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职语文课程中人物通讯的叙事策略分析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论文

中职语文课程中人物通讯的叙事策略分析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论文

0

2025-09-24 17:25: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探究人物通讯在中职教育中对职业精神培育与语文素养提升的双重价值。研究解构文本双线叙事结构、具象场景再现及大众化语言的叙事策略,挖掘其在职业认知建构与技术精神传播中的独特教育价值。

  【摘要】文章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探究人物通讯在中职教育中对职业精神培育与语文素养提升的双重价值。研究解构文本双线叙事结构、具象场景再现及大众化语言的叙事策略,挖掘其在职业认知建构与技术精神传播中的独特教育价值。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与项目式学习理念,设计情境建构、任务驱动、读写联动等教学策略,通过科研路线图绘制、模拟人物采访、微型通讯撰写等实践活动,推动职业认知与语文能力的融合培养。教学实践表明,该路径有效强化了学生职业认知,促进工匠精神内化,同时提升信息提取、叙事表达等语文素养,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文本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物通讯;叙事策略;《喜看稻菽千重浪》


  在当代职业教育的广阔图景中,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交汇的核心枢纽,承载着培养学生职业认知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双重使命。人物通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通过讲述行业杰出人物的故事,不仅传递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深刻展现了职业精神与人格魅力[1]。本文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在叙事策略上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对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具象化的场景再现及大众化叙事语言特色的分析,揭示了如何通过文本将抽象的科研成就与具体的职业成长路径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并结合情境建构法、任务驱动法及读写联动训练等教学策略,展示了一种既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强化其职业认知的教育模式。这不仅是对袁隆平院士卓越贡献的致敬,更是对通过文学文本激活学生发展潜能、探索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实践。


  一、叙事策略的文本解构


  (一)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


  1.时间线:科研历程的纵向铺陈


  《喜看稻菽千重浪》以“发现天然杂交稻→攻克制种难关→实现亩产突破”为时间脉络,将袁隆平数十载科研历程浓缩为可溯源的职业发展样本。文中以“1961年7月”“1972年春”等精确时间节点,串联起“发现特殊性状稻株→人工授粉实验→三系配套成功”三大里程碑。这种叙事不仅清晰展现了科研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更契合中职学生对技术岗位成长路径的认知规律:通过具象化的时间链条,引导学生理解“职业沉淀”与“技术突破”的共生关系。

7c65d7624012fa59f86c7f367ac37f46.png

  2.精神线:科学家形象的立体塑造


  文本突破“高大全”的英雄叙事模式,通过细节白描与对话穿插构建人格化的科学家形象。如描写袁隆平“赤脚蹲在田埂数稻穗”“暴雨中冲入试验田抢救秧苗”等场景,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职业行为。又如在描写其与助手争论“不育株开花可能性”的对话片段中,通过“我觉得至少有5%的可能”“不,至少10%”的争执,凸显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


  这种双线交织的叙事策略,使职业素养培育脱离说教化窠臼,转化为具象的文本体验。


  (二)具象化的场景再现


  1.田间场景的符号化呈现


  文本将“稻田”转化为职业精神的承载空间,通过沾满泥浆的胶鞋、被稻叶划伤的手臂、烈日下泛光的草帽等符号群,共同建构“泥腿子科学家”的职业身份认同。如“挽起裤腿下田”的常态化动作描写,消解了实验室科研的刻板印象,传递“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职业方法论,这种场景编码方式为中职学生理解技术类岗位的“现场性”特征提供了认知支架。


  2.数据运用的叙事功能


  文本通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递进式数据群,将抽象科研成就转化为可量化的叙事节奏。如1973年“亩产500公斤”、1999年“突破700公斤”等关键数据的标注,既构成了情节推进的锚点,又示范了专业技术文本的数据处理范式。这种叙事策略可以培养两种核心能力:一是从叙述性文本中精准提取定量信息,二是理解数据在职业场景中的实证价值。


  (三)大众化叙事语言特色


  1.比喻手法的通俗化运用


  “稻菽千重浪”用波浪比喻稻穗的绵延态势,将杂交水稻的种植规模转化为视觉化场景。类似手法如将水稻比作“绿毯子”,将稻穗碰撞声比作“下雨声”等,通过生活化比喻,降低农业科技的理解门槛。这种语言转译策略,为中职学生阅读专业技术文本提供了方法论,使他们明白如何将学科术语转化为可感知的经验表达。


  2.专业术语的生活化转译


  文本对杂交水稻原理的阐释采用了“水稻结婚”“雄性不育株当妈妈”等拟人化表述,将复杂的遗传学理论转化为婚育常识类比。如用“给水稻办婚事”解释人工授粉过程,用“寻找特殊新娘”指代雄性不育株筛选,这种转译方式既保持了科学的准确性,又契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图式,示范了专业技术传播的语用策略。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情境建构法应用


  1.理论依据: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职业情境模拟


  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认知生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这与中职教育强调的实践性、具象化学习需求深度契合。在人物通讯教学中,通过构建职业情境还原科研工作现场,可将抽象的职业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身体感知经验。如袁隆平“赤脚踩泥观测稻穗”的场景还原,能帮助学生通过动作模拟理解“现场实践”对技术岗位的核心价值。


  2.课堂实例:分组绘制“科研路线图”与“人物特质云图”


  实施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生分组提取课文中12个关键时间节点(如1961年发现变异株、1973年攻克籼型杂交稻),用不同色块标注观察、实验、突破三类事件,绘制3米长的纸质时间轴;其次,筛选文中37处人物描写(如“指尖沾满花粉”“草帽边沿晒出盐渍”),统计“专注”“创新”“坚韧”等高频词,生成词云图;最后,通过触摸时间轴的褶皱痕迹感知科研周期,对比云图中的数据,理解职业素养构成。此过程中,学生既掌握“双线叙事”的解析方法,又通过卷尺测量、数据统计等具身操作,建构起对技术岗位成长规律的系统认知。


  (二)任务驱动法实践


  1.理论支撑:项目式学习在应用文教学中的适配性


  项目式学习(PBL)以真实性任务驱动知识建构,与人物通讯的纪实性、问题导向性高度适配,该方法通过“设定任务—实践探究—成果产出”的闭环设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通讯文本的写作逻辑与职业价值内核,符合中职学生偏好动手实践的学习特征。


  2.操作案例:模拟人物采访(设计提问清单/撰写采访手记)


  实施分为三个梯度任务:首先,学生根据课文中介绍的“发现变异株”“守护试验田”等7个关键事件,编制包含技术细节与精神探究的采访问题库,如“您在暴雨天冲入试验田时,如何评估科研价值与人身风险的权重”;其次,学生分组扮演记者与科学家,利用教室讲台模拟稻田场景进行5分钟沉浸式采访,录制视频后互评“问题与课文内容的吻合度”;最后,学生对照原文撰写《采访真实性核查报告》,标注“人工授粉失败次数”“亩产数据变化曲线”等15处需要核实的专业信息。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度解析文本细节,更通过角色代入理解技术传播的严谨性要求。


  (三)读写联动训练


  1.理论基础:输出导向的语文能力培养模式


  输出导向教学法认为,语言产出活动能促进输入信息的深度加工。在人物通讯教学中,通过模仿《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叙事策略进行写作实践,可使学生在结构仿写、细节还原过程中实现阅读解析能力向职业写作能力的迁移,契合中职教育“强应用”的培养导向。


  2.实施范例:根据校园工匠事迹撰写微型通讯(对比原文结构)


  教师解析课文叙事结构,统计文中“科研事件”与“品质刻画”的段落配比(6∶4),提炼“数据支撑+场景还原”的写作模板,组织学生采访实训室设备维护员,记录“3小时排除数控机床故障”等技术事件,采集“工作服袖口磨出毛边”等5类细节素材。学生仿照原文,采用双线结构撰写通讯稿,要求同时呈现“故障排除流程图”与“工匠精神分析图”。


  (四)数字叙事技术应用


  1.理论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理论强调语言、图像、空间等多符号系统的协同表意功能。在人物通讯教学中,通过数字工具将文本叙事转化为可视化内容,可突破中职学生纯文字解码的认知局限。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三系配套”的技术原理,通过动态图示呈现更符合技术类学生的思维特征。


  2.操作案例:交互式时间轴与VR职业体验


  教师可以使用Timeline JS软件,将课文中的12个科研节点(1961—1973)转化为交互式数字时间轴,在每个节点嵌入同期水稻标本照片、实验手稿扫描件及亩产数据动态曲线。如点击“1972年南方育种”节点时,同步呈现海南试验田的360°VR实景。学生佩戴简易VR眼镜,即可模拟“俯身观察稻穗”的职业动作,并在虚拟场景中采集株高、穗数等参数。

  三、教学成效与启示


  (一)职业认知强化:劳动精神与工匠意识的内化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十年追踪一株稻”的叙事主线,将抽象的职业精神锚定于具象化场景。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科研路线图”绘制任务,深度解析1961-1973年间袁隆平团队“发现天然杂交稻—攻克不育系—实现三系配套”的完整技术链。


  课堂观察显示,83%的小组在时间轴上自主标注出“6年田间观察期”“287次人工授粉实验”等关键数据,32份实训报告新增“操作日志”栏目记录工具使用频次,这种认知转化源于双轨教学设计。文本中“暴雨中抢秧苗”“满身泥浆测数据”等场景符号,建构起“现场即战场”的职业图景;课堂上“3米纸质时间轴”的触摸丈量、“实验失败次数统计”的具身操作,则使工匠精神从概念转化为可触达的实践认知。通过这些信息,学生不仅理解了“十年磨一剑”的技术发展规律,更在机电维修、数控编程等专业课程中主动践行“参数记录零误差”的操作标准。


  (二)语文素养提升:信息提取与叙事表达的协同发展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数据嵌入叙事”的特征为语文素养培养提供了载体。在模拟采访任务中,学生需从课文中提取“700公斤→900公斤”的产量梯度、“4年田间观察期”等17类专业数据编制采访提纲,使信息检索准确率从初测的58%提升至终测的89%。如第三小组在“亩产突破”主题采访中,精准定位文中1973年、1999年、2000年三个关键时间节点的数据变化,设计出“每次产量提升背后需要突破哪些技术关卡”的递进式提问。这种训练能够从两方面建构学生的能力:一方面,通过“科研路线图”任务,学生能掌握时间、数据等结构化信息的提取逻辑;另一方面,在撰写校园通讯稿时,学生能模仿原文“数据+场景”的嵌套模式,用“调校37次参数”佐证工匠精神,用“实训服汗渍分布图”增强叙事感染力。


  (三)教学范式启示: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平衡策略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参数可视化+职业情感具象化”的双轨设计,可实现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动态平衡。在“科研路线图”任务中,学生将12组杂交水稻研发数据转化为柱状图与技术流程图,同步提取“草帽晒出盐渍”“稻叶划伤手臂”等23处人文细节制作情感坐标轴。


  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掌握了用思维导图、信息图表等工具承载专业知识的逻辑性,通过场景还原、角色代入等活动激活人文感知。在机电维修报告写作中,学生能自然融入“调试次数统计表”与“师傅掌心茧纹观察”的双重元素,实现技术文本的人性化表达。


  本研究通过双轨教学设计,实现了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动态平衡,为中职教育中职业精神与语文素养的融合培养提供了启示,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文本的范围,探索更多适合中职教育的文本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精神与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丽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5):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