸣,真正地品味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细读“情景交融”中的意象,品味意境
细读意境需以意象为基础。所谓的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其中,“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是指具体的、蕴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4]。通过细读古诗词意象,学生可以走进古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需要注意的是,意境并不是由几个独立的意象直接组成的,而是通过融合所有的意象形成的一个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境生于象而超于象。学生需要在“情景交融”中细读意象、品味意境,与古诗词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深化阅读认知。
例如,《枫桥夜泊》中的首句出现了“落月”“啼乌”“霜满天”这三个意象。其中,“月落”表现出了夜晚的深沉,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乌啼”为本就深沉的夜晚平添了一丝孤寂与凄婉;“霜满天”则进一步加重了夜晚的冷清与萧瑟。这三个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静谧、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情感基调。第二句中的“江枫”与“渔火”相映成趣,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于江边一于江上,勾勒出了一幅动态画面。然而,独自面对如此画面的诗人却从心底涌出了一股孤独感、寂寞感,因此久久无法入眠。第三句中的寒山寺是一处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迹,不仅为本诗增添了历史厚重感,还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相呼应。第四句中的钟声是由寒山寺的钟发出的。这钟声仿佛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从远处传到了诗人耳中,拨动着诗人的心弦。由此,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寂寞感显得愈加浓烈。整首诗巧妙地融合了多个意象,勾勒出了清冷、萧瑟的秋夜景象,表现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单、寂寞和无限愁绪,传递出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时间的感悟。通过细读这些意象,学生可以与诗人实现情感共鸣。同时,一些学生会因此增强阅读兴趣,想要了解诗人产生如此情思的原因。于是,他们会主动地了解本诗的背景知识、诗人的生平事迹等,基于此再细读、品味意境,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虑之情,提升阅读理解深度。
(二)细读“虚实结合”中的意象,想象意境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实”是指具体描述的客观事物,“虚”是指作者借助感受联想出来的虚拟的物或景。二者的结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境界。通过细读“虚实结合”中的意象,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相应的场景,理解诗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化阅读体验。
例如,在《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现了“天门”“楚江”这两个意象。其中,天门是天门山,楚江是长江。李白通过实写天门山的形态和江水的流向,虚写江水的磅礴和山势的峻拔,体现出了自己那如同滚滚长江水一般的雄心壮志,以及如同屹立的高山一般的意志力。通过细读“天门”和“楚江”这两个意象,学生会主动地展开无限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雄奇壮观的景象,同时联想到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主动地从景象过渡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意志力,感悟诗人的豪迈奔放与自由洒脱,从而增强阅读兴趣,主动地细读诗人的其他作品,从不同角度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古诗的独特魅力。

三、细读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丰富古诗词内涵、增强古诗词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细读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学生既可以感受到其中深厚的语言功底,又可以主动地从文字表层走进文字深处,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5]。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想象、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有比喻、对比、双关等;表达方式有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等。学生需要细读这些内容。
例如,《己亥杂诗》中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当时在反动统治下百姓思想被禁锢、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景象比作“万马齐喑”,将社会猛烈改革的新兴力量比作“风雷”。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人人过得压抑、人人感到愤懑,渴望新兴力量的出现打破这样的局面。诗人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抒发了自己心中的,乃至广大民众心中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建立崭新世界的美好憧憬。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古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借助这一比喻体会到诗人对国家未来、对民众未来的担忧。学生要细读这两处比喻,认清喻体和本体,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搜集背景知识,感悟诗人蕴含诗中的渴望和愿望。通过细读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学生可以体会到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深刻地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四、结束语
总之,细读古诗词可以使学生从文字表层走进文字深处,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自然而然地受到滋养,并由此品味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增强古诗词阅读兴趣,在未来主动地阅读古诗词。因此,为实现细读古诗词的价值,教师应深入探寻古诗词的细读点,鼓励学生运用阅读、分析、想象等方式进行细读。如此,学生会在主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迁移已有经验,从不同角度细读古诗词,从而增强古诗词理解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同时锻炼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左泽洲.小学古诗词的细读分析与教学思考: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4(3):132-134.
[2]令彩霞.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3(32):101-103.
[3]张晶.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3.
[4]杨芸凤.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策略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5]付凌云.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