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论文
2025-09-28 16:42:2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结构化知识是整合零散信息的有效方式。在阐述相关概念及其联系的基础上,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Task板块为例,探究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过程,即把握单元主题,建构结构化知识。
【摘要】结构化知识是整合零散信息的有效方式。在阐述相关概念及其联系的基础上,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Task板块为例,探究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过程,即把握单元主题,建构结构化知识;落实深度学习,内化结构化知识;设置写作任务,迁移结构化知识。提出基于结构化知识的读写结合教学旨在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有效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结构化知识;读写结合;初中英语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深入开展语篇研读,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教育部2022)。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篇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并生成结构化知识,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读写结合是把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悟读。目前,在读写结合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能够积极采用表格、流程图等工具构建结构化知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将阅读语篇中包含的隐性结构化知识与学生的写作活动联系起来,缺乏过程性指导;二是不少教师将现成的结构化知识直接告知学生,没有引导他们提炼结构化知识。这就导致学生没有经历复杂的思维活动内化和迁移新知识,最终无法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意义、基于阅读语篇、自主建构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一、相关概念及其联系
结构化知识指经过梳理、组织和整合文本信息后形成的概念结构,这一结构使知识之间建立起了逻辑关联(张秋会、王蔷2016)。英语结构化知识是一种整合性的融通语言、思维、文化的知识形态,其建构过程不仅受语篇内在逻辑和文化内涵的制约,还受语篇解读者的背景知识和认知图式的影响(赵连杰202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把语言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进行整合,自主提炼、建构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
读写结合是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相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和写作在语言使用和语篇特征上有很多共同特点,一方面,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内容、语言、结构等支架;另一方面,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高效的读写结合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将话题、语篇和真实情境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结构化知识既是学生对阅读语篇的精准提炼,又是写作的有效“脚手架”。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基于已有认知图式梳理阅读文本的内在逻辑,然后根据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概括整合新知识,将原有图式重组编码成新的图式,即建构起写作任务新的结构化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实现对阅读语篇主题内涵的理解和外延拓展的把握,又通过内化、迁移与创新等学习活动建构新的结构化知识并迁移应用到写作中。因此,读写结合的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不断建构、内化和迁移结构化知识的过程。
二、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下面,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Task板块教学为例,阐述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内化和迁移结构化知识,有效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本单元的话题Teenage problems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范畴,涉及“做人与做事”“生活与学习”“人际沟通”等主题群。该单元聚焦青少年问题及解决策略,给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时提供借鉴和参考,鼓励他们正确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学会寻求帮助并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Task课时写作教学必须基于单元前面课时的学习内容,体现从写作前内化语言知识,到学习范文写作框架,再到完成写作任务实现结构化知识迁移应用的过程。
(一)把握单元主题,建构结构化知识
教师对单元板块内容进行基于主题意义的梳理,找出单元各课时内容之间的联系,形成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信息结构是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促进其围绕主题意义进行表达的教学策略之一(马黎2021)。教师需要根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归纳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概括、整合、重组、提炼等思维活动形成结构化知识,从而为写作做铺垫。
1.基于单元语篇,激活关联背景
教师应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个语篇,围绕单元主题,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教育部2022)。教师可基于单元主题,通过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加深其对已有背景知识的理解,并建立与产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帮助其回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语言和结构图式等,为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1】
上课伊始,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在本单元Reading部分学过的青少年遇到的问题,激活背景知识。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Millie and Simon in the reading part:What problems do Millie and Simon have?What solutions do they get?教师先呈现Reading部分讲过的思维导图(见图1),接着追问: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your life?Do you often feel stressed?Do you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设计说明】教师通过复习本单元阅读课旧知导入本课主题,让学生激活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尝试在写作和阅读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文本框架,为更好地理解文本结构、明晰文体特征做好铺垫。Reading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分析米勒(Millie)和西蒙(Simon)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鼓励学生冷静直面青少年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整合单元细节,提炼信息结构
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多种有利于学生整合信息的工具,如表格、思维导图、信息结构图、流程图等,引导他们基于结构框架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关联活动(赵连杰2020)。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碎片化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从而为他们内化知识和实现连贯输出奠定基础。在写作板块之前有语法、综合技能等板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整合单元已学板块内容,完成信息结构图。【教学片段2】
教师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帮助学生提取语法课所学的针对他人遇到的各类问题提出合理建议的句型:What/How about...?/Why don’t you/not...?/I’d like to suggest that.../It’s helpful/important to...随后,教师鼓励学生把从阅读语篇中学到的信息结构化的方法迁移到综合技能板块语篇中,通过反复操练,提高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Can you draw a mind map of Nora’s problems according to her information?
【设计说明】学生是结构化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结构化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因此,建构结构化知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表格、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工具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来,通过“头脑风暴”自主回忆语法部分所学句型,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综合技能板块语篇主人公诺拉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中,体现单元各板块对于Task板块学习的显性和隐性作用,同时反映基于结构化知识教学的主体性和建构性。
(二)落实深度学习,内化结构化知识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将外在知识内化于心,即通过互动与交流等输出活动,将外在知识转化为个人能理解并表达出来的知识,进而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新问题(王蔷、孙薇薇、蔡铭珂,等2021)。结构化知识是实践性知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筛选、概括、重组等深度的思维活动内化学过的内容、语言和结构化知识,既深化对主题意义的认识,又实现深度学习。基于结构化知识写作的过程也是持续建构的内化过程。
1.分析教材范文,搭建写作支架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教师要从范文中定位写作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写作搭建内容支架、结构支架、语言支架等,让他们明白写什么、怎么写。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为学生的读后写作搭建适当的支架,使其掌握写作的策略和技巧(陈桂杰2022)。基于单元主题和教材各板块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构建文本主体部分的结构化知识,但本单元Task板块任务不是简单地写teenage problems,而是写一封半开放式的建议信。因此,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搭建整个写作内容的框架。【教学片段3】
回到Task板块写作范文,教师先让学生填写半开放式建议信,再引导他们梳理建议信的结构特征、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各部分与主题之间的联系。教师提问:What does Millie say in the introduction and why does she say that?What does Millie say in the conclusion?How about“You should think my advice is worth taking.”?指导学生在文中画出建议信的结构化知识。
【设计说明】教学片段3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中的概括整合,学生完善课前复习的知识结构并重新建构。范文中米勒的回信包含三个部分,Introduction部分表达了米勒的谢意;Main body部分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Conclusion部分则表达了米勒的希望。通过分析文章的语篇结构和描写手法,帮助学生建构并内化结构化知识,为写作做好准备。
2.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写作语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语篇理解主题内涵,在理解过程中梳理出语言知识之间的关联,切实帮助他们建构语言框架,并通过概括等方式,从事实性知识转换到概念性知识,从而提取主题信息(王学鹏、鲍闽芳、陈怡珂2023)。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范文语言特征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学会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提炼和概括。教师还要适当拓展主题意义,基于学生对该主题的认识继续开展高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他们进行多样表达,增加文章的丰富性;合理使用连贯词,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多用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教学片段4】
在写作前,教师布置了一个小组活动:Share your problems in pairs and then finish the outline of the reply.教师发现学生描述的青少年问题除了语篇中提到的外,还包括交友问题、亲子问题、成长规划问题等。因此,教师补充了相关短语与句式,接着追问:“Can you help your partner solve his/her problems?”引导学生对在写作中可能提到的与青少年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对策相关的语言进行充分的拓展,同时渗透段落间可以使用哪些衔接词、怎样丰富句型等知识。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范文的开头和结尾,赏析建议信的语言特点。接着,学生通过同伴分享问题、彼此共情、给予对方帮助等活动,在生生互动交流中拓展、归纳、总结与teenage problems相关的词汇和句式,自主创造性地口头表达,实现对范文的延伸,关注语言形式,强化语言储备,为写作搭建语言支架。在整个应用实践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又有利于学生内化巩固所学的结构化知识。
(三)设置写作任务,迁移结构化知识
在学生内化并巩固结构化知识后,教师需引导他们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运用结构化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世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教育部2022)。写作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将已建构的结构化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写作成果,教师可以看出学生的内容创编、语言迁移能力,了解他们对结构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1.自主撰写初稿,落实写作能力
教师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活动中联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教育部2022)。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后,要求他们以此为创作框架,培养写作能力。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借助本堂课自主建构的结构化知识将所学语言知识、文本结构、修辞表达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在本课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同伴分享的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写一封建议信。学生在之前的活动中已经认识到青少年问题的普遍性,对同伴的成长问题有所了解,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了分析探究,并通过思考归纳了解决自己或他人问题的语言表达,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知识,通过复现信息结构、短语句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结构、语言的巩固和内化,根据自己探究的建议信结构化知识图(见图2),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写作初稿。

2.明晰评价标准,提升写作效果
学生作文输出好坏,需要明晰评价标准来进行反馈,具体评价有激励和促学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各教学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教育部2022)。评价不仅要聚焦对学生写作文本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在读写结合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以便及时总结反馈,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片段5】
教师呈现中考写作评价标准,作文满分25分,评价条目细化到每个得分点,让学生一目了然,用中考的评分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选取不同水平的两位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示范,然后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及同伴互评,对同伴作品进行亮点赏析或问题批注。教师在各组巡视并指导,向全班展示评价较合理的作文,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教师提问学生本堂课有哪些收获并以“Teenage problems are part of our growth and part of our life.You can’t change the environment,but you can change yourself and learn to face them bravely and calmly.”升华本课主题。
【设计说明】评价标准涵盖宏观层面的写作结构、内容、语言及微观层面的拼写、语法、书写等维度。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集体评讲,教师指导学生从语篇结构、观点表达、语句衔接等方面修改作文。多元评价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内化并迁移所学知识,深化结构化知识内涵,不断提升写作质量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结语
在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理清语篇中各类信息之间的关联,以知识为基础,以思维为载体,通过把握单元主题意义、促进课堂深度学习、解决真实情境任务自主建构结构化知识,为写作提供语言支架、内容支架和结构支架。学生基于新的结构化知识,在螺旋上升的关联和复现中,不断内化运用语言知识,巩固迁移结构化知识,逐渐提升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锤炼思维品质、增强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发展核心素养,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引用文献
陈桂杰.2022.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42-47.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黎.2021.单元视阈下英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和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7):28-33.
王蔷,孙薇薇,蔡铭珂,等.2021.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17-25,87-88.
王学鹏,鲍闽芳,陈怡珂.2023.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60-64.
张秋会,王蔷.2016.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11-16.
赵连杰.2020.英语学习理解活动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方法及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9):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