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游记散文教学策略论文

2025-08-12 15:27: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针对当前游记散文教学现状,提出教师应通过聚焦文体特点、单元整体和课文内容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游记三要素深化文本理解,设计富有启发性与引导性的问题来增强学生自主性,提升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针对当前游记散文教学现状,提出教师应通过聚焦文体特点、单元整体和课文内容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游记三要素深化文本理解,设计富有启发性与引导性的问题来增强学生自主性,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现代游记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现代游记散文以旅行者视角、诗性地记录感悟,其蕴含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然而,目前现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却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将游记散文作为抒情散文教授,缺乏文体教学意识;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时间,缺少足够的文化和审美素养的培养等。现代游记散文教学应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应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富有语文味。
一、根据游记文体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1.立足于游记
游记散文是散文的一种类型,但不能仅靠散文的教学方法能够处理游记教学。游记与一般的抒情散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游记是旅行者对旅行中的观察和感受的记录,而抒情散文虽然也重视情感的记录,但不一定是旅行中的感受,即使是旅行中的感受,也没有一条清晰的游踪线索。同时,游记散文不仅有旅行者旅行路线的实录,同时还有对于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二者相互交融,才能构成游记的特质。此外,游记不同于一般的散文,游记中有一个独特强烈的“我”。第一人称的叙述让文章充满了旅行者的思想、情感、生命意识。教师应指导学生挖掘游记中的旅行者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独特经验”,体会字里行间构建的精妙,探索其中蕴含的丰富乃至复杂、细腻乃至微妙的情感与哲思,引导学生共情旅行者的独特体验,体察其中的情感认知。
2.立足于单元
《一滴水经过丽江》属于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该单元还包括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三篇课文。其中《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属于精读课文,《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属于自读课文。该单元的单元导语要求“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其教学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较于精读课文所强调的深入剖析与全面讲解,《一滴水经过丽江》旨在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文本内容、文体架构及语言艺术的全面认知体系,其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与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阅读、独立思考,归纳出“一滴水”的游踪,探寻丽江的自然人文风光背后的文化底蕴,以及思考作者独特的叙述视角与情感表达的原因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在先前精读课文中所学到的文体分析、语言鉴赏等技能,还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最大化呈现自读课文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授《一滴水经过丽江》时,还需具备强烈的单元整合意识。教师可以将本文与已学过的三篇课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比较分析、主题串联、文体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并巩固已学内容,同时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游记散文在叙述风格、情感表达、景物描绘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游记散文这一文体特性的认识与理解。
本单元写作实践为“学写游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解读游记,还要会写游记,这与本单元的游记阅读任务相对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本单元的阅读任务与写作任务,实现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与相互呼应,使得课文教学拥有单元整合意识。
3.立足于课文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当代作家阿来创作的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者并未直接以自身视角记录旅程,而是“化身为一滴水”,让这滴水成为文章的叙述者,以水的游踪为线索,串联起丽江的万千风情与深厚文化,构成了一篇“变形了的游记”。教师需将“为什么是‘一滴水’?”“‘一滴水’的写法有什么特点?”作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进行回答,思考“一滴水”的写作意义、象征意义、文化意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阿来独特的创作手法与思想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基于上述三个部分内容,教师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把握“一滴水”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梳理“一滴水”的游历路线;学习如何进行信息提取。
②了解丽江古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纯朴、厚重、和谐;学习如何进行信息归类和整合。
③品味作品语言的诗意美和哲思美,体悟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感情。
④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学以致用,仿照本文构思,综合运用多种句式、修辞,写一篇游记。
二、根据游记三要素深化文本理解
“所至”“所见”“所感”是游记的三要素,也是游记区别于其他散文的重要特性。在游记中,“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在游记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把握“所至”“所见”“所感”这三大要素是基础且必要的,但不能止于此。游记教学应超越三要素的表层理解,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所言”———即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呈现游踪、描绘风貌、抒发感受。游记中的“所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教学价值的关键,能够将“所至”“所见”“所感”这三大要素整合起来。(见图1)
作为鉴赏文本的游记,包含着“所至”“所见”“所感”这三大要素,这是它的“原生价值”,而作为教学文本,教师还需要关注“所言”,挖掘游记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析作者的用词、句式、修辞等语言技巧,理解其如何精准捕捉瞬间、细腻描绘场景、深刻表达情感。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游记的写作技巧,更能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所言”挖掘,不等于单纯的词句段落赏析、技巧的教授,而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化教育、思维训练教育,通过品味文章的文辞之美,让语文课教出“语文味”。如新课标所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于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补充“所言”这一概念,即文章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以‘水的方式’呈现‘所至’‘所见’和‘所感’?”用这一问题串联起教学。
在讨论“一滴水”的游踪的部分,教师提出问题“随着水的流动,我们走过了丽江的哪些地方?这些地点是如何通过‘水的方式’串联起来的?”引导学生回顾文中提及的地点和时间,理解水的流动轨迹是一条隐形的线索,将丽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紧密相连。在分析“一滴水”看到的景观风貌时,教师展示三幅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画在文章中找出对应的段落,并对其中的文字进行赏析。如在描写大水车这一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里的描写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现“一滴水”视角的不可替代性,水能够随着大水车升起降落,看到遥远的房屋和街道,这一视角正是水才具有的。
在讨论感悟时,教师提出“在这一过程中,水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如何与‘水的方式’相呼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挖掘文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这里给出东巴文“水”这个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水”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水”具有流动、包容、自由、灵活、滋养、富有生命力等特点。作者借助水的流动表达对丽江的热爱和对生命、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教师抓住关键点,把握游记要素,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特色,促进综合素养与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设计富有启发性与引导性的问题
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分层设定教学目标、及时更新学习内容、注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这些理念无不紧密围绕“人”这一核心,彰显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与传统课堂侧重于教师讲的模式相比,现代课堂更加倾向于让教师扮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力者。现代课堂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成为“问题课堂”本身,通过引入问题、建构问题、活用问题、升华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转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需要以问题为抓手,优化教学过程。
1.课前提出问题
预习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也是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的关键步骤。有效的课前预习环节能够减少课堂上低效甚至无效的提问。教师需要设计三类问题:一是通过文本阅读就可解决的问题;二是思考后存在疑惑的问题,教师和同学帮助才可解决;三是有创意和见解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值得与教师分享的问题。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预习部分设计三个问题:①通读课文,掌握“读读写写”字音、字形、字义。②再读课文,思考批注提出的问题。③细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绘制一幅《丽江风情图》。相较于传统预习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问题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置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学生的画作展示,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对应的段落,图文结合,更具有形象性,也让学生更有参与感。
2.设计导入问题
为有效发挥预习效果并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预习基础,设计既合理又富有吸引力的导入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主题上来。例如,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学过哪篇和云南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回顾旧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入写景散文《昆明的雨》和本文进行对比,强调本文独特的“一滴水”视角,顺畅进入本文的学习。
3.梳理优化问题链
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好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入教学主题后,教师应学会放手,抛出主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问题链设计需要有一个“核心问题”贯穿始终,其他的问题都由这一问题延伸出来,问题设计形成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关系,确保每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或扩展。这样的设计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促进知识的系统构建。《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核心问题就是:文章是如何以“水的方式”呈现“所至”“所见”和“所感”?这一问题将游记三要素串联起来,形成逻辑清晰的课堂。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搭建合理的学习支架。例如,教师引入“所言”这个游记要素,对其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其主要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将一个陌生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概念,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问题链需要关注问题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滴水’来贯穿全文?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以此引导学生由水的流动特性联想到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含义,领悟文章的人文气息,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
4.实践拓展问题链
问题链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非静止的。不会因为课堂结束后,问题链就终止,而会因学生的应用实践而进一步生成拓展。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设计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实践活动来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认知。例如,针对《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独特的视角,教师可将实践活动作业布置为选择一个视角来观察校园。学生可采用独自观察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旅程”中所见到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校园生活,以及自身的情感变化;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校园中的文化符号或者特色建筑,进行深入思考,探讨这个文化符号或建筑的设计意义以及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最后将自己观察或小组合作所得写成文章,向同学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综合思考阅读、写作问题,实现知识的潜移、内化与升华,进而培养问题意识,在探究中拓展思维,得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海燕,王小东.一滴水是什么———《一滴水经过丽江》解读[J].语文建设,2023(13):52-55.
[2]夏二姣.双重叙述视角下的游记散文文本解读———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4(17):73-74.
[3]朱肖琳.初中游记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3.
[4]马淑珍.《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学习任务性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30):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