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 — 以广东医科大学为例论文

2023-05-10 13:54:3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文章以广东医科大学为例,从实验室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实验室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实验室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理念下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
摘要:文章以广东医科大学为例,从实验室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实验室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实验室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理念下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以人为本”理念
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学科实验室也不断建设扩增,大大增加了实验室管理的难度。物理学家冯端院士说过,“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实验室在高校科研、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高校实验室存在体量大、专业学科种类多、环境较为复杂的特点,而这些相对集中的人员和危险源存在分布较广的潜在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安全事故。如“某大学实验室甲醛泄漏事件”“某大学实验室重大爆炸事故”等,不断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无小事,实验室安全不容忽视。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实验室安全是高校科研和实验教学顺利运转的保障基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长远发展等问题[2],对此,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而处于重中之重的则是道德、情感等人文因素。只有把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好,才能从根本上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责任意识和防护能力。借助以安全文化建设为导向的引领作用确保实验室安全,是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课题。
本文从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角度出发,以广东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遵循“以人为本、平安校园”的理念,阐述学校在实验室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构建一套完善的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营造健康、有序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提供参考。
一、实验室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约束人;文化管人,管住魂”[3]。制度文化建好,既能管人,又能管魂,故安全制度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验室高效、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4]。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应涵盖以下几点:明确安全工作谁来管、解决安全隐患如何管、出现问题如何办,以及安全责任谁来担[5]。为此,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及时更新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全面部署抓推进,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体系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我校成立广东医科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科技处、教务处、安全保卫处和后勤保障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各教学科研单位的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实验室安全管理办公室,挂靠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办公室设立实验室安全咨询评估、危险化学品和剧毒品及废弃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五个工作组,负责统筹全校实验室安全的巡查、督促和管理工作,协调处理重大实验室安全问题。同时,学校成立了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快速妥善处置安全应急事件,以及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法治建设。
(二)强化责任担当,完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我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构建了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自上而下三级联动的安全责任体系。学校主要领导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领导作为直接领导责任人,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各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实验室主任作为本实验室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实验室安全员是实验室日常监督、检查、管理责任人,而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或其他活动的人员都是相关实验活动的安全责任人。如此通过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层层担责,进一步明确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要求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三)坚持务求实效,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不断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我校针对实验室安全、危险化学品管理、安全生产、实验室治安治理、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保障等,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要求、重实效”的要求,落实“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陆续出台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危险品安全管理规定》,并制定了《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细化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制定工作要求和应急处置措施,从而为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我校通过出台《广东医科大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规范指导了实验室在防范火灾、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我校不断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实验室安全的工作方案和管理文件,明确各类实验室物品使用规范,通过现场指导和监督落实做好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营造安全的实验室环境,努力保障师生的安全。
(四)加强风险评估,完善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我校全面梳理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学科专业设置,根据实验场所涉及的危险源特性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将全校实验室划分为化学类、生物类、辐射类、机电类、特种设备类、其他类等类别。根据实验室使用或存放危险源的危险程度,我校将实验室安全风险级别划分为一级(重大风险等级)、二级(较大风险等级)、三级(一般风险等级)、四级(低风险等级)4个等级,并明确了各级责任人的责任,在实验室门口装贴分级信息牌,颜色标识由高到低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4个等级,并对实验室实施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管理,配备相应的防护物品。
二、实验室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物质文化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它能折射出管理者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的态度与定位,体现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哲学理念[6]。其包含实验室的规划布局、各类建筑设施、防护措施和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环境等。我校根据学科发展,加大实验室安全硬件条件的建设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保障物质文化基石建设的有序开展。
(一)完善环境安全保护设施
我校合理规划布局,完成了两校区校级危险品和废弃物仓库、东莞校区科研平台、解剖楼等危险品共享仓库的改造工作。同时,按酸、碱、有机溶剂、有毒剧毒、爆炸品等类别划分仓库区域,配备防爆和耐酸碱危险品储存柜、视频监控、排风、消防设施及称量天平,为危险品的存储和管理提供安全条件。我校按照国家新标准完成了病原生物学P2实验室的改造工作,合理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避免交叉感染,为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师生提供了规范化的实验场所。我校还对化学楼实验室的通风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令实验室处在“微负压”工作状态,解决了化学实验室废气量多、成分复杂的排风问题,有效保证了实验室的空气质量安全。我校在实验动物中心和实验楼建设实验动物尸体回收室,及时回收、暂存各类实验动物尸体,由具备动物尸体回收资质的企业回收处置。我校每间实验室均按不同类型的废弃物配备相应的回收装置,分类别回收实验室的废物、废液,防止因各种废弃物混合而产生的危险或乱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定期进行处置。通过各种举措,提升实验室安全状态,为学校实验室安全、环保卫生、校园平稳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实验气瓶的安全使用管理
我校建设实验室高压气瓶安全保护体系,对全校实验室气瓶、液化气瓶、蒸汽灭菌器生物容器(液氮罐等)等设备的种类、数量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成立专家组进行了风险评估,加装了实验室气瓶气体安全管道,同时选送实验人员参加属地应急管理部门组织的压力容器安全培训,有效地消除了实验室安全隐患。
(三)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
实验室建设做到统一规划设计、论证评估、布局合理,确保实验室保持通风状态,消防通道长期保持通畅。我校针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实验特点,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如所有实验室配备安全急救箱和紧急洗眼装置等常用的救助设施,为师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救护保障。实验室重点防范部位均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危险标识,且各实验室均设有视频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全覆盖运行,为师生开展实验活动提供了安全的基础保障条件。
三、实验室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表现的安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行为准则[7]。通过实验室人员的日常安全行为活动,能间接反映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理念。因此,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安全规范的实验行为培养出发,在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和提升应急能力等方面培养实验人员“会安全”的本领。为此,我校通过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规范和激励实验人员的安全行为,降低了由人为因素而诱发的实验安全事故率。
(一)建设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严格执行开学第一节实验课开展安全教育制度,教师对学生宣讲《实验室安全告知书》,传授实验安全规范操作规程、注意事项、防范应急措施等知识。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告知书和承诺书的签名制度,进入实验室的师生须参加安全培训考试且合格,与所属学院、中心、研究院(所)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承诺书》方准进入实验室。对于带危险性的实验技术操作,必须有指导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在场方可开展。特殊工种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上岗培训,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在考取相应的上岗资质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如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人员需取得辐射安全工作许可证;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需取得生物安全工作资质证书。通过准入制度,可将安全意识“植入”师生脑海,形成“尊重制度、敬畏生命、严谨求实”的校园安全文化,用制度与文化两把“锁”锁住安全,预防不必要的人为安全事故发生[8]。
(二)大力开展安全专题培训,提升安全素养
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人,好的制度需要人来执行才有效果,提升实验室安全水平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广大师生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素养。为此,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各类安全专题教育培训。近年来,我校组织全校师生约2 300人次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开展危化品管理、实验室气体、高压等特种设备和大型设备安全使用等专题知识和技能培训20余场;多部门联合开展实验室安全、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灭火操作技能演练和化学品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活动30余场,开展心肺复苏等急救常识培训多场。通过培训,师生掌握了各种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提高了安全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应对能力和急救技能,减少了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同时,我校定期组织骨干队伍到国内外高水平高校交流学习和培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为实验室安全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三)常态化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加强闭环管理
我校按照“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和“边排查边整改、以检查促整改”的原则,从制度建设、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电气安全、药剂安全、放射性安全、三废排放、防盗安全、大型仪器设备档案记录九个方面,不定期对全校实验室开展安全隐患检查工作,针对查出问题和隐患限时下发整改通知单,限时整改、立查立改,同时建立实验室自查自纠、学院检查整改和学校督查整治,以及全面排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等机制,以加强实验室安全的闭环管理工作。
(四)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全周期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安全系数
我校规范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试剂的采购流程,严格执行出入库审批手续,同时开展常态化危险化学品使用和管理的安全专项检查,查看其购买、保管、领用记录,检查试剂标签是否完备,是否标明试剂溶液的名称、浓度和配制时间,是否做到分类存放、是否按规定实行“五双”管理制度,以确保试剂药品安全。每间实验室均配备不同类型的危废液回收桶,用以回收各危废液并定期进行处置。每学期开展3~4次实验危废物专项检查,每月开展危废物集中回收工作,每年开展1~2次危废物处置工作,近3年共处置两校区危废物25.89吨,排除了两校区的重大危险隐患。
(五)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降低环境污染
我校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如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变化实验的形式或改进实验仪器装置,达到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并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在生理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用犬的实验动物麻醉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原来使用的戊巴比妥钠(精神麻醉管控药品)改为使用速眠新、丙泊酚、双氯芬酸钠等低毒药品联合催眠麻醉,不但节省了70%以上的费用,而且减少了有毒药品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师生反映效果良好。
四、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由实验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和理念、安全行为习惯、安全价值标准等意识形态组成[9]。作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核,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形成和促进实验室安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及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中最难实现的部分[10]。因此,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实验室安全的教育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充分发挥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安全意识
我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从安全、警示、美观、节约的原则出发,编写印发实验室安全技能手册和宣传画册,制作各类安全警示标志和实验室安全标识、实验室内规章制度、应急处理预案图示、大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牌匾和个性化、激励性的安全标语,张贴于实验室的醒目位置进行全方位展示。我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让师生能随时接受安全文化知识的熏陶,使各种安全意识自然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逐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的安全素养,使其慢慢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最终把安全变成一种习惯,营造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的文化氛围[11]。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我校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实验室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时跟进国内外最新安全生产形势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微信群、公众号或校园广播等媒体推送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和事故案例,从观念、情感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增强师生的安全忧患意识,使其树立安全价值观和增强安全责任感[12]。我校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大赛或安全文化周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教育宣传,弘扬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在校园中逐渐形成“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大家安全”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筑了和谐、安全的实验室安全环境,可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安全开展[13]。
五、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我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部门间的联动、协调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不足,培训的力度和深度不够,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及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仍未完善。对此,我校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该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决完成好,同时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抓源头、抓瓶颈、抓关键,做到底数清、责任明、管理实,切实解决好实验室安全的突出矛盾并改善其薄弱环节。新长征永远在路上,建立更加科学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创建平安校园,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冯端.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4.
[2]杨诗丽,徐圆圆,曹蓓.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探索: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J].广东科技,2021(4):81-85.
[3]郑伟,郑春岐.企业文化是“虚拟”文化[J].企业管理,2013(7):42-44.
[4]郭鑫,马同涛,韩建新,等.高校实验室文化体系建设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6,35(8):233-250.
[5]王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148-151.
[6]牛焕双,张润杰,刘滨.以安全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99-205.
[7]田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4(4):21-23.
[8]亓文涛,孙淑强,樊冰.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295-299.
[9]张振南,叶筱琴,孙哲,等.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促进平安实验室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25-28.
[10]李成学.论高校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4-67.
[11]谭小平,师琳,李会芳.新形势下现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2):269-284.
[12]李丁,曹沛,王萍,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74-277.
[13]陈浪城,严文锋,刘贻新.“以人为本”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285-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