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论文

2025-09-03 15:12:2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其对学生深化思考地理知识、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有重要意义。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其对学生深化思考地理知识、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有重要意义。文章探究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相关问题,概括阐述了地理实践力的基本概念,并基于构建扎实基础、有效创设情境、合理设计任务、强化培养意识、切实巩固成效五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时事热点;地理现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调整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逐渐从“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地理知识,以此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基于此,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能锻炼和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课程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地理实践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深入地理课堂,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展现的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其内涵既包括野外观察、数据采集、方案设计等实操技能,也涵盖在复杂地理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1]。如学生在地貌考察中需运用罗盘定位、素描地形剖面;在气候观测中需设计记录表记录数据,并分析异常天气成因。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要求学生调动等高线判读、大气环流等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在烈日、阴雨等户外环境中保持观察的持续性与严谨性,切实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本质上是构建“知识迁移—情境应用—价值生成”的育人链条,如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工业区大气污染,既能理解“热力环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也能在与企业沟通、撰写治理建议的过程中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同,真正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学科认知”到“社会担当”的能力跃升,这正是新时代地理教育落实实践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
一、立足理论知识,构建扎实的地理实践基础
“知之愈深,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句话阐明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的关系。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要想扎实、稳定地提升地理实践力,需要充分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可以采取“预习+讲解”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搜集资料,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初步了解与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认知课程知识,促使学生有效掌握理论知识,为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打下坚实基础[2]。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例,学生在预习中应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概念: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差异性、区域的关联性、因地制宜。在理解上述概念时,学生应明确基本定义、自身特点、实际案例、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等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效预习。在预习时,学生还应学会借助网络搜集资料,以便深入了解案例,并借此印证相关理论知识。当学生带着预习成果进入课堂学习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思考,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如在围绕“区域的整体性”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现“阿曼水渠灌溉系统”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实际思考区域的整体性知识。
在分析这一案例时,教师需要让学生重点掌握“区域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根据案例信息可知,阿曼位处干旱地区,当地人通过修建水渠灌溉系统“法拉吉”实现了对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让农业得以发展。学生通过该案例,认识到有限的水资源限制了阿曼的发展,只有保持人水协调,才能将不利条件转变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根据上述分析,教师能通过“预习+讲授”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理论知识,为促进其发展地理实践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关联时事热点,有效创设地理实践情境
在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关联时事热点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地理实践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资料,完成有关地理知识的思考与探究。地理教学中引入的时事热点常与自然现象、社会事件、人类活动等内容有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3]。教师应立足课程内容,筛选符合课程需要的时事热点资料,据此完成地理实践情境的创设。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关联2025年2月13日国家正式批复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件,并结合城市辐射功能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现形式等重点知识,为学生创设地理实践情境,以此让学生实践探究城市如何发挥辐射功能。在情境中,教师需要介绍上述文件的核心内容,以及武汉城市的经济、交通、产业、区位优势等信息。根据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武汉城市辐射功能的具体表现。在分析中,有学生认为武汉的辐射功能表现在武汉与黄冈共建“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利用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资源,推动黄冈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产业集群。这种产业互动不仅促进了黄冈的产业升级,也提升了武汉在中部地区的地位。也有学生认为武汉的辐射功能表现在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武汉作为核心城市,通过“九市即一城”的理念,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武汉城市圈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等8个大中型城市,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1/3人口、60%以上经济总量的区域经济圈。除此之外,文件中还明确了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包括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这样通过提升城市功能和空间承载能力,便能进一步提升武汉对全国的辐射影响力。基于上述分析,教师能通过结合时事热点的方式,有效创设地理实践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武汉城市的辐射功能,以此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
三、结合生活实际,合理设计地理实践任务
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设计具体的地理实践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并能逐渐具备解决地理问题的行动力[4]。通过完成实践任务,学生能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现实问题。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地理实践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任务。如教师可以设定“观察与记录自然环境特征”任务,此任务意在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小组在完成该任务时,应做好以下准备:第一,选择一个本地或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如山地、河流、平原等)进行观察;第二,准备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相机、测量工具等;第三,明确相关知识点,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在实地考察阶段,小组应重点记录选定区域自然环境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特征,同时需要观察和记录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交通、水资源利用等。在完成考察后,小组成员应整理、分析所得数据,并将数据与思考整理成观察报告,阐述自然环境特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两种形式的实践任务:第一,区域发展案例分析,该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国家的实际情况,探索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如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开发、孟加拉国的农业发展等;第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该任务要求学生调查本地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通过收集数据与资料了解问题成因,设计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行方案。至此,教师便通过关联生活实际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具体的地理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借助任务完成知识运用,在解决任务中发展地理实践力。
四、布置探究问题,强化培养地理实践意识
探究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布置探究问题时,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探究问题[5]。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理知识,探索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与规律,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为例,为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教师应结合具体案例内容布置探究问题。在学习有关生态脆弱区的定义与特征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探究问题:①结合教材内容,简述生态脆弱区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②举例说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具体表现与治理措施;③分析这些地区土地退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探究上述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思考与答案的整理。如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需要具体探究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关的地理知识,以此获得该区域生态脆弱的具体表现:第一,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和土壤侵蚀等;第二,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较常见的问题是荒漠化和沙尘暴;第三,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第四,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下降。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学生应进一步了解国家采取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防护林、调整产业结构、利用遥感与GIS技术监测生态环境等。至此,教师便以布置探究问题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使得学生能从地理实践角度出发,有效探究生态脆弱区的相关知识,从而达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意识的目的。
五、善用评价手段,切实巩固地理实践成效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以便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应善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性评价等,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如结合前文“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探究问题的具体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情况等,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过程评价,同时获得学生实践能力的直观反馈。
这样教师便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成果展示性评价也是巩固地理实践成效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地理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如在“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任务探索成果写成观察报告。通过展示报告,既能让学生梳理和总结自己的实践经历,又能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的评价与反馈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后续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师要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立足学生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讲授理论知识构建地理概念体系,通过关联时事热点和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数据搜集、要素分析、方案设计等实践过程中掌握“观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论,从而在筑牢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切实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庄宗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高考,2024(36):61-63.
[2]韦祥军.开展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探究[J].广西教育,2024(35):136-138.
[3]刘继海.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例析[J].新课程研究,2024(35):51-53.
[4]陈德心.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高考,2024(32):30-32.
[5]张文杰.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方法[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4(10):6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