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涵养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论文
2025-10-03 12:23:3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初中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涵养家国情怀,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摘要】初中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涵养家国情怀,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难点及初中英语教学涵养家国情怀的实施路径,以期将英语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家国情怀;初中英语
引言
课程思政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格局,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即挖掘课程内容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实现育人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随着我国新时期教育理念与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重视。因此,各学科融入课程思政的工作愈加重要。
一、初中英语教学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教育部2022)初中英语教师应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英语教学,将学科知识与学科育人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语言习得、轻情感体验,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在课程思政视角下,英语教学应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自豪感的优秀人才。
(一)家国情怀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是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了解世界文化的桥梁。然而,单纯的语言学习容易使学生陷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遗忘。初中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教授语言知识,而且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的使命。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珍视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质,也是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中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对比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内核,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另外,家国情怀教育还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这种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励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强调个人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这种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通过涵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激励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英语教学涵养家国情怀的难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背后有自身的语言环境、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等所形成的价值观基础。初中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培养的关键阶段,他们受学习英语的影响,很容易受英语语言所体现的价值观的影响,而英语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与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明显差异。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其家国情怀的涵养。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一)部分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及缺乏课程思政能力
首先,由于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许多教师对思政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其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集中在英语学科知识和教学法上,相对而言,他们的思政教育能力有限。这可能导致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被淡化,学生难以在课堂上接受到足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二)传统英语教材缺乏思政内容,家国情怀教学资源有限
首先,传统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家国情怀教育素材不足的问题。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教材往往更加注重英语的全球通用性和跨文化交流,而相对较少地强调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其次,传统英语教材主要关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家国情怀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涉及较少,或者与思政教育结合不紧密,这使得教材中的内容可能不足以支持家国情怀的培养或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三)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羁绊英语课堂涵养家国情怀
相对于母语而言,英语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语言难点的存在,使得学生在理解英语文本和表达思想时遇到障碍,从而影响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情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冯满2023)。英语国家和我国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英语文本时,往往需要跨越文化障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体会英语文本中的思想内涵,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的思想内涵。
三、初中英语教学涵养家国情怀的实施路径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坚持育人为本。教师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将英语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英语教师应加强政治素养,深化对课程思政和家国情怀的理解,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
首先,英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教师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及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再次,英语教师需要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技巧,包括如何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如何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方案等。通过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程,提高英语课程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和家国情怀元素,让思政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堂,让家国情怀的种子在课堂生根发芽
1.梳理英语教材内容,挖掘家国情怀教育主题及意义
通过梳理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可以发现许多与思政和家国情怀紧密相关的主题,如环境保护、文化自信、诚信友善、感恩之心等。这些主题不仅涵盖了初中生成长中的重要议题,而且往往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由下表可以看出,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中将家国情怀元素融入了七年级至九年级教材的相应模块。例如,在七年级(上)Unit 5 Fantastic friends中,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关于动物的11个语篇,了解动物相关的基本常识和特点、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更是人类的助手,培养对动物的关爱和尊重意识;在八年级(上)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中,学生通过了解动物的生活居住现状、濒危动物的数量和危险处境等培养保护动物及环境的意识。教师应将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英语课堂,根据七年级到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语篇。根据单元主题,教师确立单元教学主线,将单元内各语篇串联起来,从而达成育人目标。大单元主题引领下的家国情怀教育目标分阶段逐步推进,并关注单元内部的层次性、关联性和递进性。比如,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九年级(下)Module 12 Save our world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围绕“绿色环保”这一话题开展一系列语言活动,讨论了如何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拯救世界,涉及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由两段听力材料组成,第一段听力材料通过讨论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引起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第二段听力材料通过发现和讨论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可行性的建议。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讨论,激发关心爱护环境的情感,树立环境忧患意识。第二单元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和探讨,学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励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绿。第三单元语篇通过介绍“地球一小时”活动,进一步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保护环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增强,认识到国际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号召人们共同保护环境。三个单元的主题意义逐层递进,在尊重初中生学情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家国情怀主题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课堂教学(见下图)。学生从发现家乡的环境问题,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再到将环境保护付诸行动,号召身边的人一起努力与自然和谐共处,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建人类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3.探究家国情怀与英语课程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人文教育是其教育本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往往以应试为导向,注重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可能缺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动力和技巧。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思想素养,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如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以及主题演讲、角色扮演、志愿者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九年级(下)Module 3 Life now and then为例,教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模块的话题是“现在与过去”,在这一主题下,对话和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呈现了人们生活中现在与过去的差别和发生的变化。虽然学生对过去的事情比较陌生,但这些内容能引起他们的好奇,也容易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等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围绕这个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采访,了解和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过去和现在,珍视现在的幸福快乐生活。
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八年级(下)Module 5 Cartoons中提到了中外的经典卡通人物,学生通过阅读卡通人物故事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
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卡通人物与国家文化的联系,并让他们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体会我国卡通人物代表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思想素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主题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涵养家国情怀,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与社区服务活动,如义务劳动、环保活动等。以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九年级(下)Module12 Save our world为例,本模块内容是环境保护,教师让学生通过参加“环保小卫士活动”,在学校或者社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将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为学校、为家乡环境保护作出努力,增加了对学校、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而且是新时代所需,是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提高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其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策略的应用和实施有助于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家国情怀润物细无声地融人英语课堂,实现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的同频共振。
引用文献
冯满.2023.家国情怀在吉林省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36):15-17.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骁领,熊捷略.2020.家国情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