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6
                        6
                    2025-10-13 17:54:5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内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落实课程改革发展理念的主要手段。
摘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内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落实课程改革发展理念的主要手段。鉴于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体验式学习应运而生,为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拓展了路径。文章在明确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应用策略,包括以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体验式学习、以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体验式学习、以实践操作优化学生体验式学习、以作业设计强化学生体验式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教学策略
体验式学习是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项人本性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也会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体验的获得。数学作为一门具有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课程,学生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师应注重体验式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使学生能通过体验式学习,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及应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普遍较低,且学习效果易受到其学习兴趣的影响。而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颠覆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1]。学生会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更加广泛、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性的课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难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相对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可以使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就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三)体验式学习有助于数学教学模式的拓展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拓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在它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开发、探索出更多样的数学教学模式,这就使小学数学课堂有了更加多元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数学课程改革路径,推动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2]。
二、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体验的学习方式[3]。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便采用同一种学习方式,他们也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因此,为实现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征,以个性化原则为指引,对体验式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4]。
(二)自主性原则
体验式学习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本理念。因此,在对体验式学习进行有效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特学习体验,并在自主性原则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与讨论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5]。
(三)科学性原则
实践证明,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显著的教育价值,但就总体教学效果来看,体验式学习仍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辅助性措施。因此,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引下,对体验式学习进行合理、适度地运用,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体验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是学生体验知识的“窗口”,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将数学知识放置到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在场景的引领下,获得深刻、真实的学习体验。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是体验式学习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6]。因此,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的引领下开展有效的体验式学习。
1.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很多数学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具体的运用实例。因此,在小学数学的体验式学习中,教师为了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可以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自己相对熟悉的场景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加透彻、直观地了解这部分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数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教学情境,如:“同学们,你们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几点几分起床,几点几分吃早饭,几点几分来上学?你可以将这些时间在钟表模型中进行标注吗?”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作息时间与对钟表模型中时间的认识进行了结合,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间联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自身生活经验,进而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2.创设多媒体情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辅助技术,多媒体技术在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教育优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适应学生形象化、具象化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具有感染力的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在视听感官的刺激下,更加直观、动态地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以此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中包含的轴对称图形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弥补学生空间意识的不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动态的多媒体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观看演示视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其所具备的显著特点等。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生动、具体地转化,使学生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实现了自身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二)以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体验式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是人类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探究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有效满足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需求,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并在探究讨论中解决问题[7]。这样学生就经历了数学知识的生成与运用的整个过程,并从中获得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运用,教师可以改变传统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围绕“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性,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这些特性进行说明”这一学习任务,开展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自主性学习,还通过实践性的调查活动,搜集了现实生活中三角形的运用实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了这些运用实例,以此总结出了三角形的特性,真正地参与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讨论的过程中,进而获得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以实践操作优化学生体验式学习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做中学”是满足儿童学习需求的重要形式,“做”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个体感受,实现学生“学”的积累,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在“做”中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再构建”,使学生获得深度学习的体验。因此,在将体验式学习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做”的需求,积极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刻理解数学知识[8]。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并获得量感的启蒙,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质量测量任务,要求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质量进行称重,并掂一掂已称重的物品,感受其实际有多重。学生可能会从中感受到500克的盐大概有多重,1千克的蔬菜大概有多重。这样学生就在这一实践性操作活动中亲身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四)以作业设计强化学生体验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能检验、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在为学生提供实践运用机会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科学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业内容、作业类型都得到了优化与拓展。学生在数学课后作业的完成中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在对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数学课后作业的科学化设计,使学生在多类型数学作业的引领下,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教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结合这部分教学内容,对课后作业进行科学性的设计,要求学生对小组成员本次期中考试的分数进行统计,在利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小组成员成绩的基础上,计算小组成员的平均分数。这一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数学课后作业,不仅需要学生对相关数据进行自主性的搜集、整合,同时还需要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性的运用。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后作业的完成中获得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教育形势下,体验式学习的有效应用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优化改革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化意义重大。因此,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多元化体验式学习方法的探索,使学生能在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在合作探究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的参与中以及多类型作业的完成中,有效开展体验式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实现知行合一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以此开拓出一条崭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陈丽丽.“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24(4):51-52.
[2]张树德.体验式教学,其乐无穷[J].安徽教育科研,2024(7):48-49.
[3]张瑾.浅析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4(7):59-61.
[4]夏妍.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24(3):43-45.
[5]李锦明.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数学量感培养[J].文理导航,2024(3):91-93.
[6]秦永祥.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学苑教育,2024(6):82-84.
[7]崔欣.小学数学课堂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策略[J].生活教育,2024(2):54-56.
[8]陈心忆.做中学:小学数学体验性教学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24(4):6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