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数字化赋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与实践路径论文

数字化赋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与实践路径论文

2

2025-10-24 10:44:2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随着《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深入推进,推动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需求愈发迫切。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随着《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深入推进,推动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需求愈发迫切。本文立足小学教育场景,聚焦数字化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创新开发,通过技术赋能构建动态监测体系、场景协同打造资源供给体系、师生共创形成迭代生长机制,探索出一条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的资源开发与实践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范式。


  [关键词]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心理问题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应用场景的丰富性以及内容更新的速度等方面,暴露出诸多现实困境,难以充分满足数字时代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重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体系,已成为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路径。


  一、技术赋能:构建动态监测与精准干预的资源基础


  (一)多元化数据采集网络的立体构建


  为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精准捕捉,需构建覆盖多维度、多场景的数据采集网络。例如,在语文课堂《小马过河》教学中,智能互动平台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实时分析学生讨论中“信心”“犹豫”等情绪词汇的使用频次,生成个体情感表达热力图。当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犹豫”一词出现频率较班级均值高出30%时,系统就会自动标记为“决策信心不足”并预警。再如,在团体活动课中,姿态识别技术可精准捕捉学生合作时的肢体语言。当两名学生间距持续大于1.5米且肢体朝向相互背离时,系统就会判定为“社交退缩倾向”,并同步记录该生在三次不同活动中的类似行为模式,为后续干预提供数据支撑。

1188efcce54d0876ab4d774813d8b23a.png

  校园智慧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构建全天候数据采集系统:运动手环实时监测学生心率变异性,当某学生连续五天课后心率异常升高且滞留教室时,系统就会触发初步关注机制,并自动向班主任推送该生近两周的出勤规律、课外活动参与数据。在美术课上,学生自由绘画的色彩偏好和构图特征被智能分析,如频繁使用冷色调且画面元素分散的作品被归类为“情绪疏离信号”,教师可以据此开展一对一沟通。这种将数据采集融入学科教学的模式,使心理健康监测从传统的“定期测评”转变为“日常渗透”,数据采集效率大幅提升,学生心理状态捕捉的及时性显著增强。


  (二)学生友好型测评工具的迭代创新


  针对学生在传统心理测评中易产生紧张情绪的问题,创新设计了“情绪探索岛”互动系统,将心理测评转化为游戏化体验。例如,在“小熊的校园奇遇”情境测评中,虚拟小熊遭遇抢玩具冲突时,学生通过手势识别选择“分享”“求助”“拒绝”等应对策略,系统会根据选择路径生成“问题解决能力雷达图”。如果某学生连续三次选择“独自哭泣”策略,系统会自动推送“情绪小帮手”绘本推荐清单,并在后续课堂活动中智能推送合作任务,引导其体验积极互动模式。此外,配套开发的“表情魔方”硬件设备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学生对24种卡通表情的模仿准确度,从而评估其情绪认知发展水平。在课间十分钟内,学生可自主操作设备完成表情挑战。这种趣味化测评方式使低年级学生主动参与率从传统测评的65%提升至92%。


  (三)动态预警与分层干预的精准实施


  动态预警机制需平衡“早发现”与“防标签”的关系。为此,我们采用了“四级预警—三维干预”模型。例如,当学生社交互动频次周环比下降40%且课堂抬头率低于30%时,系统会触发一级预警,并向班主任推送“同桌互动锦囊”,其中包含具体的互动话术模板和材料准备清单。再如,在期末考试前,如果班级作业提交延迟率上升25%且课堂发言音量衰减,针对群体性心理状态的三级预警系统就会启动,联动教务系统插入“5分钟正念呼吸操”,同时将当日数学作业难度下调15%。


  此外,个体干预采用“资源包+成长契约”模式:为注意力缺陷学生生成包含舒尔特方格、听觉追踪游戏的“专注力训练包”,配套教师定制的“每日进步打卡表”;为情绪管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推送“家庭情绪银行”工具包,内含情绪积分卡、亲子角色扮演剧本及每周一次的线上沟通工作坊。


  (四)数据伦理与隐私保护的技术实践


  在数字化资源开发中,学生心理数据的隐私保护是技术应用的核心前提。学校构建了“区块链+联邦学习”的数据安全体系,所有行为数据经过边缘计算节点脱敏处理后上链存储。教师访问个体数据时,系统会自动隐去姓名,以“P-202405”等匿名编号呈现,且每次数据访问都会生成不可篡改的审计日志。例如,心理教师查询某学生的情绪数据时,仅能看到“近两周积极情绪表达频次次数,较前两周增加次数”的聚合信息,而无法获取具体行为场景的细节。


  家庭端数据反馈采用“情境化叙事”模式,避免直接呈现抽象的心理指标。例如,在家长月度报告中,“社交焦虑指数”不再以数值形式呈现,而是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描述,如“本月主动发起小组讨论的次数较上月增加了X次”。这种处理方式使家长对数据的接受度提升了35%。一位家长反馈说:“看到‘孩子在美术课上用暖色画太阳表达愉悦情绪’的描述,比看到‘情绪稳定指数0.7’更能让我感受到他的进步。”


  二、场景协同:打造多维融合的资源供给体系


  (一)校园主阵地的浸润式资源网络构建


  学校构建了“三圈四层”资源浸润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全课程。具体来说,语文学科开发“情绪寓言”系列课程,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剖析铁罐傲慢情绪的成因与影响。数学课堂结合“校园比例尺测量”实践活动,设置了“合作冲突解决日志”,要求学生记录小组分歧的处理过程,典型案例被制作成“数学思维与心理成长”微视频。例如,某小组在测量操场尺寸时因计算方法产生分歧,学生记录了“先倾听对方思路—对比两种方法—选择更简便方案”的解决过程。


  校园空间改造注重隐性资源建设。例如,教学楼连廊设置了“情绪魔方墙”,墙上可翻转的六边形卡片正面是学生绘制的“生气时的我”漫画,背面是心理教师录制的30秒疏导音频。当学生转动卡片听到建议时,往往会主动模仿操作。再如,图书馆的“心灵树洞”角配备了智能录音笔,学生录制一分钟成长烦恼后,系统会自动匹配《我不怕被嘲笑》等绘本推荐清单,每周有二十多名学生使用该设备,后续绘本借阅量增长了三倍。


  (二)家校社协同的生态化资源共建


  为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动,学校着力构建双向滋养机制,每月推出“家庭心理素养提升包”。其中,“家庭情绪会议”桌游包含“情绪卡牌”“解决方案转盘”等组件,家长与孩子通过抽卡讨论“考试失利时如何调整心态”等话题。某家庭在使用桌游后,建立了“每周日晚情绪分享会”制度,孩子主动表达学习压力的频次明显增加。此外,教师在“亲子情绪绘本共读地图”上标注了《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的共读要点。例如,读到“红色代表愤怒”时,建议家长暂停阅读,与孩子讨论“最近一次生气的事情”。


  学校还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了“15分钟心理服务圈”。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的“陶艺心理工作坊”中,学生通过捏塑陶土表达情绪压力。一名长期沉默的学生在制作“带刺的陶罐”时,主动讲述了与同桌的矛盾,随后在教师引导下用陶土制作“和解之心”送给对方。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身体密码实验室”中,学生通过心率变异性监测仪观察不同情绪下的生理变化。某学生发现“紧张时心跳会像小兔子一样快”,并据此学会用“摸脉搏深呼吸”的方法缓解考试焦虑。


  (三)数字与实体资源的融合创新实践


  学校开发了校园心理资源互动平台,并将其嵌入班级微信群、校园广播等渠道。例如,班级QQ群中的“心灵小助手”智能机器人以卡通形象为学生解答困惑,如学生提问“同桌总抢我的橡皮怎么办”,机器人会提供“平静表达感受—约定使用规则—寻求老师帮助”的三步解决方案,并推送相关情景剧视频。同时,校园电视台的“心理微剧场”每周播放学生自编自演的短剧,如《作业本里的悄悄话》讲述了一个通过纸条沟通化解误会的故事,播出后班级中使用纸条解决矛盾的现象有所增加。此外,学校采用低成本方案实施了实体教具智能化升级。例如,将普通沙盘游戏升级为可记录摆放过程的电子沙盘,通过轨迹分析辅助教师解读学生潜在的心理状态。情绪卡片配对故事生成二维码,学生扫码可收听心理教师的疏导建议,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教具的使用效率。

64639c36fc23df4f76c69b1d1c33c536.png

  三、师生共创:建立分层迭代的资源生长机制


  (一)多维共创内容的系统化开发


  学校构建了“三级共创”体系,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创作。在低年级的“心灵创意坊”,教师借助《头脑特工队》片段,引导学生用黏土制作“情绪小精灵”,并在便笺上写下应对情绪的小妙招。例如,一名学生制作的“难过小精灵”便笺上写着“难过时抱抱玩偶就会好起来”。中年级的“校园心理观察员”团队则记录真实交往事件,改编成《我们的成长故事》漫画集,其中“跳绳比赛中的加油声”漫画讲述了班级从互相指责到团结鼓劲的过程,成为三年级学生处理矛盾的参考。此外,创作过程深度融入了心理辅导元素。例如,一名转学学生在制作“孤独的小蜗牛”黏土作品时,教师引导其加入“小蜗牛交朋友”的后续情节。该生不仅在班级分享中主动讲述了自己的适应经历,还发起“课间游戏邀请计划”,设计了“邀请卡制作—定点游戏区—轮流当队长”的流程,带动班级社交互动频次提升。


  (二)动态分层迭代的科学化机制


  每学期初,学校都开展“资源焕新营”活动,由心理教师、学科骨干、学生代表和家长志愿者组成评审团队,从专业性、适切性、使用率和创新性四个维度评估资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反馈,将“心情日记”升级为“语音漂流瓶”系统,即学生通过蓝牙音箱倾诉后,语音自动转写为加密文字,教师以语音形式回复。例如,某学生在漂流瓶中说“害怕黑夜”,教师回复了自己童年怕黑的故事及“开小夜灯”的建议,该生后续主动在睡前故事分享中讲述了克服怕黑的过程。此外,在学生原创资源转化方面,学校建立了标准化流程。优秀绘画作品经美术教师润色后,制作成班级专属表情包“加油鸭”“冷静树”,嵌入钉钉群聊系统,学生在同伴沮丧时发送“冷静树”表情包,成为新的情绪支持方式。


  (三)学段适配的精准化开发策略


  在内容生产与更新过程中,学校特别注重不同学段的认知适配性。对于低年级学生,资源设计侧重具象化与游戏化。例如,“情绪大冒险”桌游将情绪认知课程转化为棋盘游戏,设置“快乐草原”“生气火山”等场景,搭配“给小熊送情绪糖果”任务。学生掷骰子遇到“生气火山”时,需说出一种让自己开心的方法才能继续游戏。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引入项目式创作,如“心理漫画工坊”提供“冲突—情绪—应对—成长”四格模板,学生通过填充校园故事进行创作,并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少年心事手札》,供学弟学妹参考。例如,六年级某学生创作的“小组合作分歧”漫画,为四年级学生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可视化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资源开发都遵循“双轨测试”原则:新开发的团体游戏先在两个平行班对比实验,观察学生参与时长、笑声频次等指标。例如,“抗挫折训练”游戏试点时发现男生抵触“失败惩罚”环节,调整为“挑战勋章”收集机制后,男生参与积极性明显提升。


  四、结语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创新开发,形成了“技术筑基—场景融合—共创生长”的立体化发展路径。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据采集实现心理状态的实时监测,物联网技术构建全场景资源网络,师生共创确保教育内容与儿童经验动态适配。面向未来,资源开发需在三方面深化:强化数据伦理建设,建立“区块链存证—分级使用”机制;推进跨学科资源融合,开发针对数学焦虑、语文表达恐惧的专属资源包;拓展元宇宙技术应用,构建沉浸式心理训练场景。数字化的终极价值,是为每个儿童生成“心灵成长数字画像”,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滋养生命的温暖力量,助力数字时代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凯,王森.人工智能辅助姿态识别和运动处方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24(47):139-142.


  [2]张岩.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2024(6):74-77.


  [3]王晓燕.师生共创教学资源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1):4-8.


  [4]刘志强.教育资源动态迭代机制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23(7):54-61.


  [5]周红利.基于儿童认知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