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实践与育人价值渗透论文

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实践与育人价值渗透论文

1

2025-09-03 14:49:0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核心知识重构、创设真实情境等鲜明特点。基于此,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并渗透育人价值意义重大。

  【摘要】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核心知识重构、创设真实情境等鲜明特点。基于此,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并渗透育人价值意义重大。文章从育人价值、主题凝练、课程制品设计与实践等方面,以“黄塘溪流域综合整治”为案例,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归纳演绎法展开研究。实践表明,该实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综合能力,促使其形成专家思维,为AI时代地理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助力解决教育难题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实践;黄塘溪流域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在当前以分科课程为主体的教育背景下,为了应对AI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挑战,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教学改革尝试[1]。它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知识的交叉融合与综合应用,培养其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形成专家思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应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地理,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跨学科项目化实践,点亮学生全面发展的灯塔


  (一)促进大脑发育与学习素养提升


  从认知学、神经学和实证学等多元视角审视,项目化学习在知识建构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以核心知识为靶向,对零散知识进行深度提炼与升华,塑造出学科本质性的关键概念与能力架构。如在地理与历史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情境中,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探究,在此过程中,学习不再是孤立知识的机械累积,而是通过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进而深度理解学科核心知识。


  (二)引导正确价值观与公民意识


  王欢提出,深度剖析课程标准、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是培育学生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核心路径[2]。在地理与历史跨学科学习框架内,以特定学习主题为载体,巧妙设计系列探究活动,可有效实现知识传授、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交融。如在探究区域历史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洞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学生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三)增强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实践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构建了一个充满互动与协作的学习生态[3]。在小组合作进程中,学生依据各自优势明确分工,共同承担任务、攻克难题。如在开展实地调研任务时,部分学生负责收集数据,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实地观察方法采集地理环境数据;部分学生专注于历史资料梳理,挖掘区域历史变迁信息;还有学生承担团队沟通协调工作,确保信息在小组内的高效流通与整合。通过这样的分工协作,小组合作得以高效开展,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


  二、主题凝练,打造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金钥匙


  (一)主题确定与背景分析


  流域内协调发展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的重点内容,对应新课标“以某流域为例,说明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这一要求。流域是自然集水区域,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但流域常跨多个行政区,涉及多重管理权和复杂利益主体,不同主体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需求有差异,易引发利益冲突。如周泽甬研究所述,以地理为主干,整合历史学科知识方法,以乡土乡情为情境,融入思政内涵开展学习活动意义重大。基于此,确定本项目主题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塘溪青山绿水再现之路”,引导学生关注流域发展。本文依据学生经验、跨学科素养与教师选择关系,遵循项目化学习课程制作模式(如图1所示),以黄塘溪流域综合整治为案例,创设地理主题项目情境。

  (二)学情分析与目标设定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来看,高二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已熟练掌握与河流相关的水文水系特征等基础内容,并且在技能运用上,初步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其他工具,能精准识别流域涵盖的各种地理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在思维能力层面,学生不仅能够灵活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以及秉持唯物史观,对流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展开深入分析,而且还能够巧妙地将这些分析结果融入对流域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当中,进一步拓展对流域知识体系的认知边界,提升对流域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与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课堂学习、媒体报道和宣传广告等,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了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在黄塘溪流域,普遍设置的河长制标识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对“河长制”有所了解,但这种认知往往仅局限于表面层次。在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方面,学生对这一制度的具体含义和深远影响还不够清楚。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引导其深入探讨“河长制”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素养渗透


  以黄塘溪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为例,在研究黄塘溪流域的水文特征及水资源利用时,历史学科提供了关键的历史背景。如明清时期,当地人口增长促使大规模水利工程兴建。这一历史事件改变了流域的水系分布,影响了如流速、水量等水文要素,形成了如今部分地区独特的水系格局,有助于学生基于地理学科知识理解现今水资源分布的历史成因。


  以地理空间与古代商贸路线为例,黄塘溪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性。其位于交通要道,周边山脉与河流影响了商贸路线走向。地理学科的空间分析能清晰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流域内及周边地区贸易往来如何受地理环境制约,以及贸易节点如何在特定空间形成与发展,丰富历史学科对区域经济交流的研究。


  (四)教师选择与教学策略


  本课程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引领学生深入研究黄塘溪流域。学生将通过文献研究、野外考察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系统收集黄塘溪流域在气候、水文、生态、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古迹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和丰富材料。这些数据和材料将被精心整理成表格、图表或地图等资料。学生运用归纳法从收集的数据中提炼出黄塘溪流域的一般特征、发展趋势及存在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制品设计与实践,绘制学生成长的新蓝图


  (一)设计阶段


  1.确定本项目化学习制品的五个维度


  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学习实践超越常规的教学设计,是在知识变革、学生学习、学习关系整合的基础上对学习设计和课程设计的融合。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化学习制品,具体包含学习评价、核心知识、驱动问题、学习实践和公开成果五个维度。


  2.制作跨学科项目化制品的思维导图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它基于两个或更多学科的核心概念与能力,旨在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理解并创造新的意义。本项目化学习制品融合了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旨在综合这两个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为了清晰地展示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本文制作了思维导图,见图2。

  3.寻找核心知识设计驱动问题


  安德森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然而,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类型的知识都适宜项目化学习的模式。学科概念性知识指向学科最本质的思想方法和独特性,具有跨时间、文化、情境的抽象性和永恒性。因此,项目化学习应当聚焦学科或跨学科的概念性知识,而非仅仅停留在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上。


  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探究欲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驱动问题应当友好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核心知识巧妙地转化为一系列有趣且有挑战性的驱动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


  基于上述理念和新课标要求,并结合黄塘溪综合整治这一真实情境,确定本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和驱动问题,如表1所示。

  (二)实践阶段


  1.学习实践


  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查找资料、记录信息和呈现结果,而是使学生经历富有意义的实践历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反应和迁移能力,提高学习素养。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扮演着学科专家的角色,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学生还需具备理智的个体素养,具备在复杂情境中与他人开展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2.公开成果


  学生的公开成果是通过项目化学习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旨在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些成果可能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正式的报告、可视化的展示以及社区参与活动等,具体如表2所示。

  3.学习评价


  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课程围绕“黄塘溪流域综合整治”构建了全面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紧扣核心知识和驱动问题,融合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借助多元主体评价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本文以黄塘溪流域综合整治为例,探讨了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实践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但目前跨学科整合存在一些不足,需探索更多的学科融入方式,优化教师角色转换与团队协作机制,关注资源分配效率,有效提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梦舒,高振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项目实践: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主题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31):9-13.


  [2]王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实践:以“民族”为例[J].地理教育,2024(2):54-57.


  [3]蔡子辉.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4(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