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分析论文

2025-09-03 15:20:1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贯穿整个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逻辑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贯穿整个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逻辑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着重加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育,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高中历史教学在核心素养,尤其是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时空观念对高中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基于此,文章以时空观念的概念与内涵为切入点,分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重要性,探讨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空观念;历史核心素养
近年来,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总体围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展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界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涌现了很多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推动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高中历史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手段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能够辅助高中生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探索历史事件的背景、产生的原因,并理顺发展的脉络,从而更加高效地理解与巩固历史知识。所以,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空观念的概念与内涵
(一)时空观念的概念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时空观念就是指通过某一时间或空间来观察事物的思维或意识,所有的历史事物都是在具体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将其放到对应的时空框架,才能精准地理解相关事实[1]。从理论层面来说,时空观念更加关注历史事件、历史问题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其放到相应的时间与空间中,根据其存在的关联性就可以实现历史知识点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视角分析历史主线,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变迁,由此逐步形成历史学科素养,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时空观念的内涵
首先,时空观念强调时间的流动性,即历史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所有的历史事件均有其对应的时间背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生的时间顺序,使学生可以明确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以及为当时的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其次,时空观念强调空间的广阔性,即历史事件除了处在对应的时间点,还处在对应的地理空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空间因素,如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使他们了解地区间的差异对历史事件带来的不同影响。最后,时空观念强调时空的交互性,即历史的时间与空间存在关联性,二者会同时影响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对应的时空背景下辅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使其深刻认识到各历史事件存在怎样的联系,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能,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课程的本质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的。学生参与历史课程的学习,不只是识记所记录的史料,还要从史料出发,总结分析历史的发展进程与发展规律,这都是以时空观念为基础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以历史的阶段性特点与历史的发展情境为切入点参与课堂学习,可以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类重难点知识。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属于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知,也属于对特定历史环境下史实的正确理解,可以构建历史联系,发现历史规律,从而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历史。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的素养
对于高中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素养,可以使其实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品质的形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时空观念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对比分析相同时间背景下的历史现象,探索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的相通性与特殊性,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的多样性特点,并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在学习中学会求同存异[2]。不仅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时间背景下的历史发展垂直性,回顾人类活动,能够辅助学生探索出历史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能够辅助学生以具体思维、局部思维以及分散思维来看待历史,找出历史的关联性,实现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三)有利于满足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需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受到关注,并被广泛地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深化的结果,也是历史课程改革推进的结果。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时空观念素养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高中生来说,若其没有完善的时空观念,则会在形成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时空观念也影响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的形成。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以时空观念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满足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通过思维导图,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首先应该认真梳理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历史学习的热情,并且无法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能帮助学生深化历史知识的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通过颜色、图片、文字、符号等记忆元素搭建知识主线,使其形成有机的整体,达到抽象知识与形象知识的统一,从而更便于学生记忆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高中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为例,教师在开展复习总结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哪些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具体事件有哪些?”根据这一问题,学生会自主查找教材,并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事件,并根据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顺序逐一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综合单元内容建立树状图,将“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作为主干,将列强的五次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四次抗争与探索作为分枝[3]。然后,将相关内容添加到对应的分枝上,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发生的时间等。根据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学生就可以认识历史事件在时空上的联系,从而深化对单元知识的记忆与巩固。
(二)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时空意识
信息化时代,各种先进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图文、音频、视频可以直观生动地呈现所要讲授的知识,为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刺激,打造活跃的教学课堂。从根本上来说,历史是抽象的,既看不见,也触不到,但随着互联网技术、摄影技术的应用与更新,历史逐渐被还原到世人的眼前,如中国近现代史的许多资料都由当时的摄影技术保存了下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历史现实,从而深化他们的历史学习体验,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形成历史时空意识。
以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师可以在课堂初始阶段为学生播放中国近现代各阶段的历史视频,如婚俗、丧葬、服饰、出行与饮食等。视频播放结束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述这些生活场景,使其持续深化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从而以时空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变迁的背景与原因,并重新认识现代社会生活的新风尚,实现认知思维的拓展与提升。
(三)利用历史地图,深化学生的时序观念
对高中历史学科来说,时空观念主要涉及两个要素,一是时间要素,二是空间要素,通过历史地图可以清晰地呈现时间线与空间线。以历史的横向发展来说,所有的事件都有特定的发生区域,存在相应的地域性特点,这能够充分体现在历史地图上,我国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都留下了很多地图,如各朝各代的疆域地图、水域地图、军事地图等,直接呈现了当时的区域划分特点,为历史的纵向认知提供了参考,也为教师开展以时空观念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4]。
以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为例,从夏朝开始到明清结束,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疆域,如对于该单元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秦朝的疆域就是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并拥有了广阔的疆域。为了深化学生的时序观念,教师可先为他们描述秦朝的疆域,如“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其疆域地图,这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确定秦朝疆域的具体范围。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呈现我国纵向的历史疆域地图,辅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我国疆域变化的过程与时间。为了达到时序观念巩固与拓展的目的,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探索地名的变化情况,如秦朝的南海郡包括现今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海南省以及越南北部的部分地区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深刻的历史时序观念。
(四)结合历史现实,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历史和现实存在紧密的联系,历史能够照进现实。通过历史发展的进程能够更加清醒地认清现实,并着眼于未来;而结合现实能够正确地看待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高中生来说,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认识历史、记录历史,更是利用获取的历史知识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所有的历史都能够同现实形成一种联系,这恰好证明了历史的发展与延续,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史实结合,建立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架构,使学生既要明确二者存在的区别,还要明确二者存在的关联,这样才能够为他们历史时空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为例,在讲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展开教学。近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现在的外交都有同样的目的,就是满足自身的需求关系,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扩大国际影响力,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近代中国的外交属于被动进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掌握了自主权,而现代中国的外交掌握了主导权与主动权[5]。在课堂教学中,以时空主线分析三个阶段的外交关系,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外交地位的变化,明确外交的意义,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国家意识,从而为推动民族繁荣与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观念素养对学生的影响越发深远,既能够辅助他们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认识、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促进他们认知能力、探索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培养高中生时空观念的价值与意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以时间与空间搭建历史知识框架,探索历史重难点知识,从而正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维林.历史课程目标中“时空观念”的理解维度[J].教学与管理,2017(25):55-58.
[2]魏馨,杨晴.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及培养策略[C]//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2024.
[3]韦立雷.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培养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10):53-54.
[4]顾智勇.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J].新智慧,2022(34):115-117.
[5]周媛媛.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堂开始:以人教版《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7):155-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