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音乐素质测评试题评析与启示论文

音乐素质测评试题评析与启示论文

3

2025-09-18 17:02:4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苏州市作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率先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其中,初中毕业生音乐素质测评实施已有四年。

  【摘要】苏州市作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率先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其中,初中毕业生音乐素质测评实施已有四年。文章梳理苏州市历年初中毕业生音乐素养现场考核卷试题命制的题型特点和变化趋势,主要以2024年考核卷为例,提出“立足学科评测思维”“依标命题素养为本”“链接生活学以致用”的观点,旨在归纳与总结指向关键能力的命题导向与启示,为广大命题工作者提供参考,助推新课程改革,促进素养本位的教学优化。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素质测评;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研究


  2015年,教育部确定苏州市为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试实验区,苏州市率先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2016年,江苏省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实施美育质量监测,制定中小学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纳入省教育质量监测体系”[1]。苏州市依据教育部与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制定了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学科考核方案,2020年至今,已施测了4次(2020、2021、2023、2024)。测评工作一直广受关注,尤其是由全市统一命题的音乐素养现场考核。


  音乐素质测评试题命制成为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命题反映何种命制逻辑与内在动因”“命题对教学实践具有哪些导向作用”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两个实际问题。苏州大学张译舟曾在其调研报告中提出,教师普遍反映终结性评价试题难度较深、内容较偏门,评价方式偏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表现能力偏弱,部分学校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应试倾向[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测评初期试题命制的局限性。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素养立意,明确指向”“基于情境,设计问题”“形式多样,综合考查”的命题原则。在此背景下,如何命制音乐素质测评试题?笔者从苏州市音乐素养现场考核卷中获得了启示。


  一、苏州市历年初中毕业生音乐素养现场考核卷命题动态分析


  音乐考核卷采用纸笔测试(开卷)的形式,测试时间30分钟,试题均为选择题,满分20分。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初中阶段现行教材(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考核范围,包含5%的地方优秀艺术文化的内容,考查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具体包含听赏题、谱例分析题和音乐常识题三大部分。其中,听赏题为5个音乐片段,每个音乐片段回答2小题,共5分;谱例分析题为1个谱例片段,回答5小题,共2.5分;音乐常识题为25道小题,共12.5分。


  (一)教材分布情况


  苏州市历年考核卷教材分布如图1所示。

  2020年考核卷中七上和八下教材内容占比最高,无对应教材作品共5小题;2021年九上占比最高,其次是八下,无对应教材作品减少为4小题;2023年八下和七下占比最高,七上和八上与上一年度占比一致,无对应教材作品增加至6小题,占总题量的15%,属4年中占比最高;2024年八下占比依旧领先,九上相对较少,无对应教材作品5小题。五册教材出题率由高到低分别是八下、九上、七下、七上、八上;无对应教材作品每年平均为5小题,考查内容多为音乐基本常识。


  (二)听力题分布情况


  苏州市历年考核卷听力题分布统计如表1所示。

  听力题侧重于“听”。4年累计共听赏18首作品,其中,中国作品8首,外国作品10首,基本均衡。《拉德茨基进行曲》和《姹紫嫣红》出现了2次,其余作品均只出现1次。八下出题率最高,九上民族作品最多,在2024年听力题中首次使用原生态版本的民歌音频。


  (三)谱例题分布情况


  苏州市历年考核卷谱例题分布统计如表2所示。

  谱例题侧重于“认”。4年共随机抽取了教材中的4首作品谱例,其中,中国作品3首,外国作品1首。这些作品都属于重点学习内容,背唱音乐主题旋律是其教学目标之一。4首中有3首来自我国传统音乐,分别是蒙古族民歌、江苏民歌和京剧唱段,体现出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


  (四)音乐常识题


  常识题侧重于“用”。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展开对学生音乐思维的考查。


  4年来,中外作品占比(如图2所示)除2021年外,其余3年的中国音乐占比明显高于世界音乐,但差值在逐渐缩小,要求学生不仅要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感,也要感知、了解有代表性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优秀创作作品的音乐体裁、形式、审美特征与风格类型,培养国际视野。

  中国作品主要由民歌、民乐和戏曲曲艺组成(如图3所示),近两年3个内容的题量相比2021年都有所提升,其中,民歌测试题涨幅最大,这提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民歌教学。

  (五)新主题崭露头角


  自新课标颁布后,概念性的简单问答逐年减少,而“乐谱识读”“音乐与社会生活”“跨学科”这三个主题的占比越来越高(如图4所示)。

  “乐谱识读”不仅出现在谱例题中,在其他题型的题干和选项中出现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2024年达到了13题;自2023年起“音乐与社会生活”突增至11题,2024年又继续增加至14题;“跨学科”主题在近两年也开始涌现,2023年出现了音乐与美术、历史学科融合的跨学科题型,2024年出现了音乐与历史、语文、美术、地理等更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应用题型。这些都是在新课标颁布后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标志着素养立意的音乐测评时代已经到来。


  二、命题评析与启示


  2024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素养考核卷命题彰显新课程理念,紧扣新课标要求,重点考查学生对音乐知识、能力、方法等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


  (一)立足学科评测思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的组合与变化来塑造形象,传递情感。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这是他们理解音乐的基础。在音乐素质测评中,抛开聆听谈素养是虚无缥缈的,只有基于音乐音响的测评,才能被视为评估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方式。


  下面结合2020年和2024年苏州音乐素养考核卷例题,阐述如何考查学生对音乐要素“调式”的掌握情况。


  【听赏音频:《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片段】


  (2020.04)听乐曲片段回答问题,上题的旋律采用了颇具民族特色的()。


  A.塔吉克调式

       B.五声宫调式

       C.都节调式


  【听赏音频:《奥林匹克号角》片段】


  (2024.08)听乐曲片段回答问题,根据音乐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判断,该作品调式为()。


  A.大调


  B.小调


  C.民族五声调式


  “调式”指的是构成乐曲的若干个乐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成的体系。调式体系中以主音为基础,其他乐音及结构组织始终围绕主音发展、进行,服务于主音,陈述音乐主题,表现音乐形象。判断调式可以从作品人文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听赏辨析入手。


  以上两题都属于听力题范畴,考查学生对“调式”这一音乐要素的理解能力。2020年从作品人文视角来命题,在本题之前的题干中出现了曲名《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学生可以根据曲名辨别作品的民族属性,只要能判断出这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就能排除都节调式的选项。简单哼唱旋律骨干音,则能发现音乐中出现了变化音#5,能排除五声宫调式的选项。换言之,在开卷形式下,学生知道作品曲名后,甚至不需要聆听音乐,即可直接翻阅相应作品资料完成此题,其答题速度与正确率取决于学生对文本资料的熟悉程度,本题实则不具备听力题的特性。


  而2024年从听赏辨析视角来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听觉能力,从色彩中感知调式,这是教材上没有直接呈现的,也是无法死记硬背的。需要学生通过课堂聆听经验的积累,理解不同音乐的调式会带给人们视觉上不同的颜色体验,而颜色又可以进一步体现为不同的情感,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听完作品就能立刻选择出正确答案——大调。而能力较弱的学生翻遍整本书也找不到答案,这样的题就是一道区分度很高的听力题,它不仅考查了学生能力,也考查了教师课堂教学效力。


  (二)依标命题素养为本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关键能力,即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现实需求,基于知识特性与认知特点,借助现实的知识情境和多样化的活动,从而获得实现个体充分发展的能力与效果,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需求和挑战。2024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素养考核卷的命题面向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理解和运用,不超过新课标要求,不测试纯理论内容,着重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与结果。


  (2024.21)视唱乐谱,这段高山族民歌的旋律主音是()。

  此题对标音乐学习任务“听赏与评述”七年级的学业要求:能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和大调式、小调式的音乐,能听辨音乐主题。音乐中的主音是调式中最稳定的音,它通常是音乐运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使得音乐给人一种稳定而完满的感觉。在大多数情况下,乐曲的结束音就是主音,因为它能够带来一种自然的结束感。主音就是调式中最稳定的音,能感知稳定的音,这就是一种音乐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识谱视唱形成内心听觉,提炼稳定音,从而找出主音。但在一线教学中,音乐教师对主音的概念并不明确,教学中经常一带而过。在前文对“调式”一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主音是学生分析调式的一个关键步骤,教师备课应避免陷入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让学生通过一首首作品的学习,获得感知主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应用到任何一个作品中都能游刃有余。这道题的设计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也属于区分度高的好题。


  (三)链接生活学以致用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现实应用性。音乐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一定是回归生活的。将知识学以致用,学生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得到发展,在艺术的世界求真、崇善、尚美。


  2024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素养考核卷涉及大量真实情境和时政热点,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音乐能力,将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第18题让学生分辨《七子之歌——澳门》的作曲家,呼应时政热点“澳门回归25周年”;第22题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在中法音乐节上对外展示的舞曲音乐,呼应时政热点“中法建交60周年”;第24题新疆喀什分会场在全国掀起重走丝绸之路的热潮,让学生选出最能体现丝绸之路音乐丰富、多元艺术特点的歌曲,呼应时政热点“2024年春晚”。还有大量立足生活的情境化命题,不仅蕴含音乐基础知识,更加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2024.30)生活中处处有节奏,处处有音乐,请你拍一拍节奏型“XX X X X”,与以下生活常用语对应的是()。


  A.跑操时整齐的口号声:“一、二、一二一。”


  B.体育委员嘹亮的指令:“向前看齐。”


  C.激情昂扬的啦啦队助威声:“九1班,加油。”

  (2024.33)班里有几位同学会演奏以下乐器,他们在班级迎新活动上可以合作表演()。


  A.苏州弹词

       B.河北吹歌

       C.广东音乐


  这些题目紧密围绕真实情境设计,既是考题,更是引领学生关注真实世界音乐的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相关音乐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历练。


  2024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素养考核卷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音乐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关注学科必备知识,强调知识为基;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和作品赏析能力,强调能力为重;创新命题形式,减少知识记忆类、概念背诵类的客观性试题占比,增加音乐的情境性、表现性与综合应用性的试题比重,强调学以致用。


  展望未来,依据新课标深化音乐测评命题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着对这项改革的关注与思考,笔者结合试题与一线教学经历谈了几点浅见,呼吁更多的音乐教育界同仁重视音乐素质测评的命题工作,共同推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朝着新课标所倡导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琴.王欢.初中毕业生音乐素质测评命题探析:以2020年江苏省各市音乐测评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5):63-70.


  [2]张译舟.艺术素质测评背景下苏州中学音乐专项测评的调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2(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