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论文

2025-08-19 16:06: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提出基于学习任务群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包括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优化任务群结构、创新任务呈现方式等方面,提出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动态分析评价数据的评价策略,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提出基于学习任务群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包括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优化任务群结构、创新任务呈现方式等方面,提出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动态分析评价数据的评价策略,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高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学习,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兴起,主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教材”的局限,将单元作为相对独立的学习整体,以主题或学习任务群串联起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关联地学习。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特别是如何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实现单元学习目标,仍需进一步探索。这就需要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框架,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织成网络,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单元整体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群的匹配度不精准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单元教学目标无法精准匹配,是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具体而言,部分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容易陷入“只见任务,不见目标”的误区。他们倾向于将学习任务群视为单元教学的全部内容,而非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工具和路径。这就导致一些学习任务群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却与单元教学目标存在错位或偏离的现象。
2.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割裂了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原本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任务,学生疲于应对碎片化的学习内容,难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要拾级而上的学习体验,在基础性任务中稳固根基,在拓展性任务中挑战自我,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缺乏层次性的任务设计,难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学生参与度和自主性存在不足
学习任务群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却时常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仅仅将学习任务视为完成教师指令,而非自身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受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部分学生面对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持续保持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二、构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路径
1.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构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以目标为基,以任务为链”。单元教学目标是搭建教学大厦的“地基”。教师需要化身为“课程设计师”,深入解读课标、教材与学情,精准定位“教什么、学什么”,最终提炼出单元学习的目标,并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目标体系。而“任务”则是串联起单元学习的“链条”,它以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为核心,将分散的课时教学内容整合为层级递进、相互关联的任务群。这样的设计既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激发。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教师可以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感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达成此目标,教师可以以“英雄形象”为主题,设计“走近英雄、感受伟大”“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致敬英雄、传承精神”三个学习任务群。如在“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这一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可以设计“圈画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一学习任务。教学《狼*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画描写五壮士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五壮士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仔细朗读、分析和感悟,会逐渐体会到五壮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此时,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不仅涵盖对文章内容的学习,还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悟英雄精神的内涵,实现语文学习与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融合。
2.优化任务群结构
优化任务群结构,绝不是简单将学习任务进行罗列和拼凑,而是要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其能够精准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方式中“知识本位”的窠臼,将核心素养视作统领单元教学的灵魂,以此为基点构建任务群的“四梁八柱”。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提升的学习任务,并将其编织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网络,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深度思考和实践运用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最终达成语文学习的“素养跃迁”。
例如,在教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少年闰土》,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我”,感受“我”与闰土初识的欣喜、分别的伤感。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等场景描写,体会闰土的活泼、机灵与“我”的拘谨渴望,思考两人友谊无法延续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我”的爱护与教导,体会先生的伟大人格。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思考“怎样的人才算是有用的人”,并鼓励学生将其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任务群结构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本单元文章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魅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3.创新任务呈现方式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构建需创新任务呈现方式,摒弃以往单一、枯燥的指令式,转向更具趣味性、情境性和挑战性的呈现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将学习任务巧妙地融入真实生活情境或模拟场景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设计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内驱力。总之,创新任务呈现方式应以“激趣”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力求让学习任务“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乐”起来,最终实现“学”起来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围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知识点设计任务。教师可以从“吃”入手,如在学习《腊八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印象中的腊八节习俗,并朗读文中描写腊八粥的语句,感受文中“盼”与“喜”的情感。在学习《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提到的各种传统食物,如糖果、胶牙糖、杂拌儿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乡过年时的特色食物,体会不同地域的春节饮食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节日中的“人”,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在《北京的春节》中,学生能感受老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也体会到人们在节日中彼此祝福、互相拜访的热闹与喜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从而让学生不仅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能体会到中华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
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评价策略
1.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为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任务群”驱动下的语文素养发展水平,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评价应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跳出对知识掌握单一维度的考查。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而言,评价维度应涵盖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展现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我反思能力等。
2.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
教师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机制通过赋予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激发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思考与反省,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制订出改进计划。同时,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评与反馈,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发展出更加全面与客观的自我意识。此外,这种机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评价模式,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困难,从而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与优化。通过不断地自评与互评,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形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与意识,最终促进自主性、批判性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3.动态分析评价数据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是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实时采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群过程中的多元数据,如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度、提交作业的及时性、完成项目式学习的合作性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教师可以构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动态学习画像,精准识别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任务设计。更重要的是,动态化的评价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评促学”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在持续地反馈和调整中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丽君.大单元理念下小学语文要素落实路径初探[J].语文世界,2024(23):87-88.
[2]潘徐燕.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11):53-55.
[3]杨绵莉,李艳.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3):8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