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巧搭支架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 ——以《神笔马良》为例论文

巧搭支架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 ——以《神笔马良》为例论文

4

2025-09-08 16:33:5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中,通过搭建支架,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故事内容,驱动学生依据支架提示思考阅读问题,助力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中,通过搭建支架,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故事内容,驱动学生依据支架提示思考阅读问题,助力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文章以经典故事《神笔马良》为切入点,从“结合故事人物搭建支架”“结合故事情节搭建支架”“结合故事主题搭建支架”“结合学习活动搭建支架”等方面,探索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的方法。旨在为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支架;《神笔马良》


  “循序渐进地设计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以往的儿童故事教学多以游戏化、活动化的方式开展,重视教学活动的趣味,但缺乏引导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未能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影响整体教学质量。为改善教学效果,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学习,教师应依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支架,并灵活地将支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生成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的方法,合理利用支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


  一、支架的含义


  支架本来是指建筑施工中的脚手架,在教育领域,它指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而提供的一系列支持与引导。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原本较难独立完成的任务,最终实现能力提升。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可撤去支架,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1]。


  二、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搭建支架的意义


  (一)能提升学生的故事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于好奇心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新奇事物充满向往。儿童故事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易使学生忽视故事本身的魅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搭建情境化阅读支架,通过角色扮演、生活场景联想、多媒体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故事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结。这种将故事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化场景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文字阅读的单向输入模式,使学生愿意主动翻开书本去挖掘故事中的奇妙世界,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意义的转变。


  (二)能提高学生的故事阅读效率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尚在发展阶段,他们的词汇量有限,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也不够成熟。面对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儿童故事,学生在阅读时容易感到困惑,难以快速把握故事的核心内容。对于这种情况,搭建支架可为学生提供清晰的阅读指向[2]。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搭建图表支架,借助思维导图或者树状图的方式,将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在图表支架的辅助下,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故事的发展脉络,明确哪些情节是主要的,哪些情节是次要的。这样学生就能快速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避免在阅读过程中被繁杂的细节干扰,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获取故事的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三)能使学生掌握故事阅读技巧


  学生在阅读故事时,不仅要掌握文本内容,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人物形象、情节描写、细节描写等设计问题,搭建思考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了解故事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其他故事时,也能自主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人物、梳理情节,逐渐掌握故事阅读的技巧,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巧搭支架,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的具体方法


  支架有很多类型,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心选择适宜的支架,夯实课堂教学基础。《神笔马良》讲述了聪明善良的穷苦男孩马良得到一支神笔后,用它画出的东西都能变成真的,最终用神笔惩恶扬善、帮助穷人的故事,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笔者将结合这一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详细论述支架的具体搭建方法,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结合故事人物搭建支架,引发阅读期待


  在儿童故事中,“人物”是核心元素,作者往往围绕情节发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可依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聚焦故事重点人物,巧妙搭建问题支架,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为载体,引导学生借助支架主动阅读文本,有针对性地梳理人物关系与行为线索,为后续深度解读文本奠定基础[3]。


  以《神笔马良》为例,为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片段,展现马良在破旧的茅屋中,拿着树枝专注地在沙地上画画的场景。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动画中的提示信息设计“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马良画画的样子,他周围的环境看起来怎么样?他的神情又说明了什么呢?”等问题,驱动学生从画面的细节出发,通过观察,初步获取“马良生活艰苦,但对绘画充满热爱”的信息。接下来,教师可以拾级而上,继续提出“如果你们是马良,一直渴望得到画笔却始终得不到,心里会怎么想呢?”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马良的心境,在拉近学生与人物距离的同时,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搭建活动支架,向学生提供关于马良后续经历的线索,利用这些线索作为支架,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阅读故事,了解马良的更多经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只依靠问题支架难以帮助学生整理故事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教师还可以借助直观的思维导图作为支架(见图1),指导学生填写,梳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通过导图式支架,能更好地为学生分析人物指明方向,驱动学生围绕人物的行为、细节开展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结合故事情节搭建支架,厘清文本内容


  在儿童故事中,情节是串联起整个故事世界的关键线索,犹如一张无形的网,将故事中的人物、场景与主题联系起来。生动且富有起伏的情节,对好奇心旺盛的小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教师可以着手搭建情节支架,引导学生以直观的方法梳理故事的情节与线索,按照文本的先后顺序整合故事,厘清故事的走向与阅读思路。在此环节,为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故事脉络,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创建中心主题“神笔马良”,以鲜明的色彩和较大的字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基于故事内容,教师从中心主题延伸出第一条分支,即“马良的身世与梦想”,也就是本章故事的主线。在这一分支下,教师运用白板的批注功能,细化出“贫苦生活”子分支,展示马良家破旧的茅屋、简陋的衣物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马良生活的艰难。教师可以继续添加“热爱画画”子分支,加深学生对马良这一爱好的印象,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依据分支提示进行批注式阅读,找出关于马良的身世描写以及梦想描写语段,初步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再创建第二条分支,即“获得神笔”。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音效功能,添加一些神秘的音效,营造出奇幻的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主动阅读文本的兴趣。在梳理“用神笔帮助穷人”这一关键情节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第三条分支,并邀请学生上台参与到思维导图的设计中,完善支架内的各项分支,如“画耕牛”“画粮食”“画房屋”等。这样,通过互动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马良是如何运用神笔一步步为穷人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能提升阅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结合阅读主题搭建支架,强化阅读感悟


  儿童故事是一种以儿童的成长经历为主要素材,以激活儿童潜能和启发儿童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的故事。这一类故事通常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个人理想,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学习中,挖掘儿童故事的教育意义,离不开对主题的分析。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围绕文本中所体现的育人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并利用支架向学生提供帮助与引导,驱动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的优良品质与精神品格,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汲取经验,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在《神笔马良》这一故事中,马良在获得神笔后并未获取私利,而是为穷人排忧解难。基于故事主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马良的一系列行为,以问题作为支架,启发学生思考“马良在得到神笔后,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等问题。根据支架提示,学生做出回答:“马良没有利用神笔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一心想着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穷人。”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拓展问题支架:“从马良的这些行为中,你们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这一问题直指人物形象,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出马良具有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优良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品质,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讲述一些志愿者帮助贫困地区儿童的故事,或者身边同学乐于助人的事迹,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善良和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品质,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践行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以下阅读清单,以此作为支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填写其中内容。


  《神笔马良》阅读清单


  (1)我认为马良是一个_____的人,他在获得神笔后没有_____,而是_____,十分让我佩服。


  (2)我认为马良是一个_____的人,面对皇帝他没有_____,而是_____,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以阅读清单为载体,学生在分析马良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挖掘其精神品质,领悟故事的主题。

b7f52b212673f94e44b20842fd7daeda.png

  (四)结合趣味活动搭建支架,拓宽文化视野


  活动支架的搭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故事的理解,同时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4]。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不同形式的支架,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


  在《神笔马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故事新编活动,以此为支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改变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或元素,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神笔马良》新故事。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问题作为支架。如当学生对故事中传递的道德品质理解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马良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会用神笔为人们解决哪些新问题?”作为支架,驱动学生联系社会热点,分析马良身上所蕴藏的优秀品质。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原故事的精髓,还能将现代社会的元素融入其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故事分享会,让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在交流中拓宽思路,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故事创作的多样性。教师还可以举办文化探究活动,以此作为支架,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探寻《神笔马良》故事背后的文化根源。期间,教师可以提出“神笔马良的故事为什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价值观?”等问题作为支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善良、正义、勤劳等品质的推崇,以及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神笔马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改编版本,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在支架的帮助下更好地提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儿童故事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搭建一系列支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升。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支架的搭建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让儿童故事教学在支架的助力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杜丽红.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模式实践与反思:以《神笔马良》教学设计为例[J].新课程,2024(31):109-112.


  [2]强敏.巧搭支架,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故事教学:以《神笔马良》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3(12):75-77.


  [3]张鸿雁.激兴趣、得方法、善分享: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神笔马良》导读课教学叙事[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4):50-51.


  [4]曾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神笔马良》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