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四文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2025-08-28 17:57:2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篇幅明显增多,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教师应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引入“四文合一”教学模式,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篇幅明显增多,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教师应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引入“四文合一”教学模式,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基于此,作者针对核心素养下“四文合一”教学模式如何运用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核心素养;“四文合一”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学的优质载体之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学习这些经典的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汉语语言知识,还有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育意义重大。不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言”教学上,还要落实“四文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师既需紧扣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还要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呼应,强调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四文合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
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四文合一”的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文合一”指的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合一。具体内容如下:
文言:包含特殊句式、偏义复词、同义复词、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只有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让文言文教学散发出更为浓郁的“文言味”,这是学生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2]。
文章:包含篇章结构、行文技法等内容。这是文章的骨架,是落实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关键。
文学:指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文学常识。
文化:包含传统风俗习惯与文化常识,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需求[3]。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赤壁赋》为例展开探讨。《赤壁赋》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此赋记叙了作者被贬谪黄州时,同朋友们一起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与所感。文章以自身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出作者从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情感转化。本赋在结构和布局的安排上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理意透辟、情韵深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对之后的诗、词、赋、散文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4]。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追本溯源,文言落实
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来说,文言字词都属于基础性教学部分,掌握这些特殊的字、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与欣赏文言文的前提。高考语文试卷中选编的文言文片段虽都来自课外,但考查的却是平常的学习与积累。以往的文言文字词教学以逐个串讲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需转变这一不利局面,指导他们辨识文言字词,追本溯源,从甲骨文字形看本义,丰富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聆听与记忆中得到启发与探索[5]。
1.文言实词
在文言文实词教学中,教师需注意《赤壁赋》中文言字词的甲骨文形式,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这些实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使学生通过对比类似字词的含义探究汉字内涵,探寻汉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助推学生跨越文化障碍,找出相近字、词之间存在的差异之处,更精准地理解文言文内容和作者的真实用意,提升学生认知语言文字的能力。
比如,“歌”字在《赤壁赋》中多次出现,歌的本字为“可”,“可”在甲骨文中是“”,由“口”和“kǎo”(“口”旁边的部分)构成,其中的“口”提示我们该字与说话或发声有关。在“扣舷而歌”中,“歌”的意思是“歌唱”的本义;而“歌曰”中的“歌”则是“歌词”的意思;“倚歌而和之”中的“歌”是“歌声”的意思。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字词的古今义。例如,“白露横江”中的“白露”在本文中是指“白茫茫的水汽”,但是今天普遍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指的是内心思慕的人,而今天多指貌美的人。
2.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通常会出现不少虚词,“然、之、而”极为常见,在句子构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需给予高度重视。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虚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如“以”在“挟飞仙以遨游”中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在“举匏樽以相属”中也是连词,表承接关系。“乎”在“枕藉乎舟中”中是介词;在“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中是疑问语气助词;在“而又何羡乎”中是反问语气助词;在“知不可乎骤得”中是语气助词。
(二)情景分析,文章有序
1.理脉络,理解情感变化
《赤壁赋》全文出现了多个优美的意象,结合民间歌词,以及洞箫声音和主客对话内容,表现出心情的改变。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教师可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第一段即为第一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客人夜游赤壁,表现出欣赏月夜美景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第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场景由静谧的月夜赏景转变为在凄凉的洞箫声中吟唱《楚辞》,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由乐至悲,情绪慢慢低落;最后两段是第三部分,作者阐述事物“变”和“不变”的道理,同客人共赏这无尽的月夜美景。教师应指引学生深入解读课文,使学生从第一部分描绘的白露、明月、酒、水波、清风等意象中感受到幽静空灵的氛围。此时,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从第二部分开始,作者与客人的情感由乐至悲。第三部分借助对“风、月、水”三个意象的阐述体现了作者的乐情,感情又回归至喜悦,情绪变得更为释怀与舒畅。
2.赏书法,分析心情波动
《赤壁赋》是苏轼文学与书法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笔墨与文辞相得益彰。教师应先引领学生深入分析该文的诗性语言,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变化。接着,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苏轼的《赤壁赋》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笔势雄强、笔法刚健,一笔一画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抒发。考虑到学生可能缺乏欣赏书法的经验,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欣赏角度与思路,如从结体、章法、用笔等方面去品味和打磨,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情感深入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限制,也不能制订固定答案与硬性标准,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与文化感染力,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语言表述个人看法,实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四文统一”。
(三)美感欣赏,文学有味
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师应从文言文的字词梳理过渡至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进阶至体会文化价值,让学生从审美情趣的发展提升至理性思维的强化,使学生意识到文言文的语言、句式、写作手法等均具有一定的美感,甚至带有思辨色彩,从而体会文言文的文学价值[6]。
1.景、情、理有效融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景、情、理有机融合的方式赏析《赤壁赋》。第一段从作者与客人一起夜游赤壁展开,主要描写水天相接、碧波平静、微风荡漾的美丽景色以及众人的欢乐心情,有着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二段通过洞箫声与歌声营造了悲苦、凄凉的气氛,情感由“乐”及“悲”;第三段接连使用两个对比句,由追思历史英雄的哀叹与兴衰体会到自身的渺小与短暂,进一步渲染了“悲”的氛围;第四段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把该文内容从感性表达上升至理性思考,通过对“变与不变”的思考巧妙整合了抒情与议论;在第五段,客人的情感从“悲”变成“喜”,同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实现了情景交融。如此一来,学生便会认识到该文在叙事中借助景色变化抒发思想情感,在议论中说理,情感在景色变化与说理过程中发生变化,深刻认识到情、景、理的融会贯通是该文重要文学价值的体现。
2.赏析优美语言
《赤壁赋》语言优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等,通过运用重点字词为语篇增添浓郁的文学色彩。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赏析文中的重点词句,如第一段描写月亮时采用了拟人手法,以“徘徊”一词描写出月亮对众人的无限眷恋和依依不舍。作者以洞箫声渲染出凄凉的氛围,又通过多组比喻句和拟声词进一步烘托了气氛,为读者带来了一定的真实感,引发内心共鸣。另外,学生在赏析中还会发现作者特意使用不一样的字词对相似含义进行表示,避免了用词重复。
3.感悟语篇音韵
学生品读《赤壁赋》时感到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是“赋”这种文体的一大基本特征,赋不仅与诗歌有相似之处,还体现出了散文的风采。“赋”的语句精炼、优美,兼具文采与韵律,通常用于抒情和写景。学生还会发现文中句子长短不均,排比与对偶句式使文章显得更和谐,并利用含义比较接近的词语加以强调,如“不竭”和“无禁”,在朗读和记忆时也更容易。
(四)文心书意,文化传承
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历史文化
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四文合一”教学来说,文化传承是一项既长期又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蕴含的文化信息,为此,教师可引入与作者同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比较中走进历史文化,进一步体会、欣赏文言文的审美情趣。例如,教师可结合苏轼创作《赤壁赋》的背景找出同期作品,即《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后赤壁赋》,这就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所创作的“一词两赋”。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告诉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永不认输、勇往直前;而在《后赤壁赋》中,作者不再谈玄论理,抒发思想情感,而是主动选择回归世俗,以书法、散文、诗词等作为自己失意时的寄托。这两首作品均是以豪放的胸襟散发出的真实性情。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欣赏,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相关背景与人生经历展开赏析,以进一步感知历史文化的气息与作者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境界。
2.引入文艺活动,培养文化修养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为更好地应用“四文合一”教学法,以及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精心安排一系列活动,提倡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借机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更好的滋养。为更好地吸收与内化文言文知识,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文言字词与句式,根据各自的理解与思想感情,采用文言文形式写一篇赞美自然美景的游记。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中进行创作,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抒发个人真情实感,通过文学创作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同时,由于书法练习与语文学习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边欣赏书法,一边继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作者,感受苏轼书法作品的浩荡气势。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临摹苏轼的书法作品,使学生意识到练习书法的必要性,产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付诸实践[7]。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摒弃以往只讲授“文言”知识的局限,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四文合一”,以“文言”为基础拓展至“文章、文学、文化”这几个方面,创新文言文教学策略与形式,带领学生全面学习有关文言文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终身学习所需。
参考文献
[1]杨阳.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论[J].成才之路,2023(9):125-128.
[2]李杜鹃.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J].新课程,2023(5):151-153.
[3]齐发.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分析[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2):69-70.
[4]吴茜.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22(29):21-23.
[5]李文伟.统筹抓实文言文教学提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2,60(9):54.
[6]郑春红.探析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1):17.
[7]王治飞.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4):7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