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论文

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论文

1

2025-09-24 16:28: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研究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策略,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单元教学新思路,帮助他们转变教学观念,扭转碎片化教学局面,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开展多元评价等措施,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摘要】研究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策略,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单元教学新思路,帮助他们转变教学观念,扭转碎片化教学局面,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开展多元评价等措施,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任务驱动模式;单元教学;“小人物”手抄报


  任务驱动模式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任务为核心,以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目的[1]。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将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学习任务作为主要任务,驱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方式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并使学生因此增强学习意识,建构深刻认知,发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由此可确定,任务驱动模式契合新课标要求,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助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单元教学,教师也应当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单元教学,最大限度实现此模式的实践价值,提高单元教学效果。那么,到底要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呢?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建构整体认知,通过运用删减、调整等手段进行单元内部整合、外部整合,以拓宽教学范围,夯实教学实践基础。


  1.单元内部整合


  单元内部整合是指将教材自然单元中的具有相似性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继而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助推单元教学顺利实施。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编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这四篇课文,它们的共性通过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得到体现,即透过平凡的小事感受到“小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精读精思,了解作者将“小人物”写得不平凡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基于这四篇课文实施单元教学,让学生在认识不平凡的“小人物”的过程中汲取写作经验,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38e065ebd42ee2f558726b230c0dc56d.png

  2.单元外部整合


  单元外部整合是指以教材中的自然单元为基础,从其他单元或课外选取相关内容,拓展教学内容外延,丰富教学内容。如这个世界上不平凡的“小人物”还有很多,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早已借助网络、报刊、访谈等方式了解了一些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感受了“小人物”身上美好的品质。


  以张桂梅老师为例,人民网的记者用真实、生动的笔触写出了《“校长妈妈”张桂梅:我把她们送出大山,她们把我留在人间》这篇新闻报道,讲述了发生在张桂梅老师身上的动人故事,凸显了张老师身上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教师可以将这篇新闻报道整合到本单元中,也可鼓励学生迁移生活认知,推荐与之类似的人与事,丰富单元内容。


  (二)创设真实情境


  无论是任务驱动模式还是单元教学,都尤为重视真实情境,倡导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方式探究学习任务,由此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学会运用所学解决真实问题。对此,教师要将真实情境作为沟通任务驱动模式与单元教学的桥梁,依据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运用恰当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如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制作手抄报的方法,乐于制作手抄报。于是,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制作不平凡的‘小人物’手抄报”这一真实情境,让学生迁移经验,发挥想象力,利用制作手抄报的方式来讲述与“小人物”有关的事情,歌颂“小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


  (三)设计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既是任务驱动模式的特点,又是单元教学的特点。这意味着,设计学习任务是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语文单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按照“主任务—子任务—实践活动”这一顺序设计学习任务,建构出逻辑清晰的任务系统,由此打造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平台,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逐步地完善认知体系,提高认知结构的逻辑性、整体性。


  (四)开展多元评价


  新课标强调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倡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多元评价,发挥其诊断、促进作用,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所以,在实施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具体而言,可以将教师、学生个人、小组乃至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作为评价主体,将知识掌握程度、任务探究水平、小组合作意识、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等作为评价内容,将课堂提问、纸笔测验、肢体语言和非肢体语言、表现性评价等作为评价方式。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案例展示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仅选编了四篇课文,还安排了写作(抓住细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基于单元内容与新课标中的第三学段要求,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评价入手,落实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单元教学。


  (一)教学目标


  目标1:根据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熟读精思,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目标2: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与叙事风格,从标题、角度选择、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文本结构,掌握重难点内容。


  目标3:锁定文本细节,把握关键词句,反复诵读、想象,感受“小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小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


  单元内部:四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以及写作、名著导读。


  拓展内容:《“校长妈妈”张桂梅:我把她们送出大山,她们把我留在人间》《穷人》等。


  (三)教学情境


  制作不平凡的“小人物”手抄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暖与力量,那些看似平凡无奇,却以微小之躯绽放出耀眼光芒的“小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大爱无疆,何为责任与担当。从晨曦中的环卫工人,到山村教育的守卫者,再到公益道路上的坚持者……这些可爱可亲可敬的“小人物”,汇聚成了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让“感动中国”的故事永远传唱下去。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小人物”?你感受到了这些“小人物”身上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愿不愿意让更多人认识这些“小人物”?请踊跃地报名参加学校近期组织的“制作不平凡的‘小人物’手抄报”活动吧。


  (四)教学任务


  本单元的主任务是制作不平凡的“小人物”手抄报,在其统领下设置相关的子任务。


  【子任务一】创作手抄报卷首语:走进“小人物”世界,认识“小人物”。


  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前阶段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这四篇课文,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小人物”的世界,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初步感受他们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完成手抄报卷首语的创作。具体活动如下。


  畅谈我记忆中的“小人物”:这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需要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锁定令自己感动的“小人物”,讲述发生在他(她)身上的事情,创设出真实情境。


  创作手抄报卷首语:了解创作手抄报卷首语的方法,依据课内外的“小人物”故事以及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进行创作。


  设计意图:设计此任务重在引导学生熟悉四篇课文内容,初步地感受“小人物”身上具备的美好品质,为完成其他子任务乃至主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子任务二】制作“小人物”微刊一:聚焦写法,体悟“小人物”故事的讲述。


  主要内容:根据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四篇课文,锁定关键词句,了解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事情,感受作者塑造人物形象、讲述人物故事的方法,汲取写作经验。具体活动如下。


  巧用策略,探索“小人物”故事的创作:学生需要在任务的驱动下运用学过的阅读策略阅读四篇课文,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厘清作者讲述“小人物”故事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自读《骆驼祥子》与课外内容,认识更多的“小人物”。


  品味细节,体会“小人物”故事的创作:以四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为着眼点,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讲述人物故事的方法,汲取写作经验。


  随文练笔,创作我认识的“小人物”故事:从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中获取写作素材,运用学到的方法讲述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凸显“小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身上美好的品质,完成“小人物”微刊一。

acaaccd150528a2540962a8f68f287d1.png

  设计意图:此任务重在引导学生体验阅读、写作活动,实现读写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特点与美好品质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自由创作,发展语用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子任务三】制作“小人物”微刊二:品析关键词句,感悟作者的深情。


  主要内容:根据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角度品析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悟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同时汲取情感表达经验。具体活动如下。


  通过不同视角,体会作者情感的转变:锁定文本中的不同视角,品读关键词句,利用思维导图等展现作者的情感变化。


  联系创作背景,品味文字语言的意蕴: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联系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原因,品味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意蕴。


  随文练笔,再创我认识的“小人物”故事:基于子任务二的创作成果,运用学到的方法完善故事内容,表达自己对“小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任务重在引导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的策略,学会借助关键词句感悟作者对“小人物”的情感,丰富阅读经验,同时迁移阅读成果,运用恰当的方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语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子任务四】不平凡的“小人物”手抄报,再现“小人物”。


  主要内容:基于前三项任务成果,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完成不平凡的“小人物”手抄报,在班级中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此任务具有综合性,重在驱动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成果进行艺术创作,实现阅读、思考、表达的统一,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任务和活动设计课堂提问、小练笔、个人汇报、小组探讨、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评价维度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文本理解、情感体会、团队协作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等。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设置了终结性评价,其与任务驱动下的单元教学的情境、任务相匹配,指向单元主题情境的实践表达,即讲述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动人故事,要求学生当众展示自己的故事,依据具体的故事评价量表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制作“小人物”手抄报,当众展示其作品,向他人讲述“小人物”的动人故事,歌颂“小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教师和其他学生依据评价量表进行点评,在指明作品中的亮点的同时,针对有待改进之处提出完善建议。


  在教学结束后,学生需要回顾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解决的任务以及解决任务的方式和收获,由此发现自己存在的认知问题,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查漏补缺。教师则需要借助课堂教学录像、课堂教学观察等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避免在后续教学中出现同类问题,推动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单元教学优化。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开展教学评价入手,运用恰当的策略与单元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任务的驱动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目的明确地投身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地掌握单元学习内容,同时发展多样能力,实现既定的单元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昀玉.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J].文科爱好者,2024(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