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2025-08-19 16:01: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深层转型的需要。文章以《乡土中国》为例,分析了新高考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探讨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包括章节研读、文本细读以及适时总结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深层转型的需要。文章以《乡土中国》为例,分析了新高考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探讨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包括章节研读、文本细读以及适时总结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展示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高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新高考模式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文理科目的固定界限,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内涵,将传统的碎片化知识传授转变为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尝试,旨在响应新高考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深入解读,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教师应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加强实践性”的具体要求,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节奏,带领学生深入感受经典文本的魅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价值意蕴
(一)助力学生深入文本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重要价值,是因为其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揭示作品的丰富内涵。这种教学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片段式阅读教学的范畴,其鼓励学生完整地鉴赏作品,从而深入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文学技巧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结构,把握人物发展、情节推进和主题深化的脉络,于细节之中发现作品的丰富性。以《乡土中国》为例,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农村生活的深刻描述,更是对广阔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费孝通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叙述,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家族制度、社会结构和乡村治理等所谓“乡土性”的具体表征。《乡土中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学、人类学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在深入阅读中得以展现,能够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长远发展,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一致。整本书阅读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理解,需要学生将信息、观点进行整合,形成对作品的连续性认识,使学生在面对复杂语境时,依然能够高效运用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处理文本[2]。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不同的章节、情节中提炼关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连贯、合理的解读,借助自主分辨“论点—论据—论证”的整体体验,锻炼逻辑推理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费孝通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剖析,包括其对家族、宗教、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观察。这种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分析,要求学生积极调动逻辑与情感去评析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构建我国乡村社会的理论框架的。
(三)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选择,要求学生既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对完整文本的深入阅读,学生可以直接学习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并逐渐深化对文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知识的理解。这种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接触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学习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而构建更全面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深入探讨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学术著作,描绘了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的面貌。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深入阅读,学生能够丰富知识储备,理解费孝通对农村社会结构的细致分析,如以“捆柴”来比喻“团体格局”,以“波纹”来比喻“差序格局”。这些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新视角。
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合理安排课时,明晰整体阅读教学计划
明晰的阅读计划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其能够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有序进行,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吸收文本内容。具体而言,明确的教学计划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使文本的每个部分都得到关注和深入探讨,在平衡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助力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文本,又能在整个学期内完成阅读任务[3]。
以《乡土中国》为例,整个学期的课时安排和教学计划应详尽且周全。在课时安排上,教师可以按照《乡土中国》的章节顺序,将整本书分为若干个阅读单元。例如,在学期初期,教师可以从《乡土本色》开始,引导学生了解书中所描绘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章节如《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深化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在乡土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在课时安排上,应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一章节进行深入探讨,以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文本内容。在《差序格局》这一关键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通过《家族》和《男女有别》等章节,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在乡村生活中的影响。《礼治秩序》和《无讼》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法律和道德规范。《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章节可用于探讨政治结构和权力分布。在《血缘和地缘》章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联系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体生活的影响。而在讨论《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深入分析人类需求和欲望如何在乡村社会中得以进一步调节。在学期结束时,利用《后记》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本书籍,总结所学知识,深化对本书主题的理解。
(二)布置学习任务,合理安排阅读教学流程
1.课前导读任务
通过合理的导读任务,学生能够在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导读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了解,为课堂上的深入讨论奠定基础。在布置《乡土中国》的课前导读任务时,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章节。例如,在《乡土本色》的导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关注书中对中国农村基本特征的描述,包括家族结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导读任务包括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描绘乡村生活的,就章节中的特定话题进行简短的写作或讨论,如对乡村生活的感受或对书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的个人看法。针对《差序格局》章节,导读任务可以更注重对书中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先阅读该章节,并关注作者是如何定义和解释“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概念是如何体现在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的。
2.整体通读任务
整体通读致力于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形成对作品整体的深刻理解[4]。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在整个作品中表达的核心思想情感。通过整体通读,学生能够体验作品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从而更高效地感受文本的魅力。考虑到《乡土中国》中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整体通读任务分解为更详细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针对一个特定的主题或概念展开。围绕“乡土性”这一中心主题,教师可以针对书中的核心概念和主题,如“家族制度”“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和“礼治秩序”等设置对应的子任务。针对“差序格局”这一主题,子任务可设置为让学生细读《差序格局》章节,标注关于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的关键段落,随后展开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差序格局”的影响。对于“礼治秩序”,子任务可以是让学生精读《礼治秩序》章节,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理解。

3.章节研读任务
整本书阅读离不开逐章的深入研读,这种深度的研读有助于揭示特定章节中的主题和概念,使学生更细致地理解作品的多层含义,提升其对文本细节的敏感度和解读能力。《乡土中国》实际上是由14篇论文串联的籍册,各个章节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有利于布置章节研读任务。例如,教师可以挑选《家族》和《男女有别》两章。这两章在内容上形成了对比和互补,共同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和性别关系。针对《家族》一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特别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角色分配,具体任务包括标注文中描述家族内部结构的段落,如家族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互动、家庭决策经过等。学生需要在阅读笔记中记录自己对这些描述的理解。接着,针对《男女有别》一章,任务可以聚焦两性关系在乡村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要求学生标注描述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同地位的段落,并思考这些性别差异对个人生活和社会互动的影响。学生可以在阅读笔记中反思这些性别角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部分细读任务
文本细读能够引导学生专注于文本的具体部分,深入挖掘作者的语言运用和文学技巧,学习如何在细节中发现文学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对应对新高考对深度阅读理解的要求至关重要。在《乡土中国》的部分细读任务中,教师可以选取《无为政治》这一章节,布置一系列精准且深入的阅读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分析该章节,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乡村政治体系、乡民自治的描述来展示其对“无为政治”理念的见解的。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布置对话式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对话,其中一方支持“无为政治”的观点,另一方提出疑问或反对意见。这种对话式写作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无为政治”的内涵,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创意任务,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插画,以视觉艺术来展现“无为政治”。通过这种艺术创作,学生能够立足多种感官表达书中的概念,增强对文本的感性理解[5]。
(三)适时总结评价,巩固深化阅读教学实效
为创造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适时的总结评价必不可少。总结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回顾、巩固所学知识,建立对作品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的认识,同时为教师提供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策略的机会。
在《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中,适时的总结评价需贯穿多个阶段。例如,在每个重要的阅读阶段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范围内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已阅读章节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乡土中国》中哪些部分对你的影响最大?”“你如何理解书中所描绘的乡村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并利用书面作业进行总结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个单元结束时撰写一篇简短的反思报告,汇总自己在该阶段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问。这些报告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向。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项目式作业的方式进行总结评价,如让学生团队基于《乡土中国》中的一个主题或概念,在课余时间展开深入研究,最终以汇报展示的方式呈现阅读成果,实现阅读教学实效的最大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三、结束语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特别是以《乡土中国》为例的教学策略,展现了对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展现了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关键作用。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学生可以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发展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敏感性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马兆锋,卞正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以《红楼梦》为例[J].学周刊,2023(33):102-105.
[2]刘丽.浅谈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策略[J].高考,2023(17):27-29.
[3]张文娟.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推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与策略[J].学周刊,2023(16):124-126.
[4]单莉芸.新高考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指导路径分析[J].新课程,2021(41):94.
[5]陈继荣.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23(3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