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跨章节知识整合中的深度运用论文

2025-09-18 16:16: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提出协同教学模式在跨章节知识整合中的深度运用,并探索出三条实施路径。通过这三种路径的有效融合,协同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系统掌握。
【摘要】随着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日益复杂且高度碎片化,学生往往在跨章节知识的整合上面临困难,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突破这一局限,文章提出协同教学模式在跨章节知识整合中的深度运用,并探索出三条实施路径。通过这三种路径的有效融合,协同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系统掌握。
【关键词】高中地理;协同教学模式;跨章节整合;地理核心素养;教学共同体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知识内容涉及自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等维度,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需求。协同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地理各章节的内容,将地理空间、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相互关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的学习框架[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各章节知识的独立性,还要通过跨章节的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协同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互动性,还能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与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精心设计跨章节协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知识的割裂,构建更具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探讨协同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跨章节知识整合中的深度运用,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为地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
一、协同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多主体联动
协同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及相关教学资源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紧密协作。这种协作不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包括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学科内外资源的整合以及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协调[2]。通过多元主体的深度联动,协同教学模式能够突破常规单一主体主导的限制,使地理知识的呈现更具立体性和综合性,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动态化的学习需求。
(二)目标一致性
目标一致性是协同教学模式的核心要求,其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科学设计与系统规划,协同教学模式要求将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以及不同教学活动统一纳入整体教学目标体系中,以此打破章节知识之间的割裂状态,强化知识体系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同时,目标一致性并非静态的单一维度,而是需要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成长目标的契合,以及个性化需求与群体性发展的平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保持教学活动的高效性与方向性,使得知识的传授不仅能够覆盖跨章节内容,更能促进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同步提升。
(三)动态调整性
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章节知识的复杂程度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和调整。这种动态调整不仅体现在教学实施阶段,还贯穿教学准备、教学反馈以及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根据章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动态调整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编排逻辑;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需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教学节奏、教学深度及互动形式进行及时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能;在教学反馈与评价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分析,以此作为后续教学优化的依据。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在动态环境中实现最优效果。
二、以协同教学模式为抓手,深入开展跨章节知识整合教学
(一)路径一:打破章节界限,构建多维主题式单元模块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知识的碎片化始终是横亘于高效教学面前的一道阻碍。高中地理教材依据知识类别细致划分章节,虽为教学提供了条理分明的框架,却也在不经意间竖起了知识流通的屏障。当下,学生常陷入孤立学习各章节内容的泥沼,难以洞察地理要素间千丝万缕的深层联系,知识被生硬割裂,运用时无法灵活调取、有机融合。面对这一症结,教师应跳脱出常规章节架构的束缚,从地理学科的本质关联性出发,挖掘隐藏于教材中的逻辑暗线,促使零散知识“百川归海”,凝聚成系统性更强、功能性更优的知识集群,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全新活力。
构建多维主题式单元模块,首先需立足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如教师可以人地协调观为导向,将涉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跨章节知识整合,如湘教版高三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以及高一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就可融合为“资源环境—发展平衡”主题单元。教学时,教师无须按部就班地依章节推进,而是可围绕该主题,让学生剖析资源开采中各区域出现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以及后续转型发展路径,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又如在综合思维的培养上,教师也可突破章节限制,协同整合不同时空尺度的地理事象。通过联系湘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高一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等章节,教师能从全球气候变暖在不同区域引发的海平面上升、降水格局变化等问题角度,整合全球气候知识与区域环境、社会经济影响知识,组成“气候变化的区域连锁反应”单元,拓宽学生的分析视野,使其形成综合性逻辑思辨能力。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重塑也是构建中的要点。以往按章节教学,学生往往接收的是零散块状知识,难以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此时,构建主题单元就是要梳理知识层级,以大主题为“树干”,细分出关键概念“树枝”与具体知识点“树叶”。如在“城市地理”主题单元教学中,大主题下可细分城市起源、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城市病治理等关键概念,再对应教材不同章节(如湘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三章“区域合作”)填充详细知识,如城市功能分区内容、城市化人口流动数据、城市环境治理案例等,使学生明确知识归属与延展方向。如此一来,协同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更易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方便学生记忆提取与灵活运用,真正达成跨章节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协同教学的深入开展筑牢根基,赋予高中地理教学全新活力。
(二)路径二:利用真实情境,设计跨章节地理学习任务
协同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地理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注重通过教师间的跨学科协作以及学生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通过真实情境创设,推动学生在师生、生生协同中深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跨章节知识的有机整合。
一方面,协同教学模式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设计跨章节任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内的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协同研究任务中的不同部分,最终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完成任务解答。如通过引导学生协作分析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促使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以湘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为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提出“湖南省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一问题,并带领学生精准拆解跨章节地理学习任务。第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湘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的相关知识,明确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质地差异,分析其适配的农作物,绘制“土壤—作物”对应关系图,为后续探究任务夯实基础。第二步,关联高一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章节知识,引导各小组探究人口数量、分布与劳动力素质如何影响农业规模化、精细化水平,并鼓励学生收集人口普查数据、田野调查实例来支撑观点。第三步,聚焦当下气候变化数据,剖析温度、降水变化趋势,要求学生运用图表工具呈现,结合前两步跨章节知识,分析对农作物生长周期、产量的连锁反应。最后,各小组整合结论,制作汇报PPT,从多因素交织视角阐述农业发展态势,教师据此进行综合点评,以强化学生对跨章节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
另一方面,协同教学模式下的任务设计需要强调情境的真实性。教师在此环节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跨章节联系。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不仅要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学科知识,还应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以湘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极具代入感的真实情境:本地老工业城市正谋求转型,请你们充当城市规划智囊团,分组为其出谋划策。初期,学生懵懂无措时,教师巧妙引导,抛出系列启发式问题,如:“回顾工业区位选择知识,哪些因素制约了当下发展?”鼓励学生着手调研,挖掘人口外流、产业老化等问题根源。期间,教师巡视课堂,聆听学生想法,给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学生梳理思路。汇报阶段,学生呈现方案,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全班从区域整体性出发,关联高一必修第一册第二、三章节知识,使学生理解气候、地形对产业转型的隐性约束,再延展至湘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的相关内容,明确产业空间分布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通过师生协同,跨章节知识的壁垒悄然瓦解,学生也能在深度互动中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三)路径三:多元讲授深化,塑造学科互补教学共同体
高中地理教材所囊括的知识范畴极为宽泛,各章节间盘根错节,形成了复杂的关联网络。若仅以地理单科的孤立讲授,学生极易陷入管中窥豹的困境,难以洞悉知识的全貌。多元讲授的引入,本质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底层原理与前沿方法,丝丝入扣地嵌入地理教学的全流程。这就要求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合作与协调,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要素,共同塑造学科互补的教学共同体。
跨章节整合时,教师团队要打破常规授课顺序的局限。以高二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与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的跨章节教学为例,在探讨某一特定区域生态环境演变时,地理教师可主导梳理地形、气候、植被等基础要素,生物教师随即切入,分析物种变迁与地理环境依存关系,从生态链构建层面丰富知识层次,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地理不是静态描述,而是动态生态平衡体系。讲授农业区位选择时,地理教师点明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作用后,化学教师接力阐释土壤肥力成分、化肥影响、农业污染化学原理,让学生从微观分子世界理解农业生产背后的科学逻辑,多学科知识串联成知识网,强化学生对复杂地理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协同教学模式下,教师团队不仅要共享学科间的教学资源,还要共同开发跨学科的教学资源。以湘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为例,教师团队可以联合开发跨学科的课件和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如地理教师负责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对昼夜变化和季节变换的影响,而物理教师可以从力学角度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涉及的力学原理,如离心力、惯性等;数学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几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角度变化与季节转换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团队还应共同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如何构建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的数学模型”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中的角度、速度等概念,结合地理知识进行解答。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加深其对地理现象背后原理的理解。通过构建起稳固且活力充沛的学科互补教学共同体,能够为高中地理跨章节知识深度整合持续注入创新活力与教学效能,推动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
协同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度运用,不仅是对常规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更是突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整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跨章节的知识联结,协同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地理知识框架,深化对复杂地理现象的理解,并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地理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协同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创新融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煜鹏,崔艾霞,朱雪梅.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协同教学设计探索:以高中地理《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4(Z1):21-28.
[2]江锐,江岸.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学科融合研究:以语文内容的融入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2):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