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劳动教育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论文

劳动教育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论文

7

2025-10-13 16:56:4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应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应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可见,项目式学习已经成为数学学科的重要教学方式。基于此,文章简述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找准项目任务出发点、丰富项目任务操作点、深化项目任务探究点、活跃项目任务反馈点四个方面出发,探索了基于劳动教育视角开展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了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这两份文件均聚焦跨学科视角,希望能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与劳动之中,而“劳动教育+数学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能充分满足此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劳动教育和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教劳结合”的内涵


  所谓“教劳结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部分专家学者以历史发展为切入点,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得出结论:教育与劳动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纲要》等文件强调,劳动教育不能孤立存在,而应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劳动能力,进而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此外,《课程标准》提出了项目式学习方式。


  因此,采取“劳动教育+数学项目式学习”的模式推动劳动教育与数学课程的融合符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求,也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教育主张“五育并举”,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重新走进了师生视野,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意见》更是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可见,劳动教育已经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值得教师深入探究。展开来说,劳动教育包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并以实践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数学知识,能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协同发展[2]。


  (二)符合新时代统整大劳动教育观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有了新样态,教师不再只是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肢体劳动,而是以劳动实践为途径,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身体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基于此,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帮助师生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还能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大劳动教育体系。


  (三)契合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趋势


  以往的劳动教育多表现为“理论+实践”的形式,理论教育多由教师灌输“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实践教育多以打扫卫生、手工制作等单一、固化的形式为主,导致劳动教育呈现出边缘化的不良态势。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与思维发展会出现割裂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不仅能使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还能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其在实践中接受劳动教育[3]。


  三、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找准项目任务出发点,聚焦核心构建问题


  找准核心任务是数学项目式学习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核心任务不仅要反映数学学科涵盖的知识与能力,还要体现劳动实践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核心任务下的问题链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数学学习兴趣[4]。对此,教师应在设计问题链时找准项目任务的出发点,在聚焦数学知识的同时体现劳动教育的精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劳动素养。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算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创设“欢乐购物街”项目式学习活动,并在其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设计多个相关联的问题链。教师可先基于“我是一名小店主”这一核心任务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小店主能否准确分辨人民币?”“若店里的每样商品都要获利10元应如何定价?”“小店主能否正确完成算账、找钱等活动?”这些问题贴合核心任务,同时又相互联系,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其后续进行项目探索奠定良好基础。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核心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四则运算算理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细化出“采购商品”“布置商品”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个性化想法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数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巩固与实践活动应穿插、交替进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参与实践活动的感悟。这有助于促进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基于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接受劳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交流中发展综合能力。


  (二)丰富项目任务操作点,精心设计劳动活动


  数学项目式学习主题的来源较为丰富,教师既可以从教材内容中提炼主题,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因此,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数学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对此,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结合对不同学段提出的教学建议以及实际学情精心设计“数学课程+劳动教育”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共同进步。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设计以“我是小小设计师”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可先在活动开展前向学生展示有关“上、下学期间校门口的交通情况”的视频。基于此,教师可提出项目核心任务: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请你为学校设计一个停车场。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相关资料,如学生可以参考商场、办公楼的停车场结构来确定车位大小、车辆种类、出入口设计等,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寻找学校附近适合建立停车场的位置,再测量出具体的数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进行了数据分析,还在劳动实践中应用了所学知识。而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不同的停车场图纸。在确定图纸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停车场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边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以及价格计算相关知识。在项目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展示作品,并从出行是否方便、设计是否安全合理等方面来评价他们的作品。如此,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完成了项目任务,并在劳动中深化了学习体验,在体验中完成了创造,可以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双重发展。


  (三)深化项目任务探究点,整体构建课时内容


  为了让项目任务与劳动教育深度结合,教师还应立足整体构建课时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数学课程内容确定项目任务的主题,再根据课时划分构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践互动,按照“劳动实践—数学思考—劳动再实践”的顺序构建项目式学习框架。为此,教师可将项目式学习划分为四个课时,分别为项目开启课、自主探究课、中期推进课、展示评估课,引导学生立足整体展开学习,再逐步深入探究,最终进行整体梳理、概括,形成高阶思维认知[5]。


  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开展以“熬煮腊八粥”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并在搭建项目式学习框架(如图1)后,结合项目任务划分具体的课时内容。


  具体来说,教师将“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划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为其留出充足的探究空间,旨在激发其探究热情。第二课时,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腊八粥的组成形成深入了解。第三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绘制统计图,并通过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方式,经历“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理解数据”的过程。第四课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汇报项目式学习成果,并指出其在项目式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提高其学习效能。

d9489a4cb02b106f51ccd114e75171a1.png

  (四)活跃项目任务反馈点,专题展示评价总结


  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评价反馈的结果。项目式学习往往由多个课时活动组成,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开展一次专题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专题评价的开展过程则要关注评价指标、评价技术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结合学生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客观反馈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应结合植树节这一重要节日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探究植树问题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并开展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应重视结构化评价指标的构建。在植树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询问学生“为什么植树节学校要组织学生植树?”“树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作用?”“植树活动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知识?”等问题,根据学生反馈从劳动认知、数学知识运用、迁移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此外,教师还需合理对学生进行评估,如教师应结合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在项目汇报环节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对学习进行系统反思,让学生从“我们的作品符合项目要求吗?”“我们的劳动成效怎么样?”等维度回顾项目式学习过程。如此,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再思考与再构建。另外,教师应重视优化激励性评价,通过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点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展开评价,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


  四、结束语


  总之,在劳动教育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项目式学习主题和任务为核心,找寻劳动教育的出发点、操作点、落脚点与反馈点,构建高效的“数学+劳动”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优质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卫林灵.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江西教育,2023(47):63-64.


  [2]缪锦星.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35):36-39.


  [3]麻家云.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数学与劳动的跨学科融合[J].教育家,2023(50):46.


  [4]张宝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读写算,2023(35):68-70.


  [5]徐彬.“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2023(3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