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优化设计论文

2025-09-08 15:18:3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跨学科教学能指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古诗词之美,深度挖掘古诗词的价值。跨学科教学与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课堂的融合能丰富古诗词阅读体验,拓展古诗词解读深度,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
【摘要】跨学科教学能指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古诗词之美,深度挖掘古诗词的价值。跨学科教学与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课堂的融合能丰富古诗词阅读体验,拓展古诗词解读深度,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文章从明确跨学科目标、营造跨学科情境、创新跨学科体验、拓展跨学科实践、落实跨学科评价五个角度入手,阐述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古诗词教学;阅读教学
古诗词是历代诗人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本身便融合了广泛的学科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巧借他山石”,成就古诗词课堂之美。古诗词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具体分析古诗词特点,抓住重点教学内容,探索古诗词与优势学科的融合,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打造具有开放性的古诗词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及学习方法,探索古诗词中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欣赏古诗词之美,体会诗词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
一、跨学科教学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诗词阅读体验
不同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如音乐侧重表演、美术侧重欣赏与创意、科学侧重实验操作、道德与法治侧重生活体验等。跨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将丰富的学科知识引入古诗词课堂中,还能改变单一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将各学科所独有的教学方法融入古诗词探究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将整合古诗词内容,根据教学需求,寻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欣赏、理解与感悟古诗词,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拓展诗词解读维度
古诗词本身便是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教师应拓展学生探究古诗词的维度,组织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诗词,理解修辞手法的应用,挖掘其中隐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能丰富诗词的呈现形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使学生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古诗词学习问题,拓展学生解读古诗词的维度[1]。跨学科教学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维度。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任务。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语言美、韵律美、自然美、文化美以及人性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跨学科教学能抓住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打造形象化、立体化的诗词课堂,综合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学生主动发现和深刻感受形式多样的美,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歌唱技能、绘画手工、戏剧表演和数字设备等方式表达美的能力,促进审美创造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一)有的放矢:制定跨学科目标
跨学科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需明确古诗词课堂的教学目标,引领跨学科教学实施的方向,使跨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围绕古诗词整合文学常识、作者生平、内容情境、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语文基础知识,分析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现状,挖掘学生的发展需求,从整体角度建立古诗词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制定跨学科教学目标[2]。以一年级语文下册《静夜思》为例,这首诗既有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床前明月光”,又提及自然现象“霜”,还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此前,小学生还未经历古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正式学习,缺乏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探索古诗词阅读方法,并制定如下跨学科教学目标。
跨学科目标一:认识“静、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等9个字,能以楷体硬笔书法规范书写“思、床、前、光、低、故、乡”等7个字。
跨学科目标二:搜集历史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跨学科目标三:具体了解“霜”这种自然科学现象,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思,分析比喻、衬托等手法的作用。
跨学科目标四:结合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品质。
以上跨学科教学目标分别明确了古诗词与书法、历史、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融合目标,为小学生系统阅读学习古诗词指明了方向。
(二)身临其境:创设跨学科情境
古诗词多以景物描写为铺垫,营造深远幽美的意境,而后抒发情感,表达志向。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其他学科的优势,对古诗词中简短的文字描写进行立体化处理,创设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跨学科教学情境,烘托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古诗词所描绘的自然场景中,使学生在感官系统的刺激下仿佛身临其境。形象直观的跨学科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古诗词探究欲,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抓住自然景观的特点,为深度解读古诗词做铺垫。以二年级语文下册《咏柳》为例,这首古诗重点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教师要依据古诗词主要内容,创设跨学科情境,以此贯穿古诗词教学。《咏柳》为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其教学恰逢初春二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任务:“请认真观察周边的环境,说说你对早春二月的印象。”由此,组织学生搜集该时节的自然科学现象,从语文与科学融合的角度创设真实生动的跨学科情境。通过观察对比周边自然环境的变化,学生发现早春二月气候开始变暖,冰消雪融后的小河缓缓流淌,小草竞相吐露新芽,鸟儿三三两两地飞翔在天空中,柳枝垂下的枝条长出了明亮鲜绿的叶子……这一情境将学生瞬间带入了早春二月的田野中,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究兴趣。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借助VR仿真系统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地展示一棵棵下垂的柳树,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碧玉般的柳树,随风飘逸浮动的柳条,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尝试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表达个人观点,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深入探究古诗词内容。
(三)披文入境:布置跨学科任务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主要教学内容布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组织学生以跨学科思维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促使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解读作者的情思,达到披文入境的学习目的。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原则设计跨学科任务群,逐步引导学生透过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分析,触及问题本质,拓展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深度,使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中渐入佳境。以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为例,诗人杜牧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很难从凝练简短的诗词中读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因此,教师要立足学情,打破教材限制,引入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与方法,布置以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创设的意境。
任务一:搜集整理与清明相关的资料,说说清明节的来源和风俗习惯。教师指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入手,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围绕搜集的历史资料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了解清明节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定,具有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以及插柳等习俗。该任务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内容及作者的人生感悟做铺垫。
任务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说说你能读出古诗中的哪些人性之美。利用该任务,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挖掘古诗词中所隐藏的情思。如从“欲断魂”中,学生感受到人们对先祖或其他亡人的感伤、怀念之情,读出了相爱相思、惆怅失意的情感之美;从“借问”“牧童遥指”中,学生可想象谦逊有礼的问路人和热情回应的牧童相互攀谈的场景,从中读出人性之美。通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精细化解读,使学生从古诗词中吸取情思精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任务三:深刻体会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融合丰富的想象,画一幅以清明为主题的画。教师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古诗词,融合丰富的想象与个人独特的创意,构思出完整的画面,创作出主题突出、意境深远的绘画作用。如某学生根据“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杏花村”等描写,画出灰暗的天空中飘着蒙蒙的细雨,绿色草地上偶有一簇黄色的迎春花,身着素色、玄色服饰的路人神情忧伤,缓慢行走,远处村庄的一角袒露在粉色的桃林间,不同颜色交错构成一幅鲜活优美的画面。美术与古诗词的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主题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基于以上跨学科任务,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全面分析古诗词内容,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中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美美与共:组织跨学科实践
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形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现状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建立古诗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组织以古诗词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综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创造性地诠释实践主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度阅读与创意应用。教师要通过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的古诗词探究空间,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需求探索不同学科的学习资源与表现方式,实现美美与共的教学目的。以四年级语文下册《墨梅》为例,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钟爱梅花之高洁,关于梅花的古诗词多如繁星。此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王安石的《梅花》和卢钺的《雪梅》,也在课外阅读了其他关于梅花的古诗词。由此,教师可以“咏梅”为主题组织一场跨学科的古诗词表演实践活动。教师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不同表演组,各组可搜集课内外与梅花相关的古诗词,选择其中一首或几首作为表演素材。教师指导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大胆想象,丰富与创新表演内容,创造性地突出表演主题。某小组将历史故事融入古诗朗诵中,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了元朝时期人民备受压迫的故事,而后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朗诵《墨梅》,形象地展示了对元朝黑暗政治的不满。另一组学生将古诗词与长袖舞融合,几位同学身着红色长裙跳舞,其他同学以古体诗和白话文对照的方式朗诵了卢钺的《雪梅》,充分展现了古诗词与舞蹈的融合之美。
(五)反听内视:落实跨学科评价
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古诗词探究过程展开评价,使学生在反听内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古诗词鉴赏、表达与创新能力。教师要聚焦跨学科教学目标,分析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要评价对象,选择恰当的跨学科评价方式,开展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总结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深刻反思的客观依据,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探究效率。以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这首诗描写了杜甫听闻“安史之乱”平定后狂喜不已,迫不及待整理行装返回洛阳的心情。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检测与评价学生对杜甫心情的理解程度,教师可组织学生梳理诗中所出现的地名,从中解读作者的心情。教师先指导学生分析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的关系,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阐述古诗词具体指出地理位置的用意。合作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以互评和自评的方式对每位成员的分析过程进行评价。在自评和互评过程中,学生能在自主反思和听取他人建议的同时了解自己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不足,探索改进方法,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利用跨学科式的教学评价,教师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准确评价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教学依据,有助于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完善。
总之,在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古诗词的综合性特点,打破单科教学的界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入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具有开放性的古诗词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学科融合中拓展认知,丰富想象,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深化古诗词的解读与应用,促进古诗词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旭.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方法探索[J].读写算,2024(33):46-48.
[2]徐洁.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24(27):7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