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方法探究论文

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方法探究论文

2

2025-09-18 15:55:1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阐述以读促写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从优化阅读材料选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开展多元化写作实践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分析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阐述以读促写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从优化阅读材料选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开展多元化写作实践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读促写


  阅读是学生接收信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写作则是学生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提出,要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以读促写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1]。因此,探索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叶圣陶先生曾说:“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写作是很难提高的。”这深刻揭示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阅读为写作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素材来源和精神滋养。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句式、修辞等语言材料,这些都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阅读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接触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可以说,没有扎实的阅读积累,写作就如同无根之木,难以茁壮成长。此外,写作又是阅读的延伸和升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将阅读收获的种种感悟、技巧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当学生动笔写作时,他们会有意识地回忆起阅读中的点点滴滴,激活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材料,并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到写作中去。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且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是对阅读的内化吸收,是学生将外在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内在的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正是在写作与阅读的相互作用中,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c9dfeea21551ad5caf34c974764192b4.png

  二、以读促写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阅读为写作提供素材积累、思维训练和语言滋养。以读促写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领悟优秀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表达技巧[2]。通过品析范文的写作特点,如生动的细节描写、合理的谋篇布局、准确的语言表达等,学生能够掌握写作要领,了解应该怎样写。同时,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思维,提升思辨能力。高质量的课外阅读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名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句式等语言材料,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阅读对写作具有极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学生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实践,才能持续提高写作水平。


  (二)促进阅读内化,构建良性读写循环


  写作是对阅读所得进行梳理吸收、提炼升华的最佳方式[3]。以读促写教学,不仅强调学生要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读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以读促写的方式,实际上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学生把阅读感悟转化为习作实践,在动笔写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领悟。写作完成后,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评、修改等,重新审视和打磨自己的语言。可见,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二者交叉进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阅读写作的深度融合。从读到写到再读的反复练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断提高其思维能力、语言驾驭能力。


  三、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方法


  (一)精选阅读材料,激发写作灵感


  阅读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教师要精心挑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优质读物,为学生搭建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一方面,要考虑选材的适切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这就要求所选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话题新颖有趣,如校园趣事、家庭生活、社会热点等;体裁丰富多样,兼顾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富有情趣,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另一方面,要注重选材的典范性。所选作品应是经典范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领略写作的艺术,为写作积累素材。唯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点燃其写作的热情,让读写之花绚丽绽放。


  如在学习童话写作时,教师可以选择安徒生的《丑小鸭》《小美人鱼》等经典童话,也可以选取叶圣陶的《稻草人》、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中国当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富有童趣、想象力丰沛的童话故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学习童话的叙事技巧,如拟人、夸张、比喻等,了解童话传达的道理与智慧,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在这些名家名篇的熏陶下,可以逐步领悟童话创作的精髓所在。教师还可以发挥提示、点拨的作用,鼓励学生仿写续写这些经典童话,创作自己的原创童话。如学生可以为《丑小鸭》编一个不同的结局,想象丑小鸭变天鹅后的生活;为《灰姑娘》换一种编写视角,以王子的视角讲述灰姑娘的故事。在写作实践中,学生能充分运用阅读积累的素材,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出富有新意、彰显个性的童话佳作,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二)创设情境导读,激发读写兴趣


  阅读教学要打破单一说教的常规模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感悟文本,实现深度理解。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方式,或述说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利用多媒体手段,用图文音像加深感受;或设置悬念探究,激发求知欲望;或开展讨论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在生动、活泼、深入的导读中,学生能够主动建构文本意义,加深情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做好铺垫。


  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情境,感受天真烂漫的儿时记忆和对往昔友谊的追忆。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鲁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童年时期在绍兴的生活情况,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时代背景,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创作背景。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播放一段鲁迅故里绍兴的风光视频,并配以优美的旁白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晚清浙东小城的景致风情,体会小说中所描绘的乡土气息。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童年生活怎么样”等。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加深对少年闰土率真淳朴的性格特点、天真无邪的童年玩趣的感悟,体会鲁迅对童年玩伴的深切怀念之情。课后,教师可以布置续写或创意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鲁迅与少年闰土的故事,展现他们童年的快乐时光;或创造性地虚构他们长大后再相见的场景,抒发对昔日纯真友谊的缅怀与感慨。学生通过续写和创意写作,能将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创作出有新意、有深度的佳作。整个导读过程,学生在探究、讨论、想象中加深了对少年闰土形象、纯真友情主题的把握,积累了写人叙事的素材,也培养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示范引领习作,引导读写迁移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策略和方法。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向学生揭示写作的奥秘,配合范文示范和评析点拨,帮助学生建构写作的“脚手架”。教师示范习作时,要引导学生领悟阅读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如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叙述技巧等,使学生学会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教师点评范文时,既要肯定闪光点,又要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反思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应用。在示范引领中,学生能逐步掌握读写结合的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如教师可以示范《观潮》这篇优美的景物描写范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即围绕“潮来”这一中心,展开细致描绘,采用白线、水墙、白色战马等比喻,形象生动;先静后动,声势并进,表现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气势,令人身临其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仿写练习,尝试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描绘身边的动人景象,如晨曦中摇曳的朝露、傍晚时分流光溢彩的晚霞等。学生在仿写中感悟形象生动的比喻、先静后动的结构等写作技巧,学会从阅读积累中汲取营养,将其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练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习作,既肯定闪光点,又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反思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运用。学生借鉴他人长处,查缺补漏,在教师点评的引导下不断修改完善。学生在整个“示范—仿写—评改”的过程中,将阅读方法内化为写作能力,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语言驾驭能力可以得到稳步提升。


  (四)搭建读写平台,激活创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写作的驱动力,教师要搭建多样的读写平台,让学生在互动碰撞中产生写作热情。教师可开展“读后续写”“我最喜欢的课文”等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举办“小小说书人”“故事大王”等讲故事比赛,引导学生提炼阅读材料讲故事;开展“我是小作家”等校园写作竞赛,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积累进行习作。在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读写结合的趣味,读写之花常开常新。

  如教师可以开展一次“品味美文,习作感悟”的校园征文比赛,备稿阶段,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与春天相关的优秀文章,如《秋天的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等,感受作者笔下不同季节的多彩画卷,积累景色的写作素材。然后,要求学生走进生活,用心观察、体验自然美景,用笔记录大自然的点点滴滴。习作阶段,学生以阅读积累为基础,以生活感悟为源泉,提笔写景色的征文。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作文,学生争相提出修改意见,通过众筹智慧,使习作更趋完美。决赛阶段,学生在台上自信展示习作,分享写作心得,教师现场品评点拨。整个比赛过程,学生在“读—写—评—改—读”的螺旋上升中,持续迸发创作激情,不断提高写作兴趣,读写能力同步攀升。


  (五)实施读写转换,促进内化升华


  学生只有将外在的阅读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写转换中实现内化升华。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及时写感悟、写心得、写评论,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深化阅读理解,丰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针对阅读文本进行续写、仿写、改写等创造性写作,在写作实践中运用阅读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实现灵活迁移。在读写转换中,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语言建构系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整合、重组,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度理解和表达。


  如在学习《丰碑》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就铁人王进喜的精神品质写一段评论,谈谈自己的感悟。在学习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设置续写或改写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切入,如从王进喜的妻子角度续写他的故事,或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当下,王进喜会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在续写或改写中,必须根据人物形象特点、时代背景等进行构思,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实现融会贯通、内化升华。学生写作后,教师还要组织评改、心得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写作得失,修正和完善习作,在读写实践的反复磨炼中,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以读促写的理念,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阅读作为写作的先导,重视优秀阅读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精读、深悟,为写作积累素材。同时把写作作为阅读的延伸,开展多元化的写作实践,让学生动笔写,勤于作,在实践中提高感悟。此外,教师还要实施读写转换,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写感悟、写心得,引导学生针对阅读文本进行续写、仿写,在读写转换中实现内化升华。唯有在教学中找准读与写的契合点,以读为径,以写为归,才能开创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培养出热爱阅读、勤于写作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陶莉娜.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4(S1):25-27.


  [2]辛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2):42-43.


  [3]袁梅.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写”方法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