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立足于跨学科视角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活动论文

立足于跨学科视角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活动论文

4

2025-09-08 15:37:4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解读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阐述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并重点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开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摘要】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一大亮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一步发挥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在主题引领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基于此,文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解读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阐述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并重点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开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主题教学活动;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教育目标,将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素养本位的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必备品质以及价值观念。基于核心素养的全面性以及综合性,想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仅仅凭借一门课程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跨学科教学的观念,能够认识到跨学科教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可以为跨学科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契机,以主题为载体,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引领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架构,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概述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


  跨学科教学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师为学生规划探究性课程,制定了丰富的探究性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索,鼓励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主题探索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自此,跨学科教学理念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促使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关注不同学科的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目前,跨学科主题教学已经成为义务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推动了我国教育从常规的分科课程教学走向新型的综合课程教学方向。新课标对跨学科主题教学进行了定义,认为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主题,将所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有机融合的一个过程,可以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入探索,在问题解答中领悟主题意义,属于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式。

f8bd6d598ffe7aa7bd9b4e51719825e2.png

  综上,笔者认为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指围绕某一个研究主题,以一门学科知识为主干,整合多个学科知识,或者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主干学科知识的理解,获得深刻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感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可以达到综合育人的效果。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


  每一门学科都有着独有的特点,涉及的知识领域以及逻辑起点是不同的,因此,虽然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却都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最高境界。加德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其认为只有通过学科化的学习,才能够从中习得特定的学科内涵,掌握解决一系列学科问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2]。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如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建立本学科内在的学习机制,还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在主题的引领下,深入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超越学科边界,形成跨学科核心素养。


  一直以来,各级学校采取的都是学科之间界限分明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无法深入地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基于跨学科教学视角下的主题教学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超越学习边界,能够更为直接地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理解力,助力学生形成跨学科素养,培养出新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策略


  (一)基于跨学科视角,提炼教学主题


  主题的提炼是跨学科主题活动开展的第一要务,直接影响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本学科为中心,即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导,从其他学科中选择并整合教学资源,为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


  在跨学科主题的选择上,教师应考虑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从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法治教育、常规文化、革命教育、国情教育等角度出发选择主题。同时,在跨学科主题的设计上,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如在1~2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从良好习惯、文明礼貌、规则秩序、绿色环保等角度出发提炼主题;在3~4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提炼主题,如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劳动习惯、了解自己与接纳自己、正确面对挫折等;在5~6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家国情怀、法治教育等角度出发提炼教学主题,如保卫国土完整、了解中华文化的优秀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树立公民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做遵纪守法公民等。在跨学科教学中提炼出明确的主题,可以为“教”与“学”指明方向。


  (二)基于跨学科主题,设计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跨学科主题之后,教师还应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保障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主题活动均围绕教学目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3]。在常规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中,因为缺乏主题的引领,目标内容只能体现出本学科的知识内容,无法体现出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融合以及跨学科能力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关注各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引领学生形成跨学科学习意识,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框“做学习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中,以“学习不怕难”为主题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成就感;②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高效地利用时间;③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努力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又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教学中,教师以“绿色与环保”为主题,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①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认识到环境污染与人的行为存在密切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②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变废为宝,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③形成环保意识,能够坚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环保行为,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学科联系性,整合教学资源


  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从主题出发,从其他学科中寻找可以融合的内容,通过重组教学内容,丰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资源。对此,教师应主动地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其他学科内容的引入,为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4]。


  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框“父母多爱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家庭与责任”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为了保障主题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整合音乐资源,将歌曲《妈妈的吻》《爸爸的背影》引入课堂教学,营造出充满父母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歌曲的带领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带着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开展主题活动。由此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伟大,唤醒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跨学科主题活动。

65e1f43f2cb62fa8b9e7d762ef32e5ec.png

  (四)组织综合性活动,深化主题理解


  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体现跨学科教学的综合性以及主题活动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创设真实的主题情境,深化学生对主题的探索,能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统整多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形成跨学科思维,掌握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重塑知识与技能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由主题出发设计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


  如在以“绿色与环保”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合语文、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则材料,让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内容,说一说其中讲述了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自己对环境污染还有哪些了解,同时请学生从现状分析、原因探索、危害表现、应对方法等方面入手,对环境污染展开调查,并整理信息,形成调研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书面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完成创意手工制作的任务,通过手工制作,形成节约意识。再次,教师可以开展以“绿色与环保”为主题的英文宣传活动,让学生用英文制作宣传海报,向世界宣传绿色环保生活理念,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世界性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最后,举办以“变废为宝,我有办法”的科学制作倡议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科学课程中学习的方法,对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再利用,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绿色与环保”的主题,设计多项跨学科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创意表达的机会。学生在调查活动的参与中,了解学校、家庭或社区一天的垃圾量,进而认识到我国推行垃圾分类政策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传递环保思想。


  (五)形成科学性评价,检验教学成效


  评价是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既可以升华主题教学活动的效果,也可以帮助教师检验、了解教学成效。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教学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5]。


  首先,运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开展跨学科视角的主题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想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就需要尽量将过程性评价的指标前置,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各项学习表现,并且予以及时的评价。如当学生在主题探索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或者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时,教师应予以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份成就感会自动转化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对于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采取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需要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可以邀请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对主题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同时,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对主题的分析与探索过程、主题研究的成果等进行反思性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通过多元主体评价,可以更为直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效,教师可以此为依据,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培养提供支撑。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跨学科教学意识,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提炼主题内容,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开展具有综合性的主题教学活动,并通过优化教学评价方式等途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六珠.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主题提炼与实施要义: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4,25(3):39-43.


  [2]张聪.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变革际遇与实践空间:基于新课标的审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25(4):13-18.


  [3]朱新荣,施娟.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黄河”主题教学活动为例[J].西藏教育,2024(8):46-49.


  [4]杨玲丽.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角色实践的价值意义与行动向度[J].小学教学研究,2024(25):86-88.


  [5]任颖.以项目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意蕴与实施要义: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J].福建教育,2023(4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