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论文

2025-09-24 16:42: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思辨性阅读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深处,建构深刻的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思维能力。
【摘要】思辨性阅读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深处,建构深刻的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思维能力。基于此,文章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探索充实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丰富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作业的具体做法,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组织部分,明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帮助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同时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新课标专门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倡导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组织思辨性表达活动。其中,思辨性阅读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阅读、比较、推断等方式理清观点、事实、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辨析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建构独特的阅读感悟,还可以让学生储备语言素材,主动、有条理地表达[1]。所以,教师要将思辨性阅读教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发展机会。
一、研读教材文本,充实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
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是落实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依据,需要教师通过研读教材文本脉络、细节进行充实。
(一)研读文本脉络,充实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
文本脉络作为文本的组织架构,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学生通过梳理文本脉络,不光可以了解文本的创作思路,做好深入探索文本主旨的准备工作,还可以建构清晰的思维逻辑,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所以,教师要聚焦文本脉络的思维价值,将其作为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梳理。
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这篇说明文按照“住宅特点—建造过程”这一顺序来建构句段。第一自然段总体地介绍了蟋蟀的歌声和住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蟋蟀的住宅的介绍;第二自然段通过对比蟋蟀与其他昆虫,强调了蟋蟀住宅选址的慎重。第三自然段承接上文,重点说明了蟋蟀选址的用心;第四自然段主要从住宅位置、隧道形状、排水优良这三方面介绍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环境;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蟋蟀住宅内部的实用和舒适这两大特点;第六自然段围绕门口平台和周围草丛,细致地描写了住宅的外部环境;第七自然段先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时间,然后细致地介绍了建造住宅时的动作;第八自然段着重展现了蟋蟀建造住宅的不懈努力;第九自然重在介绍住宅的修整。通过研读文本可以确定,文本脉络清晰,极具逻辑性。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脉络,可以在建构整体认知的同时,形成清晰的思维逻辑。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批注式阅读、绘制思维导图等策略,引导学生梳理每一自然段重点讲述的内容,整合有关联的段落,由此理清文本脉络,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述。
(二)研读文本细节,充实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
文本细节是文本的灵魂所在,蕴含着作者的所思所想、创作意图,本身具有思辨性,值得学生细细品味[3]。所以,教师要在研读文本脉络后,审视文本细节,提取出具有思辨性的细节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到细节地进行思辨性阅读,逐层递进地深化已有认知,同时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
以《桥》为例,在洪水涌入村庄,人们排队准备通过木桥转移时,老汉发现了插队的小伙子,突然冲上去,将他从队伍中揪了出来,简单的一个“揪”的动作表现出了老汉坚守原则、铁面无私。就算在生死攸关之际,就算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能破坏秩序,共产*员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尽管在大部分学生眼中老汉是一个无情的人,但是他的“无情”体现的是一名共产*员的无私坚守。学生通过从人性到党性的角度辨析“揪”这一动作,可以深化思维,深刻地理解老汉的所作所为,感悟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员所具备的美好品质。当洪水肆虐,木桥即将倒塌时,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还没过桥。面对汹涌无情的洪水,老汉不再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是一名父亲。他将儿子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不顾小伙子的推让,用力将小伙子推上了木桥,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自己心甘情愿面对危险。学生通过分析老汉的这一“推”,可以受到无私伟大的父爱的熏陶。老汉的一“揪”一“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动作,可以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品味到他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由此感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学生还可以由此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不妨将“揪”和“推”作为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分析、推断老汉这样做的原因。
二、以学生为本,丰富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方法
在充实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后,教师要秉持生本性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一)运用质疑法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可以使其进入批判性思维状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推断、整理,建构一定的认知,甚至会主动地与他人分享认知成果,就此展开激烈的探讨,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同时提高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4]。所以,教师要将质疑法作为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法宝。
以《慈母情深》为例,当“我”从母亲手中拿到了一元五角钱后,“我”本该用来买自己心心念念的《青年近卫军》的,却给母亲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学生在阅读此内容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母亲给‘我’钱,是为了让‘我’买书、读书的。在母亲眼中,儿子读书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不应该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留下来的。‘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而给母亲增加负担,母亲享有享受生活的权利。而且,‘我’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是出于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关爱。
所以,‘我’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是应该的。”对此,学生产生质疑:“‘我’到底应不应该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教师可以将这一问题作为思辨切入点,组织一场辩论活动,鼓励全体学生提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尽管学生无法借助这场辩论获得最终的答案,但是他们却可以达成共识:“我”给母亲买水果罐头体现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关爱,“我”不给母亲买水果罐头可以不辜负母亲的期待,这也是“我”爱母亲的体现。这样,学生可以从文字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到动人的母子之情,还可以由此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运用比较法
比较是一种具体的思辨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探寻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动地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建构深刻的认知,同时掌握思辨性阅读方法,为主动地进行思辨性阅读做好准备[5]。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法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
以《枫桥夜泊》为例,教师可以将“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和“渔火”作为思辨内容,引导学生从视觉色彩、动静状态这两个角度进行比较,感受它们背后的深刻意蕴。在比较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想象,发现“江枫”和“渔火”的色彩特点、动静表现,由此感悟其表达效果。“江枫”在秋季会呈现出红色或航空褐色,但是在这首诗中,其处于深秋的夜晚,会在朦胧的夜色的笼罩下变得深沉、暗淡,仿佛带上了深秋夜晚的寒意,带个人一种凝重、肃杀之感。“渔火”是停泊在江面上的渔船上闪现出的点点灯火,是温暖的黄色或橙色,如同一把利剑一般,撕破了黑暗、凄凉的夜晚,给人以温暖之感,但是,这微弱的灯光却无法真正地温暖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冷的心,反而会让游子倍感孤寂。学生通过这样对比“江枫”和“渔火”的色彩,可以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他当时的孤单、寂寞,建构深刻的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增强思辨性阅读兴趣。
(三)运用支架法
支架法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绘制图表等让学生获得学习支架,主动地进行思辨性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关键信息,建构一定的阅读认知[6]。学生会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深化思维,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此,教师要善于依据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搭建支架,让学生获得思辨性阅读的助力。
以《田忌赛马》为例,为使学生清楚地梳理文章,建构清晰的思维逻辑,教师可以搭建图表支架,鼓励他们运用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梳理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和第二次赛马时的赛马出场顺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搭建问题支架,驱动学生思考:“为什么田忌能在第二次赛马中取得胜利?”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搭建建议支架,促使他们从孙膑提出的计谋和田忌本身的优点这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可以拓展思维,辩证地看待同一结果的不同原因,感受到孙膑的聪明才智和田忌的知人善用。以田忌的知人善用为着眼点,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从故事中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田忌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学生会由此再次阅读文章,有目的地分析田忌的所作所为,获取关键信息,感受田忌的知人善用。由此可见,学生会在不同支架的助力下从故事本身走向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作用,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积累思辨性阅读经验,锻炼思辨性阅读能力,有利于今后主动地进行思辨性阅读。
三、聚焦方法应用,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作业
学生通过体验思辨性阅读教学,不光可以理解阅读内容,还可以掌握一些思辨性阅读方法。思辨性阅读方法正是学生主动进行思辨性阅读,日积月累地提高思辨性阅读水平的法宝,而且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所以,教师不妨在尊重学生思辨性阅读成果的基础上,聚焦思辨性阅读方法的应用,精心地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以《母鸡》为例,学生在课堂上比较了《猫》《白鹅》《母鸡》这三篇课文中的小动物,发现了小动物们的特征,还比较了这三篇文章在表达方面的异同,发现了共同点和不同点,汲取了语用经验。于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观察、比较小猫和小狗,发现它们各自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借鉴《猫》《白鹅》《母鸡》中的写法,利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观察的一种小动物,将其特征写清楚、写具体。学生在了解作业内容后,会有目的地从语文课堂走进现实生活中,迁移阅读认知,从体态、性情等方面比较小猫和小狗,由此获取真实、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进一步提高思维广度。接着,学生会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将小猫、小狗的特征写清楚、写具体,做到读写结合。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可以锻炼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
本文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思维能力培养要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将思辨性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读教材文本脉络、细节充实了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通过运用质疑法、比较法、支架法丰富了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通过聚焦方法应用设计了思辨性阅读作业。由此,可以使学生转变阅读方式,从文字表层走进文本深处,建构深刻的理解,掌握思辨性阅读方法,丰富思辨性阅读经验,发展思辨性阅读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冬颜.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具有“思辨味”: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5,11(1):13-14.
[2]方雪华.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探究: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4(15):44-46.
[3]陈丰.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4(7):25-27.
[4]赵洪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的“阅读”与“表达”实践策略: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3(42):66-67.
[5]赵丽霞.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J].语文建设,2023(14):82.
[6]雷晓娟.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培养[J].文科爱好者,2023(3):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