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8

2025-10-13 15:18:2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新课标倡导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还存在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习评价、教学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摘要:新课标倡导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还存在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习评价、教学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文章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为例,从制订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搭建学习支架、融入多元评价四方面入手,阐述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希望在改进当前教学不足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价值,提高习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教—学—评”一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制订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在其指引下设计合理的评价任务。在课堂上,教师要搭建学习支架,助力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借助多元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机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始终沉浸在学习活动中,并因此在知识习得、方法掌握、核心素养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将多元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由此推动教学朝着有效的方向不断发展[1]。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仍存在教、学、评三者不一致的问题,那么,要如何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指引下实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呢?


  一、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评


  “教—学—评”一致性就是要让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迹可循,这里的“迹”就是适切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先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需要参考《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2]。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世界,写清楚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的内容;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绘形象;用有新鲜感的词语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依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等标点符号等。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在内容方面,他们需要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按顺序写清楚观察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此同时,他们需要发展观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养成乐于写作的好习惯。


  “写观察日记”是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板块的内容。本单元的三篇精读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展开的。单元导语中的写作要素强调学生要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由此可确定,本单元重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阅读他人作品中发现连续观察的方法、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等,并参与习作训练,迁移阅读收获,写清楚自己的观察成果、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本单元从课文选择到课后习题、从口语交际到习作,都指向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这一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应指向这一终极目的。


  就学情来讲,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写话到写文章的过渡阶段,其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态度直接关系到其现阶段的习作兴趣,也关系到其今后的学习发展。他们在参与综合性学习时利用多种方式搜集了课外资料,通过参与口语交际了解了观察方法,表达了自己的观察成果和所感所悟。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现有水平和发展需求做出调整。


  基于如上思考,教师可以将“写观察日记”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1)学会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观察要细致,了解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观察要连续,了解事物在每一阶段的变化情况。(2)学会多角度观察,能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身体触等,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3)学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文章描写得生动有趣。(4)学会评价他人的观察日记,掌握评价要素。(5)学会留心观察生活,能将观察到的事物变为自己的习作素材,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二、设计对应的评价任务,有序推动教学活动落地生根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指出,我们的课程、单元、课堂在逻辑上都应以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为出发点,而不是从我们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出发[3]。在这一基本观点的指引下,逆向设计被分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其中,评估证据可以用来确定教学目标是否正在得到落实,学习活动可以促成评估证据的生成[4]。因此,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对应的评价任务(见表1),推动课堂学习活动的有序发展,最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搭建适当的学习支架,让教、学、评有清晰一致的落脚点


  教学活动的建构不能只停留在告诉学生做什么,还应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5]。对此,教师需要在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搭建适当的学习支架。学习支架包括媒体支架、工具支架、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不同的学习支架有不同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每种支架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关注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有机地搭建学习支架,助力学生自主、合作地体验学习活动。


  例如,针对教学目标(1)和对应的评价任务,教师可以搭建范例支架: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蟋蟀的住宅》,迁移阅读认知,分析课文的观察顺序、观察内容、观察结果,在学习单上绘制思维导图,展示学习成果。在此支架的助力下,学生会投身读思活动,迁移阅读认知,进行细致分析,并有所发现。为了绘制出较为完善的思维导图,他们会主动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完善自己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分析和讨论的结果初步绘制思维导图,从中选择优秀作品(如图1)进行展示,然后继续搭建范例支架。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作者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蟋蟀住宅的变化?”“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征?”在问题的驱动下,全体学生开始阅读思维导图、回顾文本内容、确定问题答案,并主动作答。有的学生回答:“经过连续的观察,作者发现了蟋蟀的住宅从无到有,从初具雏形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还有的学生答:“作者通过眼睛看、身体感受发现了蟋蟀住宅的选址特点、内部特点和外部特点。”基于此,教师可以总结出细致观察方法和连续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在《蟋蟀的住宅》思维导图的范例下,学生可以自行绘制《爬山虎的脚》思维导图,并向全班展示。教师可鼓励学生继续分析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已有认知运用到写作中,突出观察的角度以及事物的特点,完成观察日记。


  四、融入多元的学习评价,推动预设的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学习评价起着诊断、促进作用,可以在助力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指导,推动学生走向学习深处,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6]。要想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融入多元评价。


  仍以上述学习活动为例,在展示思维导图时,教师可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直接了解学生对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认知情况,并进行总结,助力学生完善已有认知,实现教学目标(1)。在学生建构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一棵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观察,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这是用结果性评价了解学生认知情况的有效途径。之后,教师可以站在整体角度梳理、总结细致观察方法、连续观察的方法,并用思维导图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构清晰、完善的思维逻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沿用这样的做法,围绕教学目标、评价任务、教学内容和学情,搭建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有序体验教学活动,并融入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让学生学有所得,提高习作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评”一致性指引下实施习作教学可以切实转变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习评价、教学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得,增强习作教学效果。对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指引下,沿着“制订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搭建学习支架—融入多元评价”这一过程实施习作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习作教学对于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较为陌生,是他们教学道路上的一大挑战,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发挥专业能力,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理清问题成因,探寻问题解决对策。如此,教师可以不断地丰富“教—学—评”一致性下的习作教学经验,提高习作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实施习作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价值,增强习作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锦珠.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路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20):70-72.


  [2]郑香兰.“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师,2024(6):35-36.


  [3]赵钰芳.“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4.


  [4]赖丹红.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4(8):70-72.


  [5]杜宝治.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教—学—评一致”的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五单元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5):75-78.


  [6]刘艳.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行动研究[D].临沂:临沂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