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一体化:从理解到实践的路径探索论文
2025-10-24 10:48: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思政一体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探讨如何从理论理解到实践路径落实思政一体化。
[摘要]“思政一体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探讨如何从理论理解到实践路径落实思政一体化。通过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将学科理论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打通“小课堂”与“大课堂”的通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优化和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等实践路径,推动思政一体化落地生根。最终,以学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判断为评价依据,形成思政一体化教学的闭环,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思政一体化,理论理解,教学实践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平总*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一体化”(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简称)成为当前包括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内的热门话题与研究课题。高中思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使命。必须认真思考该课题,充分发挥学科的先导作用,将思政一体化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思政一体化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和学段性,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落实思政一体化,既需要从理论层面建立起准确的理解,也需要在实践层面形成相应的教学路径,更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与总结,这样才能够让思政一体化的努力形成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闭环。以下结合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内容的教学,阐述笔者的三点认识。
一、基于学科视角的思政一体化理论理解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学校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前沿阵地。如果说其他学科落实思政一体化的基本策略在于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那么思想政治学科落实思政一体化,首先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政治学科原本就以思政内容为教学载体,其“一体化”应如何体现?

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本质上还是要紧扣“思政一体化”的目标。党和国家提出思政一体化,是为了“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而“思政教育”与“社会”“大课堂”与“小课堂”的融合,就能催生基于思想政治学科视角的思政一体化理论理解:教师应拓宽自身的研究视野,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感知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的过程中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脑中落地生根,且能够指导自己的日常言行,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立德树人要求的学生,体现思政学科的思政一体化目标。
形成这一理解有其重要支撑。有研究者指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激发一线思政课教师内生动力是“一体化”推进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心理学“内驱力”理论揭示,内生动力是“一体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马*思主义需求理论指出,外部压力释放必须与主体现实需求相结合。无论是“原动力”还是“外部压力释放必须与主体现实需求相结合”,都是从教学主体与客体角度作出的判断,且其与当下高中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体验思政一体化的认知规律高度吻合。
例如,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一方面需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实践解析、理解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从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这不仅是本册教材最重要的落脚点,同时也引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判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高度认同?笔者认为,回答该问题应当有两个抓手:一是学生能够形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二是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理解。其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这两个抓手如何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教师又当如何评价?
有经验的教师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会将视角向学生的内在理论建构与外在生活体验延伸,从而打开“思政一体化”的大门:将课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延伸,以打通小课堂与大课堂的通道;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以追求“思政”在认知世界与实践世界的“一体化”效果;基于学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判断进行评价,以完成思政一体化教学的闭环。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思政一体化教学实践
上述理论理解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日常教学勾勒出思政一体化的框架,奠定了教学实践的基础。在具体推进思政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可以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等角度入手,以下分别阐述。
(一)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学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利用该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本着思政一体化的要求,基于学生的生长空间,借助网络等手段,开发与教材内容相关联、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深化的资源。例如,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就是思政课建设弥足珍贵的育人资源,将其融入思政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效、有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例如,在“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应当锁定在让学生认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尤其是各种探索及其失败的史实(此处涉及跨学科教学思想,限于主题,不再赘述)。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反映相关史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史料,从而让学生在占有、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完成实证体验,进而建立起“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的根本认识。
再如,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采访家人的活动,让家人亲口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发生的变化,如家用电器、住房条件等的改善,以此“实证”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从而让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局限于显性理论,更基于默会的隐性观点,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直觉性认识。
(二)优化教学方式
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教学中落实思政一体化,需要在继承优秀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理想的思政一体化体验。同时,教师应将学生基于体验生成的经验,进一步提炼为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处于主体地位,应当成为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体验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者,“思政”在认知世界与实践世界中实现“一体化”的体验者。
例如,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课程资源了解到封建社会的僵化和*本主义在中国的不适应性后,教师应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表达过程既是学生梳理已有认识的过程,更是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的过程。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保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显性认识。
再如,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家庭采访而获得相关课程资源之后,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建立从事实向理论的逻辑:其一,组织学生交流采访结果,将个体的实践结果转换为群体的实践结果,如此总结出来的事实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其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形成相应的理论认识。例如,在交流中,80%以上的学生都提及家人会说“不是改革开放,哪可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这反映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也是其成功的群众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更有60%以上的学生能够将目光投向当下,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认识到当下所进行的经济结构转型与优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真实表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梦”的必由之路,进而理解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马*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鉴于当下高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智能化需求,在落实思政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当努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智赋能。实践表明,这一举措有助于突破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契合新时代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显著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相关的社科网站中获取资源。这些资源权威且形象,在经由信息技术加工、整合之后,能够形成材料直观、逻辑严密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可视化,将学生的思维逻辑清晰化,从而起到巩固学生最终认知的效果。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助力学生从思政理论知识向素养生成转化,还显著提升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率。比较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使课堂时间利用率提升30%以上,这在客观上成为提升思政一体化教学效益的新动力。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思政一体化教学小结
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而言,思政一体化既是新的教学理念,也是新的实践动力。在对思政一体化进行理论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能够产生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行为。这表明思政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实现,并且它应当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抓手。
对于思政学科来说,学科本身提供了丰富的思政知识,更应在“一体化”上做足文章。这包括形成对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异同的认识,看清“小课堂”与“大课堂”的区别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教学观点,并努力追求“思政”在认知世界与实践世界中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所有这些努力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地,而教师基于学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判断进行评价,是完善思政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应体现在理论知识的自洽以及对社会生活实际的阐释上。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时,教师可以将其言行作为评价依据。例如,有学生提出:“中国芯片制造被某些国家‘卡脖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决顶尖技术问题上存在困难,因此应与国际社会充分融合,必要时作出一些让步……”分析学生的这一观点可以发现,社会上也存在类似的声音,尤其是在国际科技争端初期。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解决顶尖技术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凭借何种内在动力实现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如何立足自身、面向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充实思政一体化的内涵,并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事求是”的产物,能够因时、因势而调整优化。尽管当前“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这一理论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站稳脚跟,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事物的变化。因此,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能深刻理解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价值,从而形成拥护党的理论、拥护党*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意志和内在动力,更加理性地看待包括科技“卡脖子”在内的所有发展问题。事实上,中国科学技术在短短数十年内的“井喷式”发展,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假以时日,芯片“卡脖子”问题也一定能够得到解决,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人民提供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思政一体化”的落地,不仅需要形成准确且全面的理论理解,更需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推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成为思政一体化的深度体验者、思政观点的积极建构者,以及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内的坚定认同者与践行者,是思政一体化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也是立德树人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背景下高中政治学习策略[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5(1):49-50.
[2]刘侣萍,李笙媛.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生动力:理论、困境与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3):78-83.
[3]任鹏,马鑫宇.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和现实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41(3):72-77.
[4]胡啟斌,段志慧.数智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指向、现实挑战与实现方式[J].北京教育(德育),2025(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