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2025-09-18 16:37:0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标的一大教学亮点,它的应用能突破常规教学的桎梏,助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保证教学效益。
【摘要】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标的一大教学亮点,它的应用能突破常规教学的桎梏,助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保证教学效益。鉴于此,文章就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旨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做好教学准备”“聚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构建真实情境,保证教学效益”“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内化吸收”“实施课程评价,提升核心素养”五个环节的实施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价值,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学生主体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有效落实,教师教学工作的重心从知识的讲解逐步扩展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学习任务群的应用则符合这一教学要求。学习任务群能将学习任务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任务群的引领下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价值,借助学习任务群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主动思考和探究,切实增强其学习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学习任务群概述
(一)概念
学习任务群是由多个具有连贯性、关联性的子任务组成,每个子任务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应用是以任务为导向,将碎片化的知识以整体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助力学生高效学习。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群,学生能获得自身综合学习能力的锻炼,在深化其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特点
学习任务群是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借助任务的布置给学生提供语文知识的学习导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构建真实情境给学生提供任务完成的辅助工具,而真实情境的构建往往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任务的思考和探究,有效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在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学生还能获得知识运用、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锻炼,并在完成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切实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一)保证教学系统性
常规语文教学课堂的开展以单篇为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很难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且常规语文教学碎片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语文知识。而学习任务群的应用则能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让学生系统性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此外,在学习任务群的辅助下,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获得锻炼,能在保证教学系统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习任务群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较低。将学习任务群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能有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他们通过对任务的思考和分析,需要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对任务的探究。这一过程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发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增强课堂生动性
学习任务群应用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而常规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是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停留在较浅层面,而将学习任务群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任务群的引领下进行思考和探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良性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积极意义。
三、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做好教学准备
对于小学语文而言,学习任务群的应用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整合单元内的教学资源,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的教学视角出发,对教材中包含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立足学生现阶段的发展规律,对整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优化,增强活动设计的连贯性,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推进做好准备[1]。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包含《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文章,教师要整合这四篇文章的教学资源。首先,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感悟寓言故事的哲理,围绕这一主题搭建任务群学习以及单元整体学习的基础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导向。随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搜集和这一单元主题相关的生活案例,以此为学生呈现出真实的生活现象,构建真实情境,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使之在情境的辅助下能深入分析文章内容,从而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其次,针对整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如导入、子任务、阅读分析、评价等,在资源整合中整体把控教学进度,以系统性、条理性的方式发挥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最后,总结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并帮助其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聚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标的一大教学亮点,它的应用能在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助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新课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学习任务群,让学生能在任务群的引领下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从而达成预期的教育成效[2]。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包含《花钟》《蜜蜂》《小虾》三篇文章,其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观察结果进行撰写。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①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与积累;②学会科学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③学会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④培养科学精神和求真态度。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教师可以聚焦新课标设计以下学习任务群。
主任务1: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意思。子任务1.1:速读课文,认字学词。
子任务1.2:阅读课文,梳理内容。子任务1.3:积累好句。
主任务2: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子任务2.1:探究花钟的原理。
子任务2.2:做“蜜蜂回家”实验。子任务2.3:观察小虾。
主任务3:自己学做小实验。
子任务3.1:自己做实验并观察,完成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子任务3.2:班级内分享撰写的记录,并进行交流。
其次,对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进一步调整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在保证其契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语文知识探究方向,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为了保证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实效性,教师也要明确任务要求,如学生在实验记录中是否将过程、结果等因素都陈述明确,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表达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构建真实情境,保证教学效益
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较强,仅依靠任务群引领学生开展对语文知识的自主探究还远远不够,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的有效探究。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真实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入手,借助真实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之能以较强的探究欲望全身心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逐步深入解读文本的内核,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益。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包含《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三篇文章,其主题是“神奇的大自然”,旨在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的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构建真实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如出示猫和大熊猫的图片,以对比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两幅图片中的动物一样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并再次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图片中的动物不一样呢?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呢?”这一问题,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猫”入手,思考描述的方向。其次,向学生展示学习任务群,如①自读课文,识字积累,了解文意;②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写法;③表达交流,学习劝告,介绍事物;④梳理知识,积累词句,夯实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分析介绍事物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探究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表达,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其学习效果,保证教学效益。
(四)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内化吸收
子任务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群的探究。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计子学习任务,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内化吸收。此外,为了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也要设计应用环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学习效能,达成良性教育成效。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包含《猫》《母鸡》《白鹅》三篇文章,教师要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群:①认识课文中的动物;②作者笔下的动物们;③写写我的动物朋友。首先,结合学习任务群设计子任务,如对于第一个学习任务,设计以下子任务:阅读课文,认识汉字和词语;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观察动物,做好详细记录。对于第二个学习任务,设计以下子任务:总结作者描写的动物的特点。如猫古怪、可爱和淘气,母鸡负责、勇敢和辛苦,白鹅高傲。对于第三个学习任务,设计以下子任务:分享观察日记;写写动物朋友;作品展示和评比。其次,结合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在组内进行学习过程的记录,如标注汉字和词语,分析每篇文本的写作方法等,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动物朋友的描写方式,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最后,引领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并针对其探究不足之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教育实效。
(五)实施课程评价,提升核心素养
课程评价不仅能及时了解学情,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薄弱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程评价,以个性化的指导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方面,评价学生的个体表现。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整体表现,以此为基础开展个体评价。如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程度等;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开展测试。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解决等。另一方面,评价学生整体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小组讨论任务的方式开展整体评价。如引导学习小组在《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文章中任选一个场景进行深入分析,让小组成员充分分享自身的观点。借助学生的分享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思考深度以及表达能力等。随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纠正其认知错误,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在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价值,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学习目标,并积极构建真实情境,借助子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度探究语文知识,再通过评价环节的开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益,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梦杰.聚焦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重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读写算,2025(5):73-75.
[2]张燕敏.学习任务群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5(2):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