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北本土文化的小学音乐课程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论文
2025-10-13 15:28:5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广泛传播,人们对本土音乐的关注逐渐弱化,致使本土音乐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存在断代的风险。因此,本土音乐的复兴及发展应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摘要: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广泛传播,人们对本土音乐的关注逐渐弱化,致使本土音乐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存在断代的风险。因此,本土音乐的复兴及发展应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文章探讨了闽北本土文化下小学音乐课程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路径,并以《梅花三弄》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促进学生在艺术素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闽北本土文化;德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还能通过音符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其情感世界。与此同时,德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指引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然而,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仍存在不足。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成绩,忽视了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结合本土文化将音乐课程与德育融合,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音乐资源中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在感受家乡音乐魅力的同时,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滋养。这种融合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一、本土文化教育内核解析
(一)本土文化教育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本土文化教育打造新时代的德育课堂刻不容缓。正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以美育人的基本理念,本土音乐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人民的智慧。本土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了他们熟悉的环境和情感体验,往往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1]。这种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许多本土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例如,一些民间歌谣歌颂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等美德,学习和演唱这些歌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使他们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接受道德的滋养和熏陶。
(二)闽北本土文化
受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社会习俗的影响,闽北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历代皆重文教的良好风气。另外,受移民文化影响,闽北文化开放兼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至今仍对闽北的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闽北音乐以鼓乐为代表,节奏强烈、鼓声激越,充满豪放气息。正是闽北独具特色的文化交融之态,使闽北音乐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朴实感。此外,闽北音乐有100多种曲牌,大多取材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还有的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体现出一种民族交融的质感,值得广大学生学习。

(三)本土文化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音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反映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色、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貌。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拓宽视野,增强文化包容和尊重意识[2]。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使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于本土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德育可以体现在多个环节。例如,通过欣赏和创作音乐作品,学生能学会分辨美丑善恶,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判断力;通过参与演唱、演奏等音乐活动,学生能学会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提升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此外,基于本土文化的音乐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基于闽北本土文化的小学音乐课程与德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在全球化背景下,受现代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降低。同时,闽北音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与现代社会的结合,难以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导致其受众群体日益缩小。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基于本土文化的音乐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积极挖掘本土音乐中的德育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等方式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与道德内涵[3]。例如,一些教师在教授闽北音乐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民俗音乐表演,引导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增强了他们的文化体验和道德认知。
(二)问题
1.教师层面
闽北地区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建设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较弱,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较为落后。此外,部分教师在将音乐教学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理念滞后的问题,未能充分认识到本土音乐对于德育的重要价值,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其道德教育功能。
在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与德育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还有部分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和德育知识的储备不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时不够精准,未能挑选出既具有鲜明本土特色又含有深刻德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导致无法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融合式学习。
2.学生层面
部分学生对基于本土文化的音乐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为这与考试成绩关联不大,因此参与度不高。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真正领悟本土音乐中的道德内涵,也无法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三、基于闽北本土文化的小学音乐课程与德育融合的策略——以《梅花三弄》为例
(一)探寻闽北音乐魅力,领悟民族文化精髓
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入闽北本土音乐的世界,是理解该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4]。《梅花三弄》被誉为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赞美梅花的代表曲目。该曲不仅以悠扬的旋律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听众,还承载着闽北人民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溥雪斋和扎阜西琴箫合奏的《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分为两大部分,包含十个段落。前六段为第一部分,以循环形式呈现,旋律优雅流畅、节奏轻快。在此过程中,主题被重复三次,强调了梅花的个性特征和高贵品格。第二部分(后四段)与第一部分形成明显反差,旋律波动剧烈,节奏紧迫,在音阶和节拍上表现出不安定感,这些元素共同描绘了梅花在寒风中坚定伫立的形象。这种动态变化展示了梅花丰富多样的美丽姿态。通过欣赏这首音乐,学生可以对闽北音乐、民族文化与精神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二)剖析课堂难点,关联民族文化之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面临一些难点:其一,由于当下学生民俗基础较弱,在欣赏《梅花三弄》时不太容易辨析清楚三次主题重复之间的细微变化和发展;其二,学生可能无法基于短暂的学习把握全曲各部分之间的对比、呼应等关系,更无法充分理解曲目所蕴含的德育价值[5]。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关联闽北特色和民族文化,让学生在分析音乐的同时受到德育熏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多次听《梅花三弄》的不同版本,如古琴演奏版、钢琴改编版等,使学生感受不同演奏形式呈现出的独特韵味,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细节,如音符的长短、强弱变化等。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做好准备。
针对第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播放《梅花三弄》的视频,在每个段落结束后暂停,引导学生分析该段落中表现梅花主题的方式。比如,对于第一段落,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其舒缓的节奏是如何展现梅花初绽时的娇羞与优雅的;对于第二段落,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其急促的旋律是如何描绘出梅花在风雪中顽强抗争的姿态的;对于第三段落,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其平稳的曲调是如何传达出梅花历经风雨后的宁静与坚韧的。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梅花神态与梅花蕴含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针对第二个难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剖析乐曲中蕴含的价值。在欣赏《梅花三弄》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特性,引导学生生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梅花一样坚韧不拔。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名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坚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梅花三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借此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对比不同国家的古典音乐,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将《梅花三弄》与其他表现梅花主题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旋律、节奏、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异同。对此,教师可播放同样描绘梅花的古曲《暗香》,让学生将其与《梅花三弄》进行比较,感受不同作品对梅花的不同诠释。通过比较,学生能加深对《梅花三弄》独特艺术魅力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三)引导兴趣爱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在基于闽北本土文化实施融合德育的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元素,设计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6]。
例如,在教授《梅花三弄》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优美的琴箫合奏,让学生沉浸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接着,教师可讲述《梅花三弄》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随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爱好,提供不同难度的演奏谱,如简易版、变奏版等,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演奏《梅花三弄》,亲身体验音乐演奏的乐趣。在演奏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闽北音乐的律动和情感,深化对闽北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从而拓展学习视野。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梅花三弄》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诗词,表达对梅花的赞美和对闽北音乐的感悟。这样,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意象,还能加深对闽北本土文化的理解,同时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将更加全面和系统,更多蕴含丰富德育内涵的音乐作品将被引入课堂。未来,基于闽北本土文化的音乐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将朝着更加深入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将依托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程设置上将形成更完善的体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基于闽北本土文化的小学音乐课程与德育的融合一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一定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紫薇.探讨古琴作品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D].乌鲁木齐:新疆艺术学院,2024.
[2]谢欣纯,姜薇.文化自信视域下钢琴作品《梅花三弄》的演奏教学分析[J].当代音乐,2024(5):47-49.
[3]窦瑾,吴樟华.宋韵文化内涵解读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梅花三弄》为例[J].区域文化艺术研究,2023(1):102-109.
[4]韩蕊.古琴音乐在中小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植入:以《梅花三弄》为例[J].中国音乐剧,2023(4):58-62.
[5]吴睿扬.论《蕉庵琴谱》版《梅花三弄》的四种演奏意境[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3.
[6]尹秀文.叙事视角下的《梅花三弄》视觉化表达[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