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涂鸦墙”为突破:打破小学美术教学常规空间的实践论文

以“涂鸦墙”为突破:打破小学美术教学常规空间的实践论文

5

2025-09-18 16:47:0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美术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课程之一,也在不断寻求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美术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课程之一,也在不断寻求创新发展。文章以涂鸦墙为抓手,首先分析涂鸦墙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势,然后分析小学美术教学常规空间的局限性,最后围绕涂鸦墙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探讨基于涂鸦墙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策略,旨在打破小学美术教学的常规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美术;涂鸦墙;教学空间;美术创作;校园文化


  小学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制于常规空间,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均不佳。涂鸦墙作为一种创意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载体,为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改革带来了契机。涂鸦是学生表达思想与情感的直接方式,学生通过涂鸦墙这一载体,可以实现自由、轻松地涂鸦创作,有利于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趣味型、表达型和抽象型的艺术思维。因此,深入研究以涂鸦墙为载体,打破小学美术教学的常规空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育价值。


  一、小学美术教学常规空间的局限性


  (一)空间场地限制


  小学美术教学通常局限于教室这一特定场所,教室的大小和布局通常是固定的,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创作空间受到限制。在参与一些需要较大空间的大型美术项目时,教室空间显得捉襟见肘。如对于涉及场景搭建、立体装置创作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狭小的教室里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无法按照预期的设想完成创作[1]。此外,长时间的室内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限制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难以使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中获取丰富的创作灵感。

992dcd715c763e0bab24b79767b2fcf9.jpg

  (二)教学资源局限


  在常规的小学美术教学空间中,教学资源相对固定且有限。不同的美术学习主题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专业材料和工具,但教室中的美术教具,如绘画工具、模型等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创作需求。同时,常规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形式较为单一,通常以图片、文本等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局限


  在常规的教室空间中,部分教师采用讲授式、示范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此外,在常规空间的限制下,学生缺乏足够的展示和交流空间,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也难以从同伴那里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反馈。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涂鸦墙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势


  (一)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涂鸦墙将美术教学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观察、思考和创作空间。无论是教学楼的走廊、图书馆的外墙,还是校园的操场、花园周边,都可以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创作需求或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涂鸦墙的位置进行创作,大胆尝试各种各样的绘画风格及表现手法,逐渐提升表现力和创作力。


  (二)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涂鸦墙以其自由、随性的特点,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涂鸦式绘画没有固定的模式,不需要遵循烦琐的规则和要求,这种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能够使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进一步增强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使其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真正爱上美术这门学科。


  (三)培养学生观察感知能力


  美术创作不仅需要灵动的创意,更需要敏锐的观察感知能力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其转化为艺术表达的素材。涂鸦墙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观察实践平台。当学生用心观察涂鸦墙上的各种作品、欣赏周围的环境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感知。如学生要观察色彩的搭配与运用,感受不同色彩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要留意线条的疏密、曲直和节奏变化,体会线条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情感中的作用等。通过细致观察绘画元素,学生能够逐渐学会发现美和感受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会越来越细致,感知会越来越敏锐,不仅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绘画作品的内涵,还能使其创作的作品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


  三、基于涂鸦墙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策略


  (一)涂鸦墙的选址设计规划


  1.选址原则


  涂鸦墙是教学活动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的关键一环,不仅要考虑美观性与艺术性,更要注重其教育性。从教育角度看,涂鸦墙应具备空间上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以便学生能够轻松接近并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参与度。同时,涂鸦墙还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以便开展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此外,校园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也是涂鸦墙选址的考虑因素,以便使其成为承载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深入考察校园环境,把握教学楼、操场、花园、图书馆等各个区域的功能特点以及学生的日常活动频率。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楼走廊人流量较大的地区选择一块空白墙面,不仅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和讨论,还能吸引路过的师生驻足欣赏,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同时,教师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为涂鸦墙选址。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在花园旁等轻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多亲近自然;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教学楼走廊的墙面,满足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要充分考虑涂鸦墙的大小、形状和高度,使其既符合学生的创作和观赏习惯,又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设计要点


  涂鸦墙设计的要点在于将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有力工具。在教育性方面,涂鸦墙的设计应与课程紧密结合,能够辅助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在艺术性方面,要注重色彩搭配、构图布局等要素,营造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趣味性方面,要通过巧妙的设计构思和互动元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实用性方面,要考虑材料的耐久性、易清洗性等特点,以确保其能够长期使用并保持良好状态。


  教师在设计涂鸦墙时,要将涂鸦墙划分为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区域,如写实风格、抽象风格等,并在每个主题区域设置相应的范例和要点提示。为了增强趣味性,教师可以在涂鸦墙中设置一些带有问题的图案,让学生通过创作来回答问题,或者设计一些可以拆卸、组合的模块,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和再创作。在保证艺术效果的同时,教师要选用适合学校环境的材料,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要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功能,以便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随时调整涂鸦墙的展示内容和互动形式。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重构


  1.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设置涂鸦墙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涂鸦墙这一独特空间下,教师应该围绕设置涂鸦墙的目的重置教学目标,以便充分发挥涂鸦墙的作用。以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天里的画”为例,结合涂鸦墙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目标:在造型表现方面,学生能够在涂鸦墙上用流畅的线条、准确的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特有的元素,如苏醒的草木、飞舞的昆虫、初绽的花朵等;学生能够在涂鸦墙上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和技法,如彩铅与水彩相结合、拼贴与手绘相结合等方式,表现春天的多元景象。在创意构思方面,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描绘春天,如利用微观的昆虫视角,展现花丛中的春天;学生能够以春天为背景,在涂鸦墙上创作具有故事性的绘画作品,如孩子在草地上嬉戏玩耍的场景,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历程。在情感表达方面,学生能够合理利用色彩、线条和图案的搭配,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学生能够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如描绘污染前后的春景。


  2.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拓展和整合教学内容,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亲近自然、感受社会的过程中汲取艺术灵感,拓展学习视野,为创新性的绘画奠定基础。教师要树立大课程观,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主题板块,以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美术创作。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资源,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以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天里的画”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春天的美”“校园春天的故事”“春天里的传统文化”等不同的主题板块,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加深对春天的理解。在“春天的美”主题板块,教师可以搜集春天中丰富多样的自然元素,如与春雨、春笋、燕子等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在“春天里的传统文化”主题板块,教师可以整合与踏青、祭祖等传统习俗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文、音乐等学科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春天。如教师可以引入与春天相关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春天色彩;引入与春天相关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春天的旋律。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创新


  1.打造自主探索空间


  打造自主探索空间能够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打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涂鸦墙自由地表达自我、探索艺术的奥秘。以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五课“我们的校园”为例,为了让学生重新认识校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校园建筑风格、植物景观的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索校园的特点。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观察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观察校园的各个建筑、花草、人文景观等,鼓励学生与组内成员交流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在学生自主探索和观察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对涂鸦墙进行布置,划分不同的区域,如“校园四季”“校园建筑”“课余生活”等,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创作区域。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不同颜色的颜料、画笔、可自由组合的图形模板等,要求学生在涂鸦墙上自由表达对校园的理解。

51686cff265c4e0a39603ec66f4e6acd.png

  2.过程性指导与评价


  过程性指导与评价是确保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持续关注、引导和反馈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应建立一套系统且灵活的指导与评价机制,定期观察学生的探索进展,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创作状态,最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以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五课“我们的校园”为例,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涂鸦墙创作过程。对于学生在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如在“校园建筑”区域创作时,引导学生注意线条的运用和对建筑细节的描绘;在“校园四季”区域创作时,帮助学生把握不同季节的色彩特点和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


  在过程性评价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绘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维度。在创作态度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投入程度,如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观察校园环境、是否始终保持创作热情、是否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解决办法。在绘画技能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线条运用等技能上的表现,如检查学生对建筑结构比例的把握是否准确,线条是否流畅且能清晰地体现建筑的轮廓与特征;学生是否能够营造与校园契合的氛围。在创新能力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运用新颖的材料或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使涂鸦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随着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日渐完善,美术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释放学生的天性。通过优化涂鸦墙的选址和设计,基于涂鸦墙重构教学目标和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开放的涂鸦式绘画环境,从而使学生喜欢上绘画,喜爱上美术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君,张梦瑶,袁萌.用美与创意浸润心灵的小学美术创意课程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172-17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