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论文

2025-09-18 15:50:3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基于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价值,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和教学需要,提出设问策略、提问策略、候答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希望能借助课堂提问促使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阅读理解深度,增强思维的思辨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摘要】课堂提问是实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由设问、提问、候答、叫答、理答构成。文章基于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价值,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和教学需要,提出设问策略、提问策略、候答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希望能借助课堂提问促使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阅读理解深度,增强思维的思辨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阅读教学;课堂提问
思辨性阅读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比较、推断、质疑、猜想、验证等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善恶、美丑、是非,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1]。从本质上来说,思辨性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课堂提问,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让学生投身思辨性阅读中,并因此获得良好发展。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价值
首先,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而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冲突,增强探究欲望,由此主动地进行阅读、比较、推断、质疑等,走进思辨性阅读活动中,并从知识表层走向知识深处,建构独特的认知,增强思辨性阅读意识。其次,课堂提问是撬动学生高阶思维的支点[2]。在课堂提问的影响下,学生会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发现各种值得探究的内容,由此提出自己的疑问,目的明确地进行探究,进入良好的问题解决状态中。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灵活地运用阅读、比较、推断、质疑、验证等方式从文本中、文本外探寻证据,合理地做出分析、整合,解决问题,由此建构深刻的认知,丰富问题解决经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逻辑性等,逐步地成长为主动探索的阅读者,久而久之,其高阶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综上,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提问助力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找准思辨点,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作为课堂提问的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前提。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找准阅读文本中的思辨点,设计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筑牢课堂提问基础。文本中的思辨点主要有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主题内涵的多元性等[3]。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文本,锁定思辨点,由此设计问题。
以《桥》为例,这篇文章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这一顺序,讲述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洪水席卷而来时,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从危险地带撤离,将生存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动人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用尖锐的笔触描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如党支部书记在洪水席卷而来时,将自己的儿子从人群中揪了出来,让村民们先走,诠释出了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但是,当原地只剩下自己和儿子时,他却义无反顾地将儿子推上了木桥。虽然儿子最终也被洪水吞噬了,但是党支部书记的做法却诠释出了他对儿子的爱。课文中的一“揪”一“推”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所以,教师可将其作为思辨点,设计出“你觉得党支部书记的哪一行为是矛盾的?”“你从这一矛盾的行为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圈画出“揪”“推”这两个动词,继而进行阅读、比较、质疑、验证,一步步地走进党支部书记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二)把握时机,提出问题
在设计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后,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准时机地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投身思辨性阅读中。
1.把握疑问时机,提出问题
学生自读文本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文本会建构整体感知,也会产生一些疑问。学生的疑问正是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切入点。所以,教师不妨把握这一时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辨性阅读中。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是大部分篇幅用来描绘被毁灭之前的圆明园的富丽堂皇的景象。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文本,可以关注课文题目和主要内容,由此产生疑问:“题目原本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而这篇课文的题目和主要内容相差较大,是不是跑题了?”这一疑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学生会在兴趣的作用下有目的地走进文本中,通过阅读、质疑、推断、验证等方式找寻到“证据”,确定通过利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可以与今天的一片断壁残垣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八国联军的残暴,产生愤懑、痛恨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爱国之情。这样,学生可以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思辨性。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强调“是不是跑题了”,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2.把握重难点处,提出问题
重难点处是学生阅读时遇到的一座“大山”。要想使学生顺利地跨过这座大山,教师可以借助思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时为学生指明思辨方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辨方向进行思考,逐步地走进文本深处,提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以《慈母情深》为例,作者通过运用慢镜头和快镜头塑造出了动人的母亲形象,表达出了母爱的无私伟大。这两个镜头正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一大难点。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问题1:哪一个是慢镜头?哪一个是快镜头?问题2:从两个镜头中,你分别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其中,问题1可以使学生边阅读边比较,将注意力锁定在三个“我的母亲”和四个“立刻”上,同时想象母亲背直起来、转过身、吃惊地望着“我”的景象和母亲立刻坐下去、弯曲了背、头俯在缝纫机上、陷入手脚并用的忙碌状态中的景象,由此确定慢镜头和快镜头。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探究问题2。尤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想象、判断、验证,由此感受到母亲的辛苦、疲惫、挣钱不易,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掌握思辨性阅读方式,丰富思辨性阅读经验。
3.把握思维停滞时,提出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本就不够发达,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思维停滞问题,阻碍思辨性阅读深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停滞时作为提出问题的良好时机,借助问题打破僵局,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学生转换思考角度,重新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中。
以《落花生》为例,学生在思辨性问题的指引下会有目的地阅读文本,逐步地了解到花生不求外表华丽、默默奉献自我。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也正是他们的思维停滞时。他们难以独立地从不同角度展开辨析。对此,教师可以提出“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只要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就足够了?需不需要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这一思辨性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学生会主动地将整个问题分解为“在现代社会,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就足够了”和“在现代社会,要在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同时,适当地展现才华和能力”这两个辩题,由此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建立独特的观点。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们会从文本中、现实生活中搜集信息,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分析、判断、整合,由此获得“证据”。通过体验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可以得到拓展,还可以升华文本主题,建构独特而深刻的认知。
(三)留出时间,等候回答
在思辨性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主动走进思辨性阅读活动中。为了使他们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应当依据问题难度和问题解决形式,留出足够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针对基于文本信息的思辨性问题,教师可以留出1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快速地从文本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针对需要推理来解决的思辨性问题,教师可以留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保证学生能有目的地阅读、分析、判断、验证,梳理出自己的思路,并主动地组织语言表达个性观点。针对具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辨性问题,教师可以留出6分钟左右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阅读、比较、推断、质疑、验证,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成熟而独特的观点,并试着组织语言,做好表达准备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提到的1分钟、3分钟、6分钟仅仅是一个大概的时长,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据问题难度、问题解决形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延长或缩短时间,保证学生能获得充足的思辨性阅读时间。
(四)尊重差异,分层叫答
在充足时间的保障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获得思考成果。接下来,教师需要选择学生代表回答问题,由此了解他们的思考情况。在常规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会选择学优生回答问题,忽视了中等生和后进生。这也导致教师无法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发了“教”“学”两张皮问题,影响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依据问题难度,选择相应水平的学生进行回答,由此了解不同水平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情况,为进行理答做好准备。
具体地,针对基于文本信息的思辨性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后进生作答;针对需要推理来解决的思辨性问题,可以选择中等生进行作答;针对具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辨性问题,可以选择学优生进行作答。以此类推,难度低的思辨性问题由后进生作答,难度中等的思辨性问题由中等生作答,难度较大的思辨性问题由学优生作答。
(五)聚焦学情,相机理答
理答作为课堂提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思辨性问题,深化思辨性阅读认知的重要途径。教师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作答,实际上是在了解学情。接着,需要依据学情,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理答,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由此查漏补缺,提高思辨性阅读认知水平。
以《陶罐和铁罐》为例,在学生带着思辨性问题思索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后,教师可随机选择一名中等生回答问题。当学生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看到他人的长处”时,教师可以进行赞赏。然而,思辨性阅读强调思维的多元性,倡导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是,这名中等生的思考视角较为单一,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对此,教师可以在对其进行赞赏的同时,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思维问题,试着解决。具体来说,教师可提出问题:“相信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能直接领悟到这个道理。但是,我们这样想一想,从铁罐的角度来看,它骄傲自大的结局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能骄傲自大,要谦虚谨慎?从陶罐的角度来看,它一直在默默忍受铁罐的奚落,虽然最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它在忍受奚落的过程中,是不是很难过?心情如何呢?请大家再从不同的角度想一想,从陶罐和铁罐的故事中,可以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呢?”该问题具有导向性,可以让全体学生在意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由此进入开放、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学生会在思考过程中提出一些看法,甚至会搜寻证据来推翻这些看法,由此进入辩证状态中,最终建构出个性认知。为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思维成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地进行表达,并赞赏他们的良好表现,鼓励其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这样的理答看似简单,却让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入了更广阔的思辨空间中,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思辨性和批判性。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始重视思辨性阅读教学,纷纷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转变常规的阅读教学局面,增强阅读教学的活力,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运用阅读、比较、推断、质疑、猜想、验证等方式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信息,由此建构独特的阅读认知,与此同时提高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促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让学生逐步地走进阅读文本深处,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切实地增强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冬颜.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具有“思辨味”: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5,11(1):13-14.
[2]熊碧钰,颜杨,温小勇.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辨性提问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4(18):52-55.
[3]黄丽花.小学语文阅读思辨性问题“巧”设计[J].当代家庭教育,2024(12):9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