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2023-05-08 09:21:36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课堂则是传承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聚焦核心素养,加强对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视,积极打造高效美术课堂十分必要。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进行了阐释,希望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助力。
摘要: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课堂则是传承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聚焦核心素养,加强对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视,积极打造高效美术课堂十分必要。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进行了阐释,希望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助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学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基础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同时还具有想象力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关键阶段。美术学科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视十分必要。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美术学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还能对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格素质完善产生积极影响。美术课程不同于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该学科更具审美性、实践性、技巧性,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精神放松的空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能、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助力。
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多元,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视觉、触觉等的协调配合,以及手脑并用的合作创作,加之色彩斑斓的美学冲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同时还可以在各方配合中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美术学科在小学生成长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美术学科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广大家长的重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当前而言,美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主要可以从下述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教学观念陈旧。重知识、轻素质的教学现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常普遍。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美术学科因此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如此,仍然不可避免存在有部分学校、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理念、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尤其是部分教龄较高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授课习惯和风格,甚至可以说传统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免会存在部分教师自我理念更新慢或者缺乏转变意识,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仍然以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美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教学方式脱离生活。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加之,美术学科本身和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校园文化建设、公园雕塑等均是美术的呈现方式。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美术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尤其是对生活经验较少的小学生而言,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脱离了生活的教学很容易带给学生抽象感、枯燥感,并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一味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讲解的现象,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甚至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热情,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及特点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实践和实现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与品格。就美术学科而言,该学科核心素养工作主要涵盖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五方面的内容。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综合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五方面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是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不同品质的综合体现,缺一不可。因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有着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第二,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性格特点都会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使得不同阶段学生在学习美术学科时的培养重点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会出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第三,终身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体现,其不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消失,甚至可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成长,呈现出终身性特点。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态度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术而言,在实际教学中更应注重实现教育教学的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美术教学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合理地将生活化元素引入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会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中的各类艺术美,促使其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以及发现美的眼睛,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满足美育的要求。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积极寻找、挖掘有用的生活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为学生营造轻松、熟悉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掌握美术知识,深入感知美、体验美,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以湘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城市美容师”这一课为例,环卫工人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城市的干净整洁、为了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努力、辛苦劳作,他们是城市里非常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为学生播放关于环卫工人忙碌工作的照片、视频,通过视频、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促使学生认识环卫工作的辛苦;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对比照片,让学生认识到干净的街道、整洁的公共设施多么美;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环卫工人工作时的特写照片,引导学生体会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干净的笑容是多么美!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环卫工人的图片,包括他们的着装情况、使用的工具等,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环卫工人的着装特点、常用的劳动工具、工作地点等,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环卫工人特点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人物写生画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相关绘画技巧,让学生学会“整体(动态轮廓)—局部(衣物、装饰品等的刻画)—整体(线条整理、添画)”的作画技巧。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画一画环卫工人打扫卫生的记忆画,让学生用笔将自己心目中环卫工人的形象画出来。学生在作画时可以用水彩笔或铅笔绘画,也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装饰,还可以添加环境背景进行氛围渲染,以这样的方式丰富作品内容及色彩搭配。在完成创作后,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相互点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同时还可以挑选学生讲一讲自己的作画思路、理念、想要表达的情感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绘画技术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重视图画欣赏,培养图像识读素养与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图像识读就是对美术作品、图形中蕴含的其他视觉符号的观察、识别和解读。它需要学生在观看美术作品时能够理解其相应的表现形式,包括作品的色彩、造型、材质等;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从绘画技法、风格等多元化的角度理解作品的类别,能够以直观、立体的角度分析图像。鉴于此,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基础知识的讲解,而需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
以湘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花儿朵朵”这一课为例,为了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鲜花图片,让学生在欣赏“鲜花美景”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学生在观看各类鲜花图片时,教师还需要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欣赏鲜花之美的同时,有意识地观察不同鲜花的形态、颜色、构造情况。在完成图片观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谈一谈、议一议刚才欣赏的花儿,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不同鲜花间的异同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之后,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真花,并通过翻动、转变角度等方式促使学生全面、仔细地对花儿的正面、侧面、背面进行观察,加深学生对花儿构造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讲解花儿的绘画方法、表现手法等知识,并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花”,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图像识读素养。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呈现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如不同造型、不同内容的“扇面画”、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剪纸”画等。通过为学生展示多元化的美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眼界,促使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在欣赏各类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传统,如我国的“扇文化”“剪纸文化”等,以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开展美术活动,培养创新能力与表现能力
实践出真知。仅仅停留于教师讲解与学生听课的层面是无法真正吸收和内化知识的,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美术表现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更需要重视多样化美术活动的开展,以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最大化激发其创造力、想象力,让学生以更积极、更专注、更认真的态度投入美术学习与作品完成中,提升其美术表现能力。
例如,在学习湘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纸品乐陶陶”这一课时,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并能够通过扭、卷、压、折等基本方法技能完成一幅装饰画。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同时也有非常大的创造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术表现能力的良好契机。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解装饰画的制作技法、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并在讲解与示范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所应用材料的材质,以及展示作品的造型、色彩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对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
在完成基础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装饰画创意大比拼”活动,通过比拼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交流、讨论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作品的色彩搭配、造型设计、细节表现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美术表现能力。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并立足于美术学科素养,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优化,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科的学习和创作,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晓曦.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9(37):71.
[2]董雪.基于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华少年,2020(06):114+117.
[3]任艳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神州,2019(26):71-72.
[4]沈家华.核心素养视域下地方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1):89-92.
[5]吴景晖.聚焦核心素养发现生活之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新智慧,2021(13):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