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语言能力提升的有效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基于语言能力提升的有效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2

2025-09-28 17:46:5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结合教学实例,分析通过CELTA课程培训学习到的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包括Eliciting、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s、Time lines,以及教师在备课阶段需完成的Language analysis form。

  【摘要】结合教学实例,分析通过CELTA课程培训学习到的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包括Eliciting、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s、Time lines,以及教师在备课阶段需完成的Language analysis form。认为这些教学方法对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高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具有有效性,且能够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引导其积极地思考和主动探索知识,从而真正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CELTA培训;语言能力;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提升教学专业技能,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以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一线教师经常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汲取新的营养。CELTA(Cambridge Certificat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o Adults)是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颁发的较高等级的英语教学证书。笔者于2019年完成了为期4个月的非全日制线上课程,顺利拿到了CELTA证书。该证书已被列入英国国家教学大纲标准(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在培训过程中,考官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考查学员:教学实践和教学报告。其中,8节教学实践课通常涉及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和功能性语言等内容。实践课普遍采用西方流行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在备课、上课和接受考官评课的过程中,经常联想到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CELTA课程实践中强调的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创设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等,都与《课程标准》相吻合。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有效的词汇课、语法课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打破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很有借鉴意义。以下是对这些教学方法的总结。


  一、Eliciting(引出)


  Eliciting,即“引出”,指鼓励学生说出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语言或想法。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打破教师单边教学的限制,同时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问答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存在的疑难(Scrivener 2005)。例如,在教授castle这个词时,教师展示一张图片(见图1),然后提问学生:“What’s this?”某些学生说出castle。这时,教师不要重复这个词,而是用手示意其他学生一起重复读这个词。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句子:Many visitors like to take photos in front of the in Disney Land.

  教师示意学生一起读出这个句子。学生将castle一词填入补充完整句子。随后,教师提问:“How do you spell this word?”示意一两名学生作答。直到这个词被学生正确拼读后,教师将castle写在横线上。学生在例句语境中运用该词时加深了对castle一词意思的理解。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教育部2020)。由此可见,Eliciting意味着从头至尾,教师并没有直接教这个词的发音、拼写和意思,而是鼓励班级里会这个词的学生把这个词说出来,使他们互相帮助,充分参与课堂,并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增强使用英语表达的信心。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CCQs(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s,概念检测问题)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师生的互动频率及增加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机会,教师在教授新的语法知识时,可以使用CCQs检测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即把某个语法知识的意义分解为几个部分,关于每个部分用简单的句子提问学生,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是yes、no或者其他非常简短的回答。CCQs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当该语法运用在其他句子或语境中时,这些问题依然可以体现这个语法的完整表意。例如,笔者在一堂教授虚拟语气should have done和shouldn’thave done的语法课上,先给学生一篇短文,让他们阅读了解大意,再在文本语境中找到含有目标语法的句子(marker sentence),即“He shouldn’t have bothered.”。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这个语法结构,教师可以设计以下CCQs:


  Is it a past behaviour?(Yes.)


  Does i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present/now?(No.)


  Did he bother?(Yes.)


  Was it necessary to bother?(No.)


  Was the speaker critical of his behaviour?(Yes.)


  沃克曼(Workman 2005)指出,CCQs是检验学生理解情况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设计CCQs,教师需要进一步全面、系统地了解该知识点的意义。因此,CCQs的使用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只有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把这个语法结构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做到学以致用,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新的语法知识。结合牛津译林版教材,教师可以把CCQs运用到高中阶段大多数的语法知识教学中。该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含有Grammar and Usage板块,该板块包括exploring和applying两个部分,CCQs在exploring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目标语法的表意,也可以在applying阶段再次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拉森—弗里曼(Larsen-Freeman)提出的三维动态语法观强调,Meaning-Form-Use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应重视学生对语法学习过程的参与,让他们在语篇和语境中学习并运用语法知识(张献臣2022)。CCQs可以着重提升学生对Meaning的理解,通过思考和互动积极参与课堂,在此基础上,才能在新的语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法知识。


  三、Time lines(时间轴)


  汉语会在动词前后添加具体的文字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而英语却是通过将动词改为不同的时态形式来体现其发生的时间。因此,我国的很多学生认为时态是语法中较难的一部分。Time lines(时间线)在英语时态教学中有着极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帮助学生减少学习难度和困惑。《课程标准》指出,选择性必修对应的语法知识包括“在语篇中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过去完成时、将来进行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教育部2020),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三维动态语法观中的“意义”,即这些时态到底表示动作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是什么,才能在新的语境中准确运用新的语法知识来表达意义。沃克曼(2005)指出,时间线是可视化描述不同动词形式的线和图,显示事情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显而易见的是,时间线对于学生直观理解时态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减轻了他们对于复杂时态的畏惧心理;CCQs的运用帮助教师当场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下面以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时态的三种应用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现在完成进行时用于表示一个活动进行的持续时间(即how long),动作从过去某个点开始,一直进行到现在(包括现在),常与时间信号词since,for,all day/morning/week,recently/lately,these days等连用。根据此情况,教师设计了以下时间线(见图2)和CCQs辅助教学。

  现在完成进行时表示一段时间内多次出现或重复的动作,该动作开始于过去,说这句话时(现在)这个动作不一定在进行。教师设计的时间线(见图4)和CCQs如下。

  四、Language analysis form(语言分析表)


  CELTA的教学实践课,除了传统的含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的教学设计(lesson plan)外,对于语法和词汇课,还要求教师在课前写一份详细的language analysis form(语言分析表),主要包括目标语法或词汇知识点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发音(pronunciation)(以下简称FMP),以及预设学生会有的困难和相应的解决方案(anticipated difficulti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通过实践发现,语言分析对于教师在课前充分学习相应的知识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中讲错或者经不起学生发问。正如《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教育部2020)。语言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前系统地将要教授的内容重新学习一遍,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实效。例如,在教授同音异义词pray和prey时,教师可以首先分析两个词的FMP(见图5)。

  教师清晰地写出两个词的拼写、词性,并标注重音位置,使用下定义和例句结合的方式清楚地展示两个词意思的区别。接下来,教师就FMP三个方面预测学生的困难和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充分掌握这两个词。相应的分析如下(见图6):

  教师利用图片和例句,帮助学生分别学习两个词不同的意义和词性,用不同颜色的标注区别它们的词形,用标注音标、课堂集体拼读和抽查学生个人拼读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并测试其对发音的学习情况。


  语法教学的语言分析则更为细致,下面,以将来时的教学为例。结合时间线和例句展示两种表达将来时的常见情况:be going to do和be doing。预测学生已经熟悉的是be going to do,而很多学生可能很困惑为什么be doing可以表示将来时,教师通过CCQs区别两种用法的意义(见下表)。

  关于形式和发音,教师列举两种将来时的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的形式,以及标注三种句型相应的重音和语调,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准确使用该语法知识。对于读音的强调是CELTA培训的特色之一,体现了学习语言最终为了交际目的服务,有利于学生听力和口语技能的提升。


  在CELTA培训中学到的教学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新的路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真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提升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通过Eliciting、CCQs、Time lines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实现频繁的师生互动,高效解决学生的困惑,帮助他们真正有所收获。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献臣.2022.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原则和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6):12-17.


  Workman.2005.Concept Questions and Time Lines[M].Cambridge:Chadburn Publishing.


  Schrivener.2005.Learning Teaching[M].Oxford: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