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队“四个一体化 ”助力红色育人的实践研究论文
2025-08-12 15:52:1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为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的紧密衔接与互相贯通,引导青少年走好“人生第一步”,本文提出少先队工作应探索党团队工作“四个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强化党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助力青少年握紧红色“接力棒”。
摘要: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为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的紧密衔接与互相贯通,引导青少年走好“人生第一步”,本文提出少先队工作应探索党团队工作“四个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强化党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助力青少年握紧红色“接力棒”。
关键词:党团队,“四个一体化”,红色育人链条
2021年1月,《中*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着眼党、团、队特殊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培养链条,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以“红色育人”为目标,牢牢抓住思政共育、队伍共培、机制共建、资源共享的党团队“四个一体化”育人举措,持续推动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着力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培养红色传人、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团队工作一体化现状
1.认知差异影响组织认同
少先队组织、团组织中存在不少青少年对党团队的组织架构、发展历程等认知差异较大的现象。部分青少年对于入队、入团、入党目的与意义的认知尚显浅薄,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于组织身份的深刻感知、对荣誉感的强烈体验以及认同感的牢固建立。
2.专业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教师在青少年党团队史学习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系统化的党团队史教育课程在部分中小学还有所缺失。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校教师队伍中具备深厚的党团队历史知识与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不足,难以胜任深入浅出的教育引导工作。在对青少年开展党团队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3.共育平台建设尚待优化
当前,党团队工作一体化面临着资源整合与共建共育机制不健全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共建共育平台的不完善。由于缺少有机联动的“教育场”,实践活动往往偏重形式而忽视了内涵的深化。这就需要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教育阵地。
4.一体化培育机制有待完善
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组织架构与体制机制建设尚未完善,致使学校党团队组织建设的众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地落实,较为阻碍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党团队“四个一体化”实践路径
1.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
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系统设计一条贯穿入队、入团、入党全过程的育人链条。通过为青少年创造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强化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与荣誉感。
(1)构建“一三六”成长激励体系,助推阶梯式政治启蒙
“一三六”体系是一种为青少年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而设计的创新的教育模式(见图1)。
“一核心”是将青少年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学校应认识到政治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其视为青少年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融入教育体系的始终。
“三阶段”涵盖分批入队和离队输送的全过程:

在低年级阶段,通过少先队活动,让青少年初步接触并了解组织文化,培养其基本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在中年级阶段,实施队中深化教育,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定制包括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内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在高年级阶段,通过设立优秀队员评选、奖学金等多种奖励机制,在青少年即将离队之际,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团队活动,进一步提升其组织归属感和责任感。
“六激励”机制包括:从入队之初就培养青少年的组织认同感和荣誉感。通过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对表现杰出的青少年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其他青少年效仿学习。通过岗位激励和实践激励,鼓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社会责任感。通过推优入团,将表现优异的青少年推荐加入共青团组织,进一步加强其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光荣感。
通过实施“一三六”阶梯式政治启蒙成长激励体系,学校可以更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依托“红领巾学院”教育阵地,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
学校应依托“红领巾学院”教育阵地,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教育平台。通过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实践体验,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是提升青少年对党团队史认知与感悟的有效途径。例如,学校创建了“澜心堂”这一红领巾学堂,作为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核心场所,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深化青少年对党团队史的理解与感悟,不仅使青少年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探索“红色研学”实践路径,打造行走式“红色课堂”
面对当前研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积极创新探索一条“红色研学”的实践路径,与周边的红色教育资源进行深度对接,联合地方红色场馆,共同设计开发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研学路线,打造行走式“红色课堂”,这些研学路线不仅涵盖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还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学校可以利用各类线上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发布详细的研学任务清单,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研学指导。青少年可以根据清单上的任务,有序进行研学活动。通过这一系列行走式的“红色课堂”,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悟历史,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被激发出来。同时,这种研学方式也滋养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情怀,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以提升教师素养为抓手,构建一体化培养链条
目前,学校开展党团队思政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校内的品德老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党团员教师。部分实施者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存在对思政理论理解不深、对党史脉络把握不清的问题,仅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党史知识储备,这凸显了加强党团队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性。
(1)强化教师政治身份,铸就师资队伍“硬核力”
少先队辅导员既是少先队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又是青少年思想意识教育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学校党团队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力量。提升辅导员的素养,尤其是其政治素养,是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学校需要从源头上强化辅导员的政治要求。例如,每年完善任选机制,严格选拔程序,实施“预审制”,在新任辅导员上任前确保其党团员身份,并鼓励党员、团员教师深入中队,担任执行辅导员,共同参与党团队活动规划与实施,开设特色党团队史课程,从而构建起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湛的党团队一体化师资队伍。
(2)整合校外育人资源,促进校内外师资深度融合
从实际情况来看,校内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事务多,单纯依靠校内的师资队伍来育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挖掘校外的育人资源,统筹各领域、各层级的育人力量,形成校内+校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家校社协同合作的方式,吸纳家长辅导员、党史专家、道德楷模等社会力量,组建“红色育人”团队,定期举办党团队史专题教育活动。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开学典礼、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建队节、国庆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宣讲教育活动,实现校外优质资源与校内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师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3)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激发内在发展动力
搭建多元化教师成长平台,是激发教师内在发展动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通过综合培训、竞赛评选及建立学习社群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其职业荣誉感。首先,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立体化的培训方式,结合“辅导员+师资”“线上+线下”的综合培训模式,每年在新教师、新班主任及新辅导员等培训中增设思政教育专项课程。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强化教师的政治素养,还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其次,学校可定期举办党团队史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讲解党史国情,增强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思政微课大赛、辅导员技能大赛、党团队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这些竞赛活动不仅能锻炼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学校还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建立党团队学习社群,形成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的专业共同体。最后,学校还可以开展“十佳辅导员、优秀党团员、优秀少先队员”一体化评选活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发教师投身于党团队思政教育的热情与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内在动力。
3.以共创联建共享为原则,推进载体连接一体化
全国少工委指明了“迈向社会”的少先队改革战略方向,并在此指导下积极探索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核心在于融合,旨在通过校内外教育边界,将共青团、青联、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相结合,健全多部门联建联动机制,编织成一个立体协作网络,携手育人。
(1)拓展校外少先队多功能阵地
拓展校外少先队多功能阵地,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社区设施,为少先队员创造沉浸式、体验式学习环境,并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是提升少先队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浙江展览馆、浙江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建立多个校外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不仅为少先队员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还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更加深刻理解红色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学校还可以结合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青年之家的建设,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力量,共同打造“15分钟少先队活动圈”。这一举措确保少先队员能够就近参与各种活动,提高了活动的参与率和实效性。以“红领巾志愿服务”为例,学校成立党团队志愿服务行动组,并定期开展各类党团队志愿服务活动。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其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强化了社会责任感。
(2)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通过深化特定平台并应用数字大脑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云端共享与优化,加强跨部门合作,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促进家校共育,从而全面提升党团队校外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如杭州市下城区依托区“城市大脑”平台,创新性地构建了“假日小队”的校外教育数字化智能体系。该体系通过四大功能模块协同发力,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方位变革。首先,“一云共享,数字赋能”模块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云端共享与优化配置。各类校外党团队实践教育资源被整合到云端,方便少先队员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便捷度。其次,“一网互联,共建聚能”模块加强了跨部门、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合作。借助此模块,不同地区、部门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高效利用。再次,“一键通学,专家蓄能”模块为少先队员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与专家指导服务。少先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专家指导,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和高效化。最后,“一课多师,家长释能”模块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共同培育,通过此模块,家长能够实时了解孩子在校外的学习情况,与教师及其他家长进行便捷的互动交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这四大功能模块协同发力,不仅实现了平台、阵地、活动、师资等教育资源的立体性融合与全方位变革,还显著提升了党团队校外教育的便捷度、互动性和实效性。这一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的实践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4.以全面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一体化
在党团队体制机制演进过程中,部分领域尚待优化,影响了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性和深入性。特别是团、队组织在融入学校党群组织整体规划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加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确保党组织在引领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突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导向
学校联合成立“党、团、队一体化”工作小组,聚焦党团衔接、团队衔接的关键环节,明确党团队工作岗位职责,加强党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将党建带队建纳入教育评价和教育督导考核内容,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夯实校内基础,优化组织结构
持续推进学校少工委建设,定期召开少代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少工委主任,由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分管少先队工作。建立学校党组织书记团建、队建专题述职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同时,针对少先队组织薄弱环节,加强团前教育与少先队教育相融合,以“团队衔接”为核心,推动团队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实施。
(3)拓展校外阵地,构建全域网络
学校动员消防、检察院、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校外少先队工作,推选优秀的党团队员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完善“少先队员向社区报到”制度。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围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因地制宜开展党团队校外实践活动,实现校外少先队工作的拓展与深化。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丰富少先队员的社会实践经历,也将促进党团队工作在社会各领域的有效覆盖和深度融合。
在党团队一体化的推动下,青少年将坚定信念,勇担使命,走好人生政治三部曲。通过实施“四个一体化”举措,学校将更有效推动党团队工作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红色传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习*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