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论文

2023-05-10 14:01:4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新一轮教学改革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较强抽象性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此背景下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其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达到提升物理学科教学效率的效果。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策略展开分析。
摘要:新一轮教学改革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较强抽象性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此背景下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其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达到提升物理学科教学效率的效果。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问题;改进策略
物理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学科是学生深入认知世界、认识科学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帮助。然而,物理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强、知识深奥复杂等特点,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甚至影响了很多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亟须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突破物理教学的局限性。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应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充分落实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所谓情境教学法即将抽象化的知识具象化,通过具体情境的营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情境创设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消减物理课堂的枯燥性,同时还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综合素养,对提升物理学科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
目前初中物理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并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但具体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
一、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仍缺乏重视
虽然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与学生的学习难度,可以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不能避免的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情境教学法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和优势,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导,以机械化灌输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及题海战术,旨在通过让学生大量做题提升成绩,而非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强化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很容易被磨灭,同时也很难深入、透彻地理解物理知识,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到该学科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情境创设缺乏目的性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深入地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但具体应用时仍然无法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首位,教学中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对知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上,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自身为主导,并没有真正发挥情境创设的价值。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只是将情境创设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学任务,机械性、形式化地套用教学模式,或者只是为了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而简单套用情境方法,缺乏目的性、针对性,这也就导致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三)情境创设缺乏新颖性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创设合适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激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只是生搬硬套地使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情境创设方法,甚至是沿用几年前陈旧的情境创设方法,或者反复运用一个例子教学,这也就容易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极端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同样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感、乏味感,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改进策略
(一)明晰教学需求,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开展者,想要提升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积极借鉴、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并深入研究探索这些优秀案例,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使自身的教学能力、情境创设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实践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将其作为日常教学中的常规手段,而非公开课、示范课的表现手段。此外,在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还应充分了解教学情境的特点,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从而提升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合理性,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部分内容时,其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惯性”的含义,并且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惯性现象。由于“惯性”较为抽象,单纯依靠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彻底理解其内涵,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为学生播放小朋友玩滑滑梯的视频,坐车时突然刹车身子前倾的视频等,并结合视频为学生讲解“惯性”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虚拟辩论情境,即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人对惯性的观点引申为论点,并通过多媒体方式将相应的论点呈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在辩论时结合自己的认知及生活经验寻找论据作为支持,最后由教师进行教学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增添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教学的灵活性,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提升物理学科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
(二)立足学生体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以往教学中多是由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灌输讲解,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听课。但是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导向以学生学为主导转变,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方式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准备一个蓝牙音箱,并以塑料包裹,然后在音箱凹陷部分放上一些水。之后打开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包裹音箱的塑料上面的水有什么变化。很多学生争相回答:“塑料上的水滴在跳动。”这一现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趁机可以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水会跳动?”“影响水跳动高度的因素是什么?”巧妙实现物理教学和实际现象的融合,通过具体情境的展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结合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知识本身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对初中生而言其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吃力。加之既往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枯燥,学生仅仅通过听教师讲解对知识的理解通常不够透彻,久而久之就会积累较多的问题,学习难度也会随之增大,这也是很多初中生不喜欢物理学科甚至畏惧物理学科的原因。所以,作为初中物理学科的一线教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深入剖析物理教材内容,挖掘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关联,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点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例如,在学习“认识浮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方式为学生播放和浮力相关的图片,如游乐园中漂浮在水面上供小朋友玩耍的大气球,在海中航行的轮船,漂浮在海面上的度假者,在空中飘动的热气球、直升机等。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也是浮力”等知识产生直观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直观体验浮力。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装有水的玻璃容器,将空矿泉水瓶拧紧瓶盖压入水中,然后松开,让学生观察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挑选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践操作,感受将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的感觉。以这样的方式将物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浮力、体验浮力,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还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对提升教学效率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围绕学科特点,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实验是初中物理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实验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生活性与情境创设教学法是贴合的,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很多教师都会选择压缩实验教学时间。
部分教师往往通过简单的口头描述、讲解替代,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呈现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添物理课堂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但是学生缺乏实验参与性,只是通过听教师讲解、观看视频中的实验过程学习,其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多较为浅层,无法真正生成学习过程,自然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象,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深入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
例如,在学习“机械和功”这一内容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机械和功的理解,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搬家公司搬运钢琴的情境,通过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场景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架子、滑轮、线、重物等可能会用到的物品,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为搬家公司设计一个搬运钢琴的方案。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参与到钢琴的搬运中,但是通过情境的创设、物品思路的指导,为学生营造了较为真实的实验场景,调动了学生参与方案设计的积极性,同时在方案设计中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再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准备好一个小车模型,以及不同粗糙程度的木板(光滑木板、覆盖粗布条以及覆盖毛巾的木板),小车依次从相同高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并逐渐降低平面的粗糙程度,然后让学生测量小车在不同平面上滑下的运动距离。亲历实验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表面越光滑、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这一结果的认知与记忆。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其他物理因素的影响,会一直运动下去吗?”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以引导学生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分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物理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物理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课改下,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积极利用情境创设法丰富物理课堂教学形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推动物理学科教学改革。当然,情境创设方法丰富多样,远不止文中所述,在今后教学中教师仍然要继续探讨更多关于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以不断改善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玥月,陆建隆.凸显STEM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初探——以“浮力”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7(02):41-43.
[2]谭秀.浅析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2):173.
[3]沈延斌.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24):39.
[4]陈民兵,费志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探讨——以“速度”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21(12):44-45+48.
[5]曾丽萍.基于STEM SOS模式下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浮力单元复习一”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2022(01):56-58.
[6]姚垒.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构建——以“平面镜”教学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21(11):11-14.
[7]杨晓珂.情境创设中腾飞——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考试周刊,2017(59):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