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2

2025-10-13 11:10: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需求,并从班主任视角入手,探索了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小学班主任提供微末参考借鉴。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需求,并从班主任视角入手,探索了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小学班主任提供微末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时代,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等,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从而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学会从容应对自己的思想情感问题;促使学生学会认识、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能力和优秀的人文素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作为班主任,基于上述目标探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是极为必要的。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其性格形成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情绪、情感的变化,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或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偏差和生理疾病。

fb98294f366925dcc4df2524763f85d9.png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在素质教育时代,学习成绩仍旧不可忽视。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面对学习压力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进步。相反,心态消极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很难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学习兴趣和动力也相对不足,甚至可能出现厌学情绪。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或缓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2]。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容易因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坚强和乐观。此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的相关专业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他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需求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情绪、社会适应、自我认知等方面。学习方面包括学习障碍、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等;情绪方面包括情绪障碍、抑郁情绪等;社会适应方面包括社会适应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行为方面包括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问题行为,以及过分依赖家人照顾以致生活和学习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我认知方面包括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3]。


  (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安全感、归属感、尊重与理解、成功体验、自我认知和调节等方面[4]。第一,小学生需要稳定、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以获得基本的安全感,这就要求家长和班主任给予其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批评和指责。第二,小学生渴望被接纳和认同,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实际需求,家长和班主任应鼓励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以此增强其对家庭、班级等集体的归属感。第三,小学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他们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受到重视,因此家长和班主任应以平等的态度与之交流,认真、耐心地倾听其心声,理解其困惑和烦恼。第四,小学生需要通过成功的体验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家长和班主任应为其设置合理的目标,或调节对其的期望值,借此让其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当然,家长和班主任还应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并及时给予其肯定和鼓励,以此增强其成功体验。第五,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管理自身情绪、行为的能力,家长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情绪表达等,帮助其提高自我认知和调节能力。


  三、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发挥集体力量,增强教育效果


  班级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其氛围和互动模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深远影响。班主任应当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具体而言,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班级文化节等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这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极为有利。在集体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同伴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集体的力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比如,班级中新来的转学生极有可能因为刚到一个新环境而感到孤独和不安。对此,班主任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帮助其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具体而言,班主任可以组织一次“欢迎新朋友”主题班会,让学生们通过自我介绍、才艺展示等方式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特别是增进转学生对其他学生的了解。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安排转学生加入一些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让其通过参加各种小组活动,与组内同学相互了解并建立深厚的友谊。通过这些方式,班主任能帮助转学生快速、顺利地融入新集体,缓解或消除心中的孤独感和不安感。

       (二)倾听学生心声,提供心理支持


  班主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5]。当学生面临困扰时,班主任应成为其倾诉对象,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从而帮助其排解负面情绪,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此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通过倾听学生心声、观察学生行为表现等方式识别和判断出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干预或引导,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如有必要,班主任还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采用个别咨询、心理测评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帮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方法。例如,当班级中的某个学生陷入了抑郁情绪且持续时间较长,也不愿意向家人、朋友、教师等身边的人倾诉时,班主任可以联系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咨询师可以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鼓励等方法给予其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消除其负面情绪。当然,班主任还可以与家长、心理咨询师等各方进行沟通协调,共同制订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开展心理活动,提升教育效果


  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升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主题活动、体验式活动、艺术表达活动等。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设计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如“情绪管理月”“压力应对周”等,并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就某一心理健康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等体验式活动,让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心理健康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再者,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能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又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因此,班主任应当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班主任可以举办一场以“逆境中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剧表演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编、自导展现一个个面对挫折和困难仍然保持积极心态、勇于挑战自我的故事。生动的心理剧表演不仅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还能引发其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让其更深刻地认识到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并参照心理剧中的人物,学会如何在逆境中实现成长和进步。

  (四)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成长变化


  心理档案系统地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状况、心理测评结果、重要事件、干预措施、效果评估等内容。班主任能够根据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变化情况等信息,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档案中的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这就要求班主任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如抑郁、焦虑等问题,从而及时进行干预,防止问题恶化。此外,当学生遇到困扰时,班主任可以依据心理档案中的信息更准确地分析问题成因,进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困境。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最好使用专业的档案管理系统或软件建立并管理学生的心理档案,以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查阅的便捷性。另外,班主任还应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原则,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仅在必要的情况下,如与家长、学校心理咨询师沟通时,才透露档案中的信息。


  (五)推动家校合作,协同开展教育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二者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中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合作,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同时结合其在校的行为表现情况,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其心理问题,分析其心理问题成因等,进而制订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干预方案,在家长的支持下缓解其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而言,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沟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沟通中,班主任可以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从而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生小明在班级生活中总是沉默寡言,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班主任通过家访发现,小明在家庭中缺乏肯定和鼓励,家长经常说他“笨”“脑子糊涂”。针对此种情况,班主任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其认识到鼓励孩子的重要性,并为其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策略,制订一个简单的鼓励孩子成长的方案。之后,班主任应定期与小明家长保持联系,跟踪家长的方案执行情况,以及小明在家庭、学校中的行为表现情况,以此来评估小明的自卑问题是否得到了改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积极关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关的心理需求,通过发挥集体力量、倾听学生心声、开展心理活动、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家校合作等方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班主任还应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积极探索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胡联妹.班主任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2024(23):53-55.


  [2]孙春梅.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角色与责任[J].华夏班主任,2024(2):45-47.


  [3]张艳.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界,2024(1):146-148.


  [4]廖茹园,蔡玉霞,谈成芳,等.让阳光照进冰山一角:浅谈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干预的有效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31):71-72.


  [5]寇艳.浅析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试题与研究,2023(30):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