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批注有法阅读有效 ——谈小学语文“批注”单元教学策略论文

批注有法阅读有效 ——谈小学语文“批注”单元教学策略论文

28

2025-09-08 16:09:0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为实现批注单元的实践价值,文章对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整合学习主题、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建构连贯的进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掌握批注策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摘要】“批注”单元教学是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依托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批注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发展阅读能力。为实现批注单元的实践价值,文章对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整合学习主题、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建构连贯的进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掌握批注策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单元;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学会初步地鉴赏文学作品。批注式阅读恰好契合这一要求,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形成读思结合意识,发展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1]。基于此,语文教材将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专门设定为批注阅读策略的学习单元。本单元聚焦“童年生活”这一人文主题,安排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这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注策略进行阅读,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人物的心情,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教师需要在厘清单元内在结构的基础上,建构出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梯度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批注策略、运用批注阅读,帮助学生学会批注式阅读。


  一、回顾批注前情,明确单元目标


  新课标提倡实施单元教学,倡导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各种活动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建构知识结构,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2]。批注单元作为一个以阅读策略为重点的独立编排的单元,教学实践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为基础,并关注知识技能的前后勾连,促使学生主动运用。为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在实施批注单元课堂教学之前回顾批注前情,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单元内容所属的学习任务群及其要求,确定学生的学习落脚点;由此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d9f00ebe5fc89c05350d28a60e8b29ee.png

  具体来说,学生在三年级时接触了批注策略,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独立地阅读简单的故事文本,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了解情节发展,感受人物性格,感悟人生道理。但是,他们对批注的角度和方法的感悟较少,很难有效地批注出自己的阅读收获、困惑等。从课程内容上来说,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需要学生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文本内容,收获独特的审美体验,学会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作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本单元安排的三篇课文以分享童年生活为主,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尤其学生可以通过运用批注策略锁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具体场景中感受人物的心情,从不同角度批注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在“童年生活”单元落实“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借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两个语文要素,让学生在学会批注的同时,让批注有情感和思想。本单元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批注是一种阅读策略,批注方法多种多样;在阅读时可以随时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批语;从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方面体会人物心情,写下自己独特的感悟。


  同时,理解批注可以促进对文本的感悟;人物的心情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还能够促使学生边阅读边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依据语言、动作、神态来判断人物心情;能清楚、具体地描述一次游戏经历,写出游戏中的心情。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以“知道”“理解”“能够”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为指引,建构进阶性的学习活动,助力学生逐步地学会运用批注策略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二、运用进阶任务,深化方法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通过体验活动建构起来的。为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批注策略,教师需要在单元整体观照下运用进阶任务,驱动学生体验逐层递进的活动,逐步提高批注难度和深度,促使学生掌握批注策略,学会运用批注策略进行阅读,达成既定的单元学习目标。


  (一)阅读范例,明晰批注策略


  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学习者通过总结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3]。《牛和鹅》作为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从三个角度安排了五个批注,一是对课文内的疑问,二是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三是对课文写法的体会。


  这三个角度的批注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批注方法,为批注式阅读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做好准备。因此,可以将这篇课文作为阅读范例,设计出“整体感知,了解‘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变化”“研读课文,梳理角度,尝试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两项任务。针对任务一,可以引导学生先自默读课文,从各段落中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了解作者围绕“牛和鹅”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再次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梳理“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学生通过体验这两项活动,既可以迁移已有认知,主动地运用学过的批注方法进行阅读,还可以借助关键信息了解“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变化,建构整体感知,为进行深入阅读做好准备。针对任务二,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泡泡提示”来了解本节课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批注方法,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其中的几处批注,确定不同的批注角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你也有这样的想法吗”这一问题进行批注式阅读,明确五处批注分别对应的段落和进行批注的角度。这三项活动以“找准批注角度,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为中心,逐层递进,可以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明晰批注策略。


  (二)迁移学法,深化单角度批注


  迁移学法旨在帮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新问题,促使学生巩固学习方法,实现从“学”到“用”的深化。学生在学习《牛和鹅》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不同的活动,了解了不同的批注角度,掌握了批注方法。《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这指明了本节课的批注练习方向——单角度批注。与多角度批注相比,单角度批注更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角度上,深入地进行解读,建构深刻的认知,还能使学生主动地提出疑问或表达独特的见解,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探究,甚至能使学生从疑问角度批注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提高批注水平。所以,在尊重学生《牛和鹅》这节课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单角度批注作为《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读课文,借助对内容疑问的批注理解课文”这两项任务。针对任务一,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叙述顺序,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用自己的话概述主要内容。学生通过体验此活动可以建构整体感知,为体验后续活动做好准备。针对任务二,可以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在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接着以学生的疑问为着眼点引导他们进行批注阅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助力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会借助对疑问内容的批注理解课文,丰富批注式阅读经验,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搭建支架,拓展多角度批注


  搭建支架是教师教学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主动体验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通过参与《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批注式阅读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初步地掌握了基本的批注策略,需要在新情境中进行运用,拓展批注角度,同时进一步地发展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此,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以《陀螺》这篇课文为基点,搭建适宜的支架,助力学生自主地进行多角度批注。具体来说,可以搭建课前预学支架,用“回顾批注,梳理脉络”这一任务驱动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回顾《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两节课上学到的批注方法,在默读《陀螺》时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批注,梳理课文脉络,借助小标题来概述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陀螺》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做出批注,进一步地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搭建课中探究支架,用“在细微之处作批注,感受人物心情,表达自己的感悟”这一任务驱动学生走进课文之中,促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等上,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相关内容旁,保证书写工整。无论是组织预习活动,还是组织课中探究活动,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表现,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解决。如此,学生可以学会多角度批注,提高批注式阅读水平。之后,教师可以搭建课外实践支架,用“小组成员分享彼此的小练笔,运用学过的批注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清楚、整洁地写出批语,帮助小伙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练笔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练笔水平”这一任务,驱动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有目的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这样,学生既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巩固批注策略,还可以从组员的小练笔中汲取语用经验,弥补自身语言运用的不足,更可以帮助小伙伴查漏补缺,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四)任务驱动,主动进行批注阅读


  学生通过体验上述三种活动,可以逐步地内化批注策略,同时丰富批注经验,产生强烈的批注式阅读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活动不再拘泥于教材、课堂,倡导建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阅读,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教师不妨在尊重学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课外阅读为着眼点,提出批注式阅读任务,驱动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自由的时空中进行批注式阅读,由此进一步地内化学习成果,巩固批注式阅读方法,提高批注式阅读能力。

e1eb47374c4d22be1200ef7d042f8eee.png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布置“请在课后自主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课外文章,试着运用批注式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圈点勾画出其中的关键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将自己的理解写在这些关键信息旁”这一任务,驱动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而学生会在广阔的时空中踊跃地彰显自我,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有目的地进行单角度批注或多角度批注,从不同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建构一定的阅读认知,同时锻炼批注式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方式随机选取学生代表,鼓励其展示自己批注的内容,了解他们的批注式阅读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解决,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反思批注过程,提高批注式阅读效果


  反思批注过程是学生了解自己批注阅读策略掌握情况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高认知水平。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概述了不同的批注方法,总结了批注要领和作用,在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交流平台”作为支架,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梳理在每节课解决的任务,解决任务的方法和解决任务获得的成果,要求学生发现、提出自己的疑问,就此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如针对学生提出的“在《陀螺》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我’的表演并没有砸锅?”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学生再次回到《陀螺》这篇课文中,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观众的表现上,圈点勾画出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并在一旁批注自己的理解。如有学生圈画出了“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这一句,重点地标注出了“逗乐了”,由此批注“表演本就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欢声笑语,‘我’的表演虽然笨拙,但给观众带来了欢乐。这说明了‘我’的表演是成功的”。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可以学会找准批注角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进行批注式阅读,提高学习效果。


  批注单元教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层次,强调教学活动化、教学活动进阶化。这样,学生可以在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地体验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地认识批注,掌握批注方法和技巧,学会进行批注式阅读,同时形成读思结合意识,发展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由此批注单元教学目标可以实现,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晓琳.小学语文“批注单元”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4.


  [2]唐登权.新课程标准视域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3(9):24-26.


  [3]林丽香.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抓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形成: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2023(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