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论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论文

5

2025-10-13 14:34: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近年来,劳动课程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热议。然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作者所在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系统构建了“巧于创造乐于成长”的“QN”劳动课程评价体系。

  摘要:近年来,劳动课程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热议。然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作者所在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系统构建了“巧于创造乐于成长”的“QN”劳动课程评价体系。文章基于巧设评价目标、巧构评价内容、巧建评价实施三方面开展了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以“QN”劳动课程为例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必备的劳动能力与积极的劳动精神,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进而全面落实劳动育人目标。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程;“QN”劳动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习*平总*记有关劳动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精神,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但劳动教育、文化自信的落实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教师巧构课程教学体系,又需要课程评价的有力支持。


  一、立足校情,巧构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切实保证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需要立足校情,从学生的真实情况着手。


  笔者所在校位于市区,82%的学生来自不同城市,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各有不同。这些学生渴望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期望成为品行优良、知识丰富、劳动能力强且自信的人。为满足学生需求,学校思考如何将喜闻乐见的劳动课程与文化自信培养进行巧妙融合,以帮助学生提升劳动能力,找到文化根脉,健全自信人格。为此,学校秉承“巧随童需乐焕童彩”的办学理念,立足实际,坚持以生为本,系统构建“巧于创造乐于成长”的“QN”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开展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劳动课程评价研究,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将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必备的劳动能力、树立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而全面落实劳动育人目标。

15ac05a080602fc0043c635f98e7e988.png

  二、以生为本,巧定目标


  《纲要》指出,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2]。因此,以生为本,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的特点巧定有层阶性的评价目标十分关键。学校旨在通过“我能行”“粤传承”和“民族秀”系列螺旋式上升的“QN”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培养会自理、能自立、有文化自信、以劳动为美、以劳动为荣的“巧乐童”。例如,低年段(一至二年级)学生通过“我能行”系列劳动课程评价聚焦自理劳动能力的培养,做到爱护和珍惜劳动成果;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范;初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劳动过程中不怕脏、不怕累,争当“最美自理小能手”。中年段(三至四年级)学生通过“粤传承”系列劳动课程评价养成劳动自立、勤俭节约、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积极探寻广府文化,在体验和参与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深化对广府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主动传承广府文化,争当“最美广府文化代言人”,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高年段(五至六年级)学生通过“民族秀”系列劳动课程评价实现劳动自强,初步形成不畏艰辛、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体悟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争当“最美民族文化代言人”,传承劳模和工匠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三、夯实根基,巧构内容


  “QN”劳动课程根据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发展性、系统性、多元性原则,努力构建促进学生成长、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提升的多维评价机制,注重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3]。例如,为了激发学生个体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自立,学校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变化与成长,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根据每月不同的情况评选出“QN星”,建立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为了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同伴互助、团队共建,凝聚班级力量,形成班级劳动文化,学校根据班级每学期的不同情况评选“QN班”,建立班级评价机制。“QN”劳动课程紧扣劳动素养的培养要求和劳动课程内容,设立系统的评价表——“低年段之‘最美自理小能手’评价表”“中年段之‘最美广府文化代言人’评价表”“高年段之‘最美民族文化代言人’评价表”,以全面考查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达到的真实水平,激发其劳动热情,同时助力劳动课程的高效开展。“QN”劳动课程通过分类设计劳动评价表,记录学生的劳动项目参与、劳动技能掌握、劳动习惯养成等情况。为了激发劳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QN”劳动课程从专业认识、职业态度、课程理解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设计了用于综合评价的“‘QN’劳动优秀教师评价表”。以上完善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让学校的劳动课程有章有依、有路可循,让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可视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和教师的内驱力。


  四、实施有道,多径发展


  (一)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


  形成性评价为结果性评价的分析和判断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和证据。而结果性评价在促进课程发展方面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两者相融合有利于学校全面了解课程开展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为下一步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提供良好的导向。


  (二)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融合


  横向评价是对当前课程的评价主体、内容、方法等进行解释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致力于分析和衡量当前某一课程的实施情况并作出判断。纵向评价则是基于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课程的发展情况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的理念、评价内容、方法和指标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活动过程,便于掌握课程发展脉络。两种评价的融合能够帮助“QN”劳动课程形成更加立体多维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并为课程发展提供客观、科学的支持。


  (三)发挥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纲要》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在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秉承“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原则,在“QN”劳动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的监测与即时评价,以便及时发现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学情不断加以改进,力求完善评价机制,落实劳动育人目标。例如,在居家劳动教学过程中,该评价体系下的《“QN”居家劳动评价1.0版》为每个年级设置一个主题,明确了劳动项目;《“QN”居家劳动评价2.0版》将自主权交还给了学生和家长,他们可以根据家庭需求进行劳动拓展。


  针对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在校内课堂实施的劳动项目,学校充分依托“QN”劳动课程的系列主题,借助劳动周的开展,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与已有实践活动主题的有机结合。同时,学校制订了指向性清晰的各年级居家劳动评价表,以实现家校共育、协同发展。例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制订的各年级居家劳动评价表包括一年级的“我是清洗小能手”、二年级的“我是整理小能手”、三年级的“我是炒菜小能手”、四年级的“我是煲汤小达人”、五年级的“我是早餐料理王”、六年级的“我是烹饪小厨师”,以上劳动评价表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能培养学生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增进亲子关系。


  (四)评价主体多元,主客观全面


  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同时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人员、课程专家、学生、社区人员、家长等[4]。“QN”劳动课程的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全过程的整体性评价。其中,教师参与了劳动课程评价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反思、总结等工作。由于劳动课程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他们更具发言权,故在“QN”劳动课程评价中,学生自评和互评是重要的评价方式,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专家的评价有利于提升课程评价的专业性,具有导向意义。家长和社区人员的参与则能从侧面反映劳动评价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是否有利于评价课程体系的完善。


  (五)信息技术赋能高效评价


  有学者认为,应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即时评价[5]。笔者所在校引入了“V校”信息技术系统,在各班门口安装了“V校”系统屏幕。每天中午,学生评分员会根据各班的劳动与卫生情况和实践基地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评分员也会根据劳动课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评分员可点击触屏,将评价结果和改进意见直接输入系统。目标班级的学生和教师可以立刻在手机端或各班门口的屏幕上看到评分员的评价。该评价与学校的每周“QN星”、每月“QN班”评比相关联。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可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劳动课程的调整和改进,以实现课程评价时效的最大化,展现该评价体系的功能和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撑,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五、巧用结果,科学育人


  形成性评价应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应与纵向评价相结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劳动任务单、劳动档案袋等过程性评价,也需要关注采用测评形式的结果性评价,并考查学生在完成劳动测评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反馈的改进功能,依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对结果进行恰当分析,帮助各方了解学生在劳动课程中的真实学习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立体的、多维的评价系统对进一步增强劳动课程教育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科学教学、以劳育人的目标。


  在劳动教育课或班会课上,教师可向全班分享学生的劳动评价表、过程性评价中的视频记录、劳动作品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劳动评价表、班会展示情况等综合评选出最美“QN星”和“QN班”,将其劳动作品在校园广播站播出,或刊登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加强宣传引导,树立“QN”劳动榜样,以激励更多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参与劳动,倡导劳动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责任观念,营造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实际上,小学“QN”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很好地诠释了教育之“巧”字,劳动课程巧育人,学生、教师和学校均在“QN”劳动课程评价体系中取得了显著成长。


  六、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实现科学育人、劳动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深切地领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找到文化的根,从而为志成“参天大树”而奋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4)[2023-07-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王笑地,殷世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及其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3):19-23.


  [5]郑曼,毋磊.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