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巧妙运用六大板块落实习作单元教学论文

巧妙运用六大板块落实习作单元教学论文

3

2025-09-08 16:44:3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基于读写关系,精心安排了习作单元。基于教材特色,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秉持“要素统领,纵观全局;整体教学,步步落实”理念,依托各板块功能,灵活处理各板块内容。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基于读写关系,精心安排了习作单元。基于教材特色,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秉持“要素统领,纵观全局;整体教学,步步落实”理念,依托各板块功能,灵活处理各板块内容,通过用单元导语引路、用精读课文辅助、用交流平台链接、用习作例文助学、用习作大显身手好等策略,落实习作单元教学,凸显习作单元教学特色,提高习作单元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部编版教材;习作单元;教材板块


  为使学生学会习作、乐于习作,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部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在每册书中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该单元充分彰显了读写结合理念,凸显出习作的重要性,可以转变过去“重阅读、轻写作”的局面,让习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1]。那么,教师要如何落实习作单元教学,实现教材编写意图呢?教材给出了答案。即,每个习作单元都编排了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这六个板块,各个板块极具特色,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一个在阅读中学习习作,在习作中巩固阅读的教学系统。教师应当聚焦各板块功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习作单元教学。


  一、习作单元各板块功能的分析


  单元导语被安排在每个单元一开始的地方,由插图和文字材料构成。其中,文字材料往往会引用一句名言,指明单元主题与重点。右下角则会出示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和习作训练要素,在凸显读写关系的同时,指出了“学(教)什么”“如何学(教)”“学(教)到何种程度”,有助于教师、学生明确教、学方向[2]。

e1eb47374c4d22be1200ef7d042f8eee.png

  精读课文以发展习作能力为目标导向,以指向“习作”的阅读素材为主,凸显了指导方式、方法引导,与课后习题相辅相成,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习作知识和习作方法,建构较为完善的习作认知体系。


  交流平台以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为范例,总结出了习作知识和习作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方法意识,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表达。


  初试身手是阅读精读课文,总结习作方法后的第一次“实践性练习”,关注学生生活,强调借助读写结合、言语转化的方式变静态呈现为动态操作,变阅读成果为习作成果,让学生通过体验片段性习作来巩固阅读成果,锻炼书面表达能力[3]。


  习作例文往往会选取两篇表达风格不同的例文,引导学生利用批注的方式,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过程,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感受习作知识的力量,同时思考“写什么”“如何写”,进一步地深化已有认知,感受习作的愉悦感。


  习作是整个习作单元的重点内容,关注习作、交流、评价、修改等具体细节,可以让学生在多维度的选材和列举空间中彰显个性,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小短文,由此进行交流、评价、修改,进一步地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丰富习作经验,提高习作能力。


  二、基于习作单元各板块功能的教学策略


  (一)单元导语引路,主导整体方向


  基于单元导语功能可以确定,教师通过了解单元导语内容,可以立足高位,确定习作单元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单元导语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推动习作单元教学沿着正确、有序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以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单元导语中呈现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为“清楚介绍事物”;“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指明了单元学习方向。对此,教师在习作单元教学的课前阶段,可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内容,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中圈画出关键信息,自主确定习作单元学习重点、规划习作单元学习方案,切实地明确学习方向。在习作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作为教学主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从中提炼出“说明文性文章的特点”“基本的说明方法”“将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做法”等;引导学生依托“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说明性文章的作用与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初试身手”活动中运用合适的资料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将说明对象介绍清楚;引导学生借助习作例文及其课后习题,学习使用说明方法、有条理表达的方法,学会清楚地介绍事物;引导学生在“习作”中通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在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单元导语来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和相关内容,总结出知识要点,提高认知的系统性。由此可见,将单元导语贯穿整个习作单元全过程,可以保证教学不偏离正确方向,切实地增强习作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精读课文辅助,细化习作模板


  精读课文作为范例支架,借助具体的语境展现出了习作知识、习作方法等。学生通过细读精读课文,既可以与作者实现深度对话,建构深刻的认知,还可以顺其自然地储备语言素材、掌握写作知识和习作方法,由此产生表达欲望,做好习作准备工作。所以,教师要聚焦习作,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


  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麻雀》为例,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三方面入手,写清楚了老麻雀的无畏。为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读“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如在引导学生细读“看到的”内容时,教师可提出“在猎狗步步紧逼时,我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老麻雀?”这一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从中圈画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并反复阅读、分析,抓住“突然”“石头”“落”这三个词汇。教师顺势追问:“你从这三个词汇中感受到了老麻雀怎样的心情?是如何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词汇含义、使用的修辞手法、朗读时的语速等,由此建构一定的认知。之后,教师要运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圈画、阅读、思考其他语句。这样,学生可以一步步地走进课文深处,感受到老麻雀的焦急、勇敢和无私,体会到老麻雀的无畏。他们还可以积累习作经验,便于主动地运用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等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将事情写清楚。


  (三)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前后衔接


  交流平台在整个习作单元中起着前后衔接的作用,前衔接精读课文,后衔接初试身手,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习作方法,为演练习作方法做好准备。对此,教师要善于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依托精读课文梳理习作要素,归纳习作方法。


  以五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为例,教师可围绕本单元的写作要素和教材内容,将《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刷子李》作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将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两茎灯草》,分析、总结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确定“作者通过描述严监生在临死之前仍惦记省灯油的事情,展现出了他的吝啬”。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并出示板书:选用典型事例,可以将人物特点写清楚。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摔跤》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学生会在已有认知的助力下,与小组成员一起阅读、探讨,总结出“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可以借助细节刻画展现出人物特点”。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刷子李》,思考“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这说明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特点?”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锁定曹小三的一举一动,借助其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体会到刷子李高超的技艺,同时得出“运用侧面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物特点”这一结论。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分析精读课文,可以总结出不同的将人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切实地巩固阅读成果,同时做好书面表达准备。教师则可以趁机组织初试身手活动,真正地发挥出交流平台的前后衔接作用。


  (四)巧用初试身手,进行随堂表达


  在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助力下,学生能掌握一些习作方法。接下来,教师要依托初试身手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随堂表达活动,让学生在巩固习作方法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仍以五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为例,在学生总结出了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后,教师可先借助初试身手中的任务一,组织交流表达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出示本班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录像,引导他们观看、观察其中的一名同学,想一想“这名同学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写出这名同学的特点?”全体学生会有目的地观察、思考,获取真实的表达素材,同时迁移已有认知,确定将人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此,学生可以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口语交际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借鉴彼此经验,获取更多的将人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接着,教师借助初试身手中的任务二,组织书面表达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出示练笔内容和具体要求:“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方法表现出他们的特点?请以自己的某一个家人为对象,明确其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多样的方法进行表达,写出他(她)的特点。”同时,教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表达时间。这样,学生可以依据生活经历,将本单元学到的写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由此巩固学习成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五)习作例文助学,体悟知识形成


  体悟知识形成是习作单元教学的目的之一,离不开学生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教师要善于借助习作例文以及其中的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自主探究习作训练要点,让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悟知识的形成,获得学习满足感,进一步增强习作欲望。

5726dd65107cb49038b02ee721e8bc6a.png

  以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的《颐和园》为例,这是习作例文板块的一篇例文,课后设置了一个习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文本中起到过渡作用的句子,补全路线图,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与本单元的写作要素相契合,是本单元的一个习作训练要点。对此,教师可直接要求学生阅读课后习题,明确“做什么”,继而走进《颐和园》中,运用批注式阅读策略进行圈点,切实地锁定起到过渡作用的句子,由此习得“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经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还可以确定习作训练要点。教师则顺势指导他们聚焦习作训练要点,自读《七月的天山》,圈画关键词句,梳理描写顺序,借此帮助他们深化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认知,为参与习作训练做好准备。


  (六)习作大显身手,检验习作成果


  习作单元的前五个板块都在为最后的习作服务。学生通过学习前五个板块,不仅习得了习作方法,还储备了习作素材、习作经验,产生了强烈的习作欲望。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走进习作中,引导他们迁移已有认知,理清习作思路、习作方法,继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确定习作素材,沿着正确的思路、运用恰当的方法组建素材,写出一篇文章,借此检验习作成果,主动地查漏补缺。


  以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在开展习作训练时,教师可直接提出“你知道在作文中如何自然流露真情吗”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在组内交流。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搭建建议支架,助力学生结合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从习作素材、习作结构、表达情感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鼓励他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建构习作框架。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认知。然后,教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习作时间,让他们将认知转化为具体实践。在规定的习作时间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的习作,发现彼此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同时主动地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学生完善习作后,教师随机选择一些作品,点评存在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搭建范例支架、问题支架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一步地完善习作。


  习作单元作为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特殊单元,彰显着读写结合理念,可以让学生借助阅读学会习作,逐渐提高习作水平。对此,语文教师需要正确认识习作单元的价值,了解其中的各个板块的功能,让学生从阅读走向习作,从静态感知走向动态创作,切实地内化已有认知,发展习作能力。未来,教师应继续聚焦各板块的功能,探索出更多的方法,落实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实现教材编排的最大价值,提高习作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燕.系统融合: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探索: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5(1):23-27.


  [2]赵洋.小学中段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路径[J].文科爱好者,2024(4):184-186.


  [3]郭婵娟.统编版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