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策略探究论文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策略探究论文

3

2025-10-13 10:47:1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通过深入分析“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和应用价值,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对教学方法的持续探索,“读思达”教学法逐渐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强调以有效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积极的思考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流畅的表达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基于此,文章通过深入分析“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和应用价值,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法;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整体素养的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发展。而“读思达”教学法的出现,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融合了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关键环节,以此构建起完整的认知过程。“读”是基础环节,它不仅指对文本材料的简单阅读,还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并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去构建新的认知框架。“思”是在阅读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针对所读取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分析。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于促使学生不局限于对知识的表面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即表达与交流,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分享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成果,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与共享。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进而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1]。

63166e0d977b4cb3e60c5628e08e05ed.png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价值


  (一)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读思达”教学法倡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阶段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激发其探索精神。在阅读阶段,学生通过主动阅读教材,初步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框架;在思考阶段,通过解决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能深入挖掘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表达阶段,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阐述数学概念或解题思路,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积极的互动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


  (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读思达”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发现,通过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寻求答案。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基于实际情境的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还要运用信息筛选、数据分析等综合技能。长此以往,学生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3]。


  (三)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一,数感的培养是通过“读思达”教学中丰富的数学阅读材料来实现的。这些材料涵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数字、数量关系的感知。第二,运算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读思达”教学强调的思考环节,学生在面对复杂的计算问题时,需通过逻辑推理和策略规划来寻找最优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算技巧,还能增强其计算灵活性与准确性。第三,几何直观能力的增强源于“读思达”教学提供的多样化的几何图形观察与操作机会,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更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三、“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设计阅读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基本途径,还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起点。为此,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且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阅读材料,确保内容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教师还需适时提供反馈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4]。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关于“神奇的图形王国”的故事:在一个充满各种形状的世界里,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位主人公凭借自身的特殊性质帮助国王解决了难题。在这个故事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将被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属性。接着,教师还可以利用动画或视频短片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建筑物中长方形窗户的设计原理,或者通过动画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如何通过旋转和平移来变换形态。这样的视觉呈现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空间位置关系。随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数学游戏,加深学生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例如,准备一张包含多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图案的工作纸,让学生找出所有隐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测量每个图形的边长、计算周长。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分享会,邀请每个同学介绍自己在故事或游戏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互动环节,教师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思考和表达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二)设置梯度问题,引导深入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读思达”教学法时,设置梯度问题尤为重要,它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问题链,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度的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


  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基本运算定律。教师可先提出一组简单而直接的计算题,如“2+3=?”和“3+2=?”,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它们的顺序无关,进而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提出稍有难度的问题,如“如果我有两个苹果,你有三个苹果,那么我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如果我们交换一下苹果的数量,结果会怎样?”。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加法交换律的知识点,还能使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生活间的紧密联系。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问题的复杂度,如“如果有四个小朋友,每人都有五颗糖果,那么他们一共有多少糖果?”。这个问题涉及多个相同数值的加法运算,为引入加法结合律提供了契机。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计算来验证结果,提出类似“如果我们把四个小朋友分成两组,每组两个小朋友,每组内先计算糖果总数,然后再计算两组的总和,结果是否一样?”的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能举出生活中可以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来简化计算的例子吗?”。这类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定律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强化表达训练,促进数学交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能否准确、清晰地表达数学概念和解题思路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解题思路和过程,通过组织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教学中提供反馈,指导学生逻辑清晰地表达数学概念,帮助其提高数学交流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bdb1d40429bdc1f8468ee732c7df35fb.png

  在“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三角形的特征。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你看到的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数学语言,并提醒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述的条理性。接着,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三角形的特性展开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种特定类型的三角形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特征、分类依据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60度?”,促使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原因。随后,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表达训练,教师还可以安排一次口头报告任务,鼓励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对某一类型三角形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份模板来指导学生组织自己的发言,其中包括定义解释、特征描述、分类依据、内角和的计算方法等内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公众面前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自己解决某个三角形问题的过程,包括如何识别三角形的类型、如何应用内角和公式等。


  (四)实施多元评价,激励持续发展


  实施多元评价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表达各环节的表现。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设性意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主动性。


  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课外资料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解释什么是分数,以及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讨论中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同伴评价环节,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在这一环节,教师需鼓励学生客观地指出同伴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是否能够准确使用分数的概念、是否能够表达清晰等。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书面作业以及自我和同伴评价中的表现,给出具体的评价意见,侧重于对学生努力的认可,同时指出学生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通过设计阅读任务、设置梯度问题、强化表达训练、实施多元评价等方式,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其数学素养。未来,教师应继续深化对该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建军.“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1):110-112.


  [2]陈仲华.“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4(17):70-72.


  [3]林慧娟.“读思达”教学法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83-85.


  [4]郑妹贞.“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2023(13):67-70.


  [5]吴金贵.小学数学课堂中“读思达”教学法的有效探讨[J].天津教育,2021(2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