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老人与海》为例论文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老人与海》为例论文

1

2025-09-03 15:35:2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聚焦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老人与海》为实例,从追溯创作根源、深度剖析内容、互动交流探讨、纵横视野延伸和多元呈现收获五个维度,深入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摘要】文章聚焦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以《老人与海》为实例,从追溯创作根源、深度剖析内容、互动交流探讨、纵横视野延伸和多元呈现收获五个维度,深入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老人与海》;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能助力学生突破单篇阅读的局限,拓宽阅读视野,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1]。《老人与海》作为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蕴含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故事围绕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大海中的英勇抗争展开,不仅荣获多个重要文学奖项,还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以其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范例,深入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对高中语文教学意义重大。


  一、追溯创作根源,搭建认知桥梁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追溯作品的创作根源,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搭建认知桥梁,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简洁明快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曾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多次受伤,但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老人与海》创作于1952年,当时海明威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经历了多年的创作瓶颈和生活的挫折,但这部作品却展现了他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海明威的传记、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讨论其生活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如教师可以提问:“海明威的生活经历与《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理解作品,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二、深度剖析内容,探寻文学精髓


  (一)情节梳理:构建故事架构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梳理情节,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构建故事架构。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老渔夫圣地亚哥出海捕鱼、与大马林鱼搏斗、遭遇鲨鱼袭击以及最终回到港口的过程。


  教师可以设计表格或思维导图,让学生填写每个情节的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如表1所示。

  在出海前,圣地亚哥与曼诺林的对话简短却充满力量。老人虽八十四天未捕到鱼,但他眼中的坚毅与对大海的执着,在与小男孩的交流中展露无遗。这一情节不仅交代了老人的困境,更凸显了他不屈的精神,为后续的冒险埋下了伏笔。出海后,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漫长搏斗是情节的高潮之一。那两天两夜的较量,是体力与耐力的极致考验,也是意志与信念的顽强坚守。每一次钓索的拉紧、每一回鱼的挣扎,都牵动着读者的心。此时,学生能深切感受到老人在茫茫大海上的孤独与顽强,他与大马林鱼之间已不仅仅是猎手与猎物的关系,更是一场关乎尊严与生存的较量。当鲨鱼来袭,紧张氛围再度升级。圣地亚哥面对一群凶猛的鲨鱼,没有丝毫退缩。他用简陋的工具,凭借着顽强的斗志,一次次击退鲨鱼的进攻。这一情节将老人的坚韧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在绝境中爆发出的力量,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最后,老人拖着鱼骨回到港口,看似落寞的结局,却蕴含着无尽的悲壮与荣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清晰地见证了故事的完整发展,更从老人的每一次坚持中,汲取到坚韧与勇气的精神养分,深刻理解了情节构建对于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关键作用。


  (二)人物剖析:洞察角色灵魂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所在,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无疑是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他的形象丰满而立体,承载着作者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行为、心理等多方面剖析圣地亚哥,如同开启一扇扇通往他灵魂深处的大门。当圣地亚哥在与大马林鱼搏斗时,他的内心独白成为了解读其性格的关键密码。“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这句独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老人内心深处的坚韧与骄傲。他将这场搏斗视为对自身价值的捍卫、对命运的挑战。在行为上,老人在与鲨鱼的激战中,不顾身体的疲惫与伤痛,一次次挥动手中的武器。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决心,彰显出他的果敢和无畏。从心理层面剖析,老人在困境中不断给自己打气,即使面对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也始终保持着对胜利的信念。这种强大的心理韧性,正是他乐观和坚韧的源泉。除了圣地亚哥,小男孩曼诺林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与老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为故事增添了温暖与希望。曼诺林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老人帮助,更是老人精神的传承者。他对老人的敬重与崇拜,源自老人身上那股不屈的精神力量。通过分析曼诺林这个角色,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精神传承主题。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人类的优秀品质正是通过这样的代际传递得以延续。学生在对人物的深入剖析中,不仅能洞察角色的灵魂,更能深刻领悟作品所蕴含的人性光辉与精神力量,进一步深化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象征解读:挖掘深层寓意


  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象征元素的解读,学生可以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等元素,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理解作品的关键密码。


  大海,那片广袤无垠、波涛汹涌的蓝色世界,象征着人生的宏大舞台。它既蕴含着无尽的机遇,如同海面上闪烁的波光,吸引着人们去探索与追寻;又布满了重重挑战,那惊涛骇浪随时可能将人吞噬。老人在大海上的航行,正是人类在人生旅途中的真实写照。大马林鱼作为老人梦寐以求的猎物,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目标与理想。它的巨大与难以捕获,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理想的高远与实现过程的艰辛。老人为了捕获大马林鱼,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象征着人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奋斗。


  而鲨鱼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困难的象征,它们的一次次袭击,如同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不断考验着老人的意志。老人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虽伤痕累累,但始终没有放弃,这深刻地传达出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秉持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师通过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这些象征元素展开热烈探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各自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象征意义,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他们会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与作品中的象征元素联系起来,进一步领悟人生的真谛与文学的魅力,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类在困境中坚守理想、顽强抗争的主题。


  (四)语言品鉴:领略文字魅力


  海明威的文字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炽热的情感。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鉴作品的语言魅力。以经典语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为例,其语言简洁到极致,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语言特点来看,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通过“毁灭”与“打败”这两个极具张力的词语,深刻地对比了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意志。它传达出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强大与坚韧。在情感内涵上,这句话蕴含着老人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对尊严的誓死捍卫,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此外,小说中丰富的修辞手法也为作品增色不少。如“大海在黑暗中波涛汹涌,像一头愤怒的巨兽”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大海比作愤怒的巨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海的凶猛与狂暴。学生在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时,能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简洁的文字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深入品鉴,学生逐渐领悟到海明威的语言艺术精髓,培养了对语言之美的敏锐感知,提升了自身的语言鉴赏能力,为今后的阅读与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互动交流探讨,激发思维火花


  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互动交流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等形式,学生能够分享阅读体验,从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围绕作品的主题、人物、象征意义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观点并相互质疑、补充。如针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是否应该独自出海捕鱼”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对大海的热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角度支持他的行为,也可以从安全和现实条件出发提出反对意见。这种讨论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角色的复杂性,还能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课堂辩论则是一种更具挑战性的互动形式。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圣地亚哥的行为是否值得提倡”,让学生在辩论中收集证据、组织语言、清晰表达观点,并学会倾听和反驳。正方可能会强调圣地亚哥的勇气和坚韧,而反方则可能指出其行为的冒险性。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能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全面地理解作品内涵。


  四、纵横视野延伸,升华文学感悟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从纵横两个维度延伸阅读范围,升华文学感悟。


  (一)纵向延伸:阅读其他作品


  从纵向来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老人与海》与海明威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海明威的创作风格与思想脉络。如与《太阳照常升起》相比,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战后人们的精神状态,但《老人与海》更侧重于展现人类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而《太阳照常升起》则更多地描绘了“迷惘的一代”的生活与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表达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了解海明威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变化。


  (二)横向延伸:阅读同类题材作品


  从横向来看,教师可以将《老人与海》与其他同类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跨文本阅读,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些作品都涉及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与奋斗,但又各具特色。通过对比这些作品,学生能够归纳出不同作家对人类生存主题的不同诠释角度和表现手法,从而升华对《老人与海》的文学感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人类文学创作中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等永恒主题的探索与表达。

  五、多元呈现收获,巩固学习成效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元呈现阅读收获,巩固学习成效。学生可以在撰写读书报告、制作手抄报、创作绘画作品、表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中任选一个,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撰写读书报告是一种较为常规的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老人与海》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深入分析圣地亚哥的坚韧精神和作品的象征意义,并分享个人感悟,提升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制作手抄报则更具趣味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核心思想。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在视觉呈现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表演课本剧是一种极具互动性和表现力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将小说中的情节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和舞台表现,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能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提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追溯创作根源、深度剖析内容、互动交流探讨、纵横视野延伸和多元呈现收获等策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安莉南.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究[J].高考,2024(2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