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提质增效策略探究论文

2025-08-28 17:21:0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作业改革是“双减”的重中之重,主张优化作业设计,促使作业提质增效。本着“提质增效”的作业设计理念,教师有必要科学规划作业目标、丰富作业类型、革新作业评价。
摘要:作业改革是“双减”的重中之重,主张优化作业设计,促使作业提质增效。本着“提质增效”的作业设计理念,教师有必要科学规划作业目标、丰富作业类型、革新作业评价。基于此,文章从作业目标、作业类型和作业评价这三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双减”视域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以期推动作业改革实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双减”;作业设计;提质增效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而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实现“作业减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倡导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助推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1]。在“双减”落地的过程中,相关学者秉持“提质增效”这一设计理念,对作业设计进行了研究,如科学规划作业目标、增强作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又如,丰富作业类型、激发学生作业兴趣、驱动学生自觉投身作业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使用适宜的策略设计语文作业,确保语文作业提质增效。
一、科学规划作业目标是前提
作业目标是作业设计的关键要素,反映了作业目的,指明了学习方向[2]。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存在作业目标与作业内容不匹配的问题,导致难以通过使学生完成作业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对此,在“双减”视域下,要想使语文作业提质增效,教师应科学地规划作业目标。具体而言,语文课程目标以字、词、句、文等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技能为载体,与作业目标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规划作业目标时,教师应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教学过程中未能达成的课程目标。教师可围绕此目标,解读相关的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设计相应的作业目标,弥补课堂教学不足。例如,《植树的牧羊人》的课堂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无法达成此目标。因此,教师便可以人物性格特征分析为重点内容,设计如下作业目标:细读文本,使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出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反复阅读细节处,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作业内容,为学生提供达成目标的机会。
第二,教学目标中有要求,但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无法实现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发挥作业的延伸作用,设计相关的作业目标,如整本书阅读目标、社会实践目标、专题探究目标等,驱动学生积极体验实践活动,从而达成作业目标,落实课程目标中的要求。
二、丰富语文作业类型是关键
丰富作业类型是“双减”视域下作业改革的重点。无论是哪一学科,教师都应依据学科特点、学情、作业目标、作业时间等设计、组合多种类型的作业。
(一)基础作业:智趣共生
在“双减”政策提出之前,部分语文教师将基础作业与反复强化画上等号,机械地设计固化、单一的基础作业,导致学生面临繁重的作业负担。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应对此进行改进。
1.设计预习类作业
预习类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助力。学生通过完成预习类作业,可以心中有数地走进语文课堂,主动迁移自学认知,与他人互动,建立良好的课堂认知。为达到智趣共生的目的,教师可以秉持趣味性原则,围绕预习要点设计预习类作业。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初读文本作为预习要点,联系文本中的趣味内容设计如下作业:《皇帝的新装》讲的是由一件新衣引发的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谬案”,这件新衣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呢?又是如何引发这场“谬案”的?请利用课前时间自读《皇帝的新装》,试着感受这套“新装”的“魔力”,了解这场“谬案”的来龙去脉。
该预习类作业以阅读为主,具有实践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作业内容中的“新衣的‘魔力’”“谬案”等词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学生带着兴趣阅读文本,可以建立初步认知,便于其在课堂上与他人一起探究。
2.设计随堂类作业
“双减”视域下的语文作业不应再拘泥于课后阶段,而应贯穿教学始终[3]。“双减”政策提出之前的语文课堂上很少提及语文作业,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情并进行课堂点拨,影响了教学效果。“双减”视域下的语文作业应走进语文课堂,切实发挥诊断功能,实现以学定教,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情况,设计随堂类作业。
例如,在《回忆我的母亲》的课堂上,学生梳理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事件,感受到了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写作顺序、记叙线索和情感基调。基于此,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作者饱含深情,回忆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事情,你能简单地概括文中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事情吗?在你的眼中,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回顾文本内容,梳理事件,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及性格特征,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
梳理表格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选取几名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的课堂阅读情况,同时围绕表格中的具体内容,采用提问法、任务驱动法等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帮助他们弥补课堂阅读不足,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记叙线索和情感基调,以实现教学目标。
3.设计巩固类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结合具体的作业目标,设计形式多样的巩固类作业。
以《核舟记》一课为例。经过课堂学习,部分学生仍未能准确地认知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写作顺序。于是,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是“尽精微,致广大”,文中描写的“核舟”诠释了这一点。假如你是中央美术学院中的一员,雕刻出了一件核舟,你会如何向他人介绍呢?会介绍什么呢?请化身为“讲解员”,按照《核舟记》的写作顺序,向观众们介绍核舟的内部结构。
该作业以“角色扮演”和“复述”为主,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学生会迁移课堂认知,自主地走进文本中,梳理写作顺序和具体的写作内容,并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组织语言,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口头描述,增强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可谓一举多得。
(二)分层作业:满足差异
在“双减”政策提出之前,部分教师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仅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设计难度统一的作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双减”政策则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4]。因此,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依据,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作业目标设计分层作业,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天上的街市》的作业目标之一是对比阅读,通过想象、联想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基于上述目标和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可设计如下难度不同的作业:
任务一:读一读诗歌,比较诗歌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和自己听说过的牛郎织女的传说,说说有什么不同。
任务二:阅读《牛郎织女》(叶圣陶)的结尾,对比《天上的街市》中的牛郎织女的遭遇,想一想郭沫若为什么要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对这一故事的不幸结局展开了乐观的畅想。
任务三:阅读教师出示的四首有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表述牛郎织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含义。
其中,任务一是全体学生必做的,任务二是学困生选做,中等生和学优生必做的,任务三是学优生必做,其他学生选做的。通过完成任务一,全体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诗歌内容,夯实阅读基础。通过完成任务二,部分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过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品味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思。通过完成任务三,部分学生可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建立积极的文化情感。
三、改进语文作业评价是重点
在“双减”政策提出之前,语文作业评价往往仅用来诊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这样的作业评价无法发挥作业的应有功能。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应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助推语文学习提质减负。
(一)融入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推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应秉持“提质增效”的作业设计理念,在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
第一,教师要将评改方式从过去的“判断”变为“增值”,即在判断作业正误的基础上书写评语[5]。例如,教师在发现学生因粗心写错词语时,可以圈出错误内容,并在旁边画一个哭脸,写道:“粗心可真是成功道路上的一大阻碍啊!”如此的评价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使其在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驱动下改正问题,同时自我反省,从而避免以后出现同类问题。
第二,教师要将评价角度从过去的关注“错误”变为关注“精彩”[6]。“双减”视域下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彰显自我的机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教师可以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学生的作业,发现精彩之处,并进行评价。例如,在《少年闰土》的作业中,教师发现学生能思辨地看待闰土称呼“我”为‘老爷’。这时,教师就可以书写评语:“你能从一个简单的‘老爷’感受到闰土备受封建社会的压迫,真不简单啊!”同时,教师可以在作业评讲过程中引导该学生谈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当众进行赞赏。如此,教师可以使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增强语文学习自信心。
(二)注重作业反思
通过作业反思,教师可以了解作业设计情况,发现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提升自身的作业设计水平。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反思。
在进行作业反思时,教师要关注四方面内容:第一,是否设计了作业目标,作业目标是否全面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作业类型是否多样,形式是否多样;第三,作业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发展;第四,作业评价是否具有过程性、是否及时,是否形成了积极反馈。教师既要发现作业设计的优点,又要发现作业设计的不足。面对作业设计的不足,教师要分析原因,探索解决对策。如此,教师便可以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进而提高自身的作业设计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业目标、作业类型和作业评价是影响作业设计质量的三大要素。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缺乏明晰的作业目标,缺少多样的作业类型,缺失多元的作业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阻碍。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应审视传统作业,发现其不足,并以此为切入点,联系语文课程目标及要求,科学地规划作业目标,坚定作业设计方向,联系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基础作业和分层作业,让学生获得作业机会,把握作业过程,同时融入教师评价和自主反思,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指导和语文教学设计。如此,不仅可以使语文作业环节提质增效,还可以使教师提升语文作业设计水平,推动语文教学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敏强.让作业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双减”下的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应用[J].求知导刊,2023(7):47-49.
[2]佘宋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原则和功能导向[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11):64-65.
[3]刘占书.“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32):37-39.
[4]陈国秀.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减负增效作业的合理布置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2(20):41-44.
[5]吕银莲.“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路径探析[J].新课程,2022(19):6-7.
[6]林肖永,黄振宇.分类、分序、分层:“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4):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