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传承 ·浸润 ·成长 ——基于梁溪文化滋养的幼儿发展实践路径与价值探究论文

传承 ·浸润 ·成长 ——基于梁溪文化滋养的幼儿发展实践路径与价值探究论文

3

2025-10-13 11:20:3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教育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将地方文化元素渗透到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既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又能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教育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将地方文化元素渗透到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既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又能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章以作者所执教幼儿园为例,分析了将区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与意义,以期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及地方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梁溪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探究性学习


  在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探索过程中,笔者所在幼儿园结合梁溪(幼儿园所在地)地域文化资源与幼儿多元发展的需求,创设了自然、开放、多元的幼儿体验游戏场所,使幼儿得以感知和体验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社会生活等,从而加深幼儿文化体验,促进其成长[1]。


  一、专业赋能:“深研+转变”,为课程质量提升蓄力


  (一)珍视在地文化的“印象梁溪”研学


  笔者所在幼儿园秉持将梁溪文化深度融入日常课程的理念,借助读书式、引领式、寻访式等多维度的研学活动,充分结合在地文化资源与幼儿多元发展的需求,实现幼儿成长、文化传承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融合[2]。例如,幼儿园组织教师共同研读《梁溪记忆》《无锡非遗名录》等文献资料,定期举办“梁溪文化读书会”,邀请民间艺术家与教师进行跨界交流。同时,幼儿园规划了“运河文化寻访线”“名人文化寻访线”等研学路线。教师通过拍摄微纪录片、采集口述史、绘制文化地图等方式,记录并为学生呈现古运河漕运遗址、百年老字号商铺等历史文化故事。这些举措有助于教师深入挖掘梁溪地域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

ba151f3a453c70b978c2d150137ef904.png

  (二)专注幼儿发展的“探究学习”研修


  笔者所在幼儿园紧扣《指南》精神,助力教师精准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例如,邀请课程专家与教研员深入教学现场,对教师进行指导;开展以“支持幼儿的探究性学习”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展开深度交流。在持续学习、自省、内化与积累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反思并优化教育行为,推动教学研究纵向发展。


  (三)深化生活课程的“质量提升”研训


  教科室借助现场观察、案例分析、视频解析等研训活动,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观、课程观[3]。在具体实践中,管理者可开展“优化一日生活弹性实施策略”聚焦式研训、“玩转绘本”主题工作坊研训、“基于课程构建幼儿学习环境”项目式研训等。多样化的研训有助于教师教育行动力的增强与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循环探究:“循证+支持”,为探究性学习项目建构支架


  (一)从幼儿视角出发,拓展环境赋能


  一方面,教师将“印象梁溪”文化资源融入探究性学习的文化环境与游戏中,充分利用天井、墙面、廊道和角落等空间,将创意、规划、布置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支持幼儿多元化表达。通过“小娄巷记”主题墙、“二泉书院”区域空间、“江南水弄堂”特色廊道、“蓝印花艺术”微型博物馆等,幼儿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印象梁溪”的直观感受,实现对美好文化环境经验认同的迁移,这正是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延续和再创造[4]。


  另一方面,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共同规划课程资源,推动室内外、园内外资源相互融合渗透,积极探索将“梁溪资源”转化为“梁溪课程资源”。例如,教师与幼儿共同创造充满“梁溪韵味”的“发现”“探索”“体验”游戏;打造“浮雕馆”“针绣阁”等露台共享游戏场;设计“无锡精微绣”“城中公花园”等联动共享游戏项目。在“印象梁溪”共享游戏空间,幼儿能够自由探索、尽情嬉戏,同时沉浸式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从资源视角入手,把握资源适切


  教师对梁溪文化资源展开全面梳理,探寻其与幼儿生活的关联,并整合课程实施所需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基础条件。依据《指南》,教师分析在地文化资源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合点,选取“1公里”以内幼儿感兴趣且有价值的资源点进行开发与拓展:编制周边1公里资源要素分类与利用指南(含经验线索);建立数字资源库和实物资源室。在将“资源”转化为“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立足幼儿视角,让资源融入幼儿的日常活动与经验建构。


  笔者所在幼儿园课程组会组织教师预设主题项目网络图,分析主题价值与其实现的可能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第一,建立班级即时审议、级部深入审议、园所整合审议的三级审议机制,开展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多元共议活动。第二,通过与幼儿谈话、倾听幼儿讨论、发放问题收集表等方式,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南长韵”活动中,幼儿对桥、房子、亭子有诸多疑问。教师可鼓励幼儿独立探索,在遇到困难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反思活动体验,通过“是否喜欢该活动”“如何拓展经验”等问题引出深度对话,系统梳理活动亮点、分析实施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持续调整课程设计。


  (三)从经验视角展开,聚焦经验生长


  教师应当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持续探寻幼儿的兴趣点,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社会领域中的资源,探索契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助力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对梁溪文化形成深入认知[5]。同时,教师对园本“玩美”生活课程进行改造与优化,帮助幼儿构建物我关系,发挥资源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显性与隐性价值。此外,教师要注重保护幼儿热情、专注、主动的学习品质,助力幼儿展现积极主动的状态,实现课程实践与园所文化的有机融合,最终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笔者所在幼儿园教师始终紧跟“印象梁溪”的步伐,聚焦幼儿感兴趣、有探究空间且具备教育价值的内容,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亲近社会,助力其在一日生活中实现发展。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前往梁溪实景地,走进老街弄堂感受梁溪美景,走进锡剧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感受梁溪艺术,走进大街小巷感受梁溪城市道路和交通变化;成立生活寻访组、摄影采风组等幼儿探究性学习小组,生成“寻味梁溪”“悠悠古运河”“老巷寻趣”等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印象梁溪”课程。


  (四)拓展“印象梁溪”探究性项目途径与策略


  《指南》倡导以开放视角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探究空间,具体如下。


  班级层面:教师通过组织动手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潜能;聚焦幼儿的直接感知与实际操作体验,开展主题式探究活动[6]。例如,在“布知道”主题活动中,师幼共同探究布料织造与染色工艺。幼儿对扎染工艺兴趣浓厚,自主尝试不同扎法后发现“扎法差异影响染色花纹”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惑时,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个性化扎染作品的创作。这一过程形成了“资源收集—活动探究—经验建构”的良性循环,使幼儿爱学习、会学习。


  幼儿层面: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串联认知和思维并促进幼儿经验成长;密切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需求,依托梁溪地域文化设计探究任务。例如,在“玩转‘砖’艺”活动中,幼儿走进窑群遗址博物馆,模仿古人做砖,体验“砖瓦文化”。教师特意设置工艺难点,以“关键问题追问+分层资源支持”的方式引导幼儿将零散经验转化为系统认知。


  园所层面:幼儿园每年举办“印象梁溪”文化创意节,凸显课程与本地文化的紧密关联。在创意节开始前,教师、幼儿和家长一起做调查、找素材,一起讨论并确定活动内容。这一过程,幼儿会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幼儿文化”,把学到的新知识和已有经验相融合,形成自身宝贵的学习品质。创意节成为幼儿园“玩美”生活课程的特色标识。


  三、过程评价:“链接+融汇”,为园本课程增效提质


  (一)聚焦自然、常态化的真实评价


  基于《指南》指引,教科室组织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兴趣,运用摄影、录像及文字记录幼儿行为表现[7]。以中班主题活动“桥头船上”为例,幼儿对锡城特色大桥,如蓉湖大桥、清明桥、内环立交桥等进行了探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船也十分感兴趣,便将此信息记录在“课程园地”和“即时评价板”中,并基于教学目标评估幼儿的发展情况,在整合信息后动态优化主题或内容,从而提升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与评价的科学性。


  (二)实施生动、个性化的多元评价


  教师运用日常观察追踪个体发展;幼儿通过绘画、图表、标记进行自我表达与同伴互评;家长借助半日观摩、问卷、谈话等,生成详细的个性化反馈。这种多维度的过程评价为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构建全面、综合化的总结评价


  以《指南》和《幼儿园保教质量考核指南》为考核标准,幼儿园建立了以行政人员与骨干教师为主的考评队伍,考核内容聚焦“印象梁溪”主题课程目标的制订与达成、教学设计的组织实施,定期开展“保教调研”“期中、期末阶段评估”等活动。评价通过质性分析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幼儿发展水平,并形成即时反馈、阶段性反馈与学期末反馈的三级反馈机制。同时,教科室组织全体教师从课程角度反思活动内容、组织方式、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适宜性,改进主题及活动计划,优化课程内容,以评价结果促进保教工作。

  四、聚能致远:“同向+共育”,为释放价值效能意义互动


  (一)“指南”引领,家校形成教育共识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微信群、QQ群等信息平台,幼儿园定期向家长传达《指南》等幼儿教育政策法规与前沿教育理念,征集讨论学前教育热点问题。针对家长育儿共性困惑或需求,幼儿园以《指南》为指导,组织专家讲座、主题沙龙等活动,营造相互尊重、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形成教育共识。


  (二)“童”觅梁溪,社会研学活动


  笔者所在幼儿园打破家长会、家委会、家长半日活动等家园传统合作模式,设计“行走的课堂”亲子研学模式,定期组织家庭参与融合旅行与学习的“亲子研学”项目。教师可通过寻访、调查等互动环节,引导亲子共同探索并达成目标,如“与大师邂逅”活动,包含梁溪文化体验与美食探索等。研学活动可以引领幼儿走进梁溪生活、触摸梁溪文化,并孵化出“梁溪微课”成果。


  (三)“共”育未来,家园护航行动


  为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建立助教团与志愿者联盟,定期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课程,赋能幼儿学习发展。以中班“浓油赤酱之锡味酱油”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先征集家长资源线索,再依据《指南》组织头脑风暴,共同研讨相关资源的挖掘路径与可行性。依托家园合力,幼儿开启“酱心之旅”,与家长共同探索本土文化资源。这样不仅使家长成为教育活动的坚定支持者与深度参与者,还拓展了“印象梁溪”系列活动的实施维度。


  五、结束语


  笔者所在幼儿园深入挖掘与提炼梁溪地域文化,并将其融入动态课程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全面赋能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积极鼓励幼儿主动了解和探索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幼儿在学习中能够激发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审议的深化与创新[J].学前教育研究,2023(5):12-17.


  [2]华爱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实施路径[J].幼儿教育,2022(9):8-12.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边霞.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关系重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3(10):3-9.


  [5]边霞.幼儿园文化与课程共生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4(5):32-37.


  [6]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高杉自子.与幼儿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