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2025-09-08 17:08:2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小学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小学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亟须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文章以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切入点,分析情境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意境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统一以及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价值意蕴,并提出六条具体的应用路径。旨在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法;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而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智慧。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其文化素养具有深远意义。然而,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常规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不足,亟须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运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具有感染力的诗意氛围。教师通过运用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元素,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感知系统,让诗词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审美体验[1]。学生不再将古诗词视为需要被动记忆的知识点,而是能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心境与情怀。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枯燥且晦涩难懂的词句转变成生动的画面。当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诗词意境的感知与理解,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彻。
(二)促进古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与感悟
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具象的情境中体味诗词意象的深层内涵,在情境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读懂诗词背后的情感脉络。学生置身于诗词意境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笔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淡雅,感受“大漠孤烟直”的苍茫壮阔,体会“欲穷千里目”的豪迈情怀。当真实的情境与诗词意境相互交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诗词意境的主动探索者和建构者,这种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也能促使学生不断内化古诗词的内涵。
(三)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情境教学法打破了常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局限,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教师基于不同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含义、理解诗歌意象,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当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营造的情境之中,不仅能够获得诗词知识的内化与积累,更能在活动体验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如在教学《春夜喜雨》时,教师通过创设春雨情境,学生在感受诗境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好雨知时节”的诗句含义,又形成了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知识获得与能力发展相得益彰,学生在浸润式体验中完成了对古诗词的多维度认知,形成了较强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法的整体性育人价值。
(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
情境教学法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2]。通过创设古诗词情境,学生可以理解古诗词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精神。大多数古诗词或蕴含家国情怀,或蕴含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蕴含个人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感受到诗词之中的情感世界,体会李白诗词的豪迈气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体会苏轼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古诗词教学效果远远比说教式教学更好,能够一点一滴地为学生渗透中华文化,为其人文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视听感知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课堂能够营造生动、具体可感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古诗词蕴含的古人智慧[3]。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为学生构建一个直观生动的诗词世界,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词句的内涵,还能通过视听等感官来理解当时诗人的创作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山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展示一组秋天山间小路的实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的画面。接下来,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效果,模拟白云从山谷中缓缓升起的景象,并在白云生处展现几户人家的画面,将“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通过呈现深秋时节枫林美景的全景视频,配合古筝曲《秋意浓》的背景音乐,渲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境美。最后,展示霜染红叶与早春花朵的对比画面,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色彩。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笔下秋日山行的美好意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二)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构建实践体验情境
小学生受到认知限制,其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能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实施古诗词教学,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就能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将诗词中描绘的景象、情感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连接起来,这样能够降低诗词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诗词的意蕴。这种基于体验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对诗词的个性化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最终达成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一诗时,教师可以在寒冬季节开展“书写梅雪观察日记”活动,让学生走进校园或社区,用心观察梅花与白雪的自然之美。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梅花的姿态、色泽与芳香,以及雪花的洁白纯净,建立起对诗中意象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体验与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相对照,以此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设计“梅雪辩论会”环节,让学生分组扮演“梅花方”和“雪花方”,从各自优点出发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挖掘梅雪各自的特质,还能体会到诗人“物各有所长”的哲理思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探讨“各有千秋”的道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情境教学,使抽象的诗词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加深其对诗词艺术价值的认识。
(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浸润情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将其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理解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涵养文化自信。所以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诗词之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将传统戏剧、书法和一些民间艺术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经典。还可以通过对传统礼仪、道德观念、生活习俗的生动讲解,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入清代的社会背景介绍和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展现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沉闷,以及龚自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形式,让学生欣赏名家书写的《己亥杂诗》作品,感受书法线条的力度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强烈情感。还可以播放根据诗词创作的古琴曲或其他中国传统乐曲,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四)依托课外实践活动,延伸拓展学习情境
依托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体验诗词的魅力,深化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博物馆等场所,帮助他们直观地感受古代天文知识和文化背景,为理解古诗词提供更丰富的视角。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名胜古迹,使其亲身感受诗人创作的背景和心境,让学生对诗词的意象和情感产生更深刻的共鸣。此外,还可以开展诗词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活动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和表达对诗词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迢迢牵牛星》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星空下的诗歌之旅”活动。活动前,引导学生查阅牛郎星、织女星的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天文知识和民间传说。活动中,选择一个晴朗的夜晚,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星空,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并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浩瀚的星空下,学生亲身感受着诗中描绘的景象,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思念和无奈之情。回到课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再次朗读和赏析这首诗,并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星空诗”。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还加深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借助角色扮演,创设互动体验情境
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生动体现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但要注意的是,角色扮演不是简单的模拟,而是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之上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将自己置身其中,用语言、动作或者表情进行情感的演绎。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诗词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们。扮演王维的学生可以想象自己身处异乡,登高望远,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景。而扮演兄弟的学生则可以想象自己在家乡过节,期盼着与王维团聚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诗歌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不同的场景和对话,以此加深对诗词情感的认知。
(六)整合跨学科资源,构建综合知识情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解读,还要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可以整合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学科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创设更立体、更丰富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多维度的信息交融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了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将诗歌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体会诗歌的时代意义,进而形成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题临安邸》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林升的悲愤之情,教师可以引入历史和地理知识,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历史情境。首先,在地图上找出北宋的都城汴州(今开封)和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并结合历史资料,讲解靖康之耻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北宋灭亡、宋室南迁的历史。这样,学生能体会到“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深刻含义,即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忘记了国土沦丧之痛。其次,可以播放一些描绘北宋繁华景象的图片或视频,以及南宋偏安一隅的图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内心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时南宋统治者的生活状态,以及百姓的生活境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对统治者“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通过这些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诗歌的字面意义,而是主动地探究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并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综上,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该方法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未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更加注重情境创设的创新,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雪.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4(13):56-58.
[2]陈婧.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高效应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5):103-105.
[3]王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2(11):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