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职语文“微写作 ”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方法论文

中职语文“微写作 ”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方法论文

2

2025-08-07 16:18:5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中职语文学科为讨论对象,分析中职语文“微写作”与专业课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策略。基于“微写作”教学板块,教师需立足于对写作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突出评价重要性展开深度教学。

  摘要:本文以中职语文学科为讨论对象,分析中职语文“微写作”与专业课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策略。基于“微写作”教学板块,教师需立足于对写作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突出评价重要性展开深度教学,发展“微写作”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融入丰富专业知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微写作”,专业课,融合策略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微写作”已经成为语文课程职业模块的一个独立专题,旨在增强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将“微写作”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融合,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引导、组织实践活动,既能达成教学要求,也能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及未来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中职语文“微写作”与专业课程融合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优化传统语文教学。“微写作”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微写作”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能帮助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写作的目的不再是单一地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更能借助与现实生活、工作场景的紧密相连而丰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创新的动力。二是助力学生能力发展。中职生有强烈的表达需求,这种需求是指他们在目前专业学习以及后续职业发展中语言应用与实践探索的需要。教师开展“微写作”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首先能借助书面表达训练,增强学生在职场中清晰、准确传达信息的能力,并且提升撰写与职业相关材料的水平,如产品说明、工作报告、发展规划等。其次,“微写作”强调学生在有限空间内表达观点,让学生获得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机会,自然强化学生思维逻辑性与条理性。最后,“微写作”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也是满足现阶段大部分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良好写作能力的要求,例如,在市场营销或服务类专业中,“微写作”任务与专业课程建立联系,学生能体验未来就业场景,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增强他们在专业领域中的竞争力。三是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微写作”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让更多职业元素走进课堂,如行业规范、职业沟通技巧等,学生提前适应职业环境,增强专业素养。同时,“微写作”还能提升学生撰写报告、总结、计划的能力,加入专业课程元素,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满足未来就业的实际需要。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理解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这些素养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基于核心素养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丰富写作内容


  要达成中职语文“微写作”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教师要透过核心素养,进一步总结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发展需要,以此为导向,选择最适宜的“微写作”内容,保证每一次写作练习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微写作”教学计划前,需要认真分析班级内学生的具体职业能力,并结合他们的所学专业,确定该专业需要培养什么人才、学生又迫切需要哪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聚焦于学前教育专业,总结出该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出的具体要求。首先,需要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幼儿教学方式知识、幼儿心理学知识以及幼儿管理学知识;其次,学生还需具备执行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日常活动计划的能力,学生必须明确幼儿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完成课程的构建以及组织管理的优化;最后,学生要以实践为主,基于对岗位要求的适应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增强职业能力。上述三项要求都有明确指向,强调为幼儿园培养出一位能为幼儿发展负责、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满意的教师。教师在布置“微写作”任务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导向,让“微写作”与幼儿教师职业成长需求完美契合,如创作儿童故事、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观察记录幼儿行为表现、与家长函电沟通等,从而丰富“微写作”内容,激活学生对相关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保证教学的高效性。最终,基于“微写作”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获得显著教学效果,学生的创作更有目的性,写作训练也更具实效性。


  二、以专业课程为纽带,增加写作形式


  在教学中,无论“微写作”与专业课程采取哪些方式进行融合,都必须保持“微写作”的性质与功能,要始终围绕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落实教育计划。“微写作”板块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多写、多练的前提下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与写作习惯,在掌握各种文体创作思路与方法的前提下拓宽思维空间,在多观察、多拓展探索的情况下提升审美能力、坚定文化自信。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将专业课程作为“微写作”教学的纽带,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需求,确定写作的主题与内容,再进一步丰富写作的形式,制订更完善的“微写作”教学计划。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教师可以从记叙文单元教学中提取“故事”主题,融合学生的实际职业发展需求,将“微写作”课堂设计为“创作儿童故事”,学生需要基于自己对“故事”创作的理解来进行实际操作,故事的创造要求强调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讲述语言。


  三、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创新写作训练


  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通常使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先对文体进行分析,再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然后展示范文,最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灌输式”教育,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写作过程中也习惯于一个素材反复使用或者套用创作模板,不符合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因此,全新教育理念下,教师首先要转化写作教育的形式,“微写作”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更容易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在主动描述事物、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思维探索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微写作”的基础上,加入中职生的专业课程元素,能让写作的形式更丰富,写作的内容更趋近于现实。教师可以基于专业课程与语文教学主题的一致点,设定总任务和分问题,让学生有更多联系自己所学知识、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以解决问题为初步目标,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深度探索,让“微写作”不再是一项被动完成的语言表达任务,而是基于完整的问题链整合真实想法,做到写作具有独特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让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中职生需要具备策略旅游方案的能力,包括对旅游路线的设计、旅游活动的策划、市场推广等多项任务。此时,教师可以展开“微写作”教学,先设置一个核心任务:为“×××”景区设计宣传文案,再采取情境模拟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播放这一景区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中梳理宣传思路,通过沉浸式的情境体验明确宣传的关键点。接着,教师展开问题引导教学,学生在接收教师的问题后,会将自己于情境中的所思所想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且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教师、同伴,在合作交流下,完成“微写作”任务,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旅游景区的宣传文案产生基本认识。

7c249703176e002f8ba7c19b1437695.png

  四、以拓展实践为底色,设计多样任务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发展,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明确一点: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而要融入现实生活、融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在转换教育认知后,教师以拓展实践为教育的底色,在课内外组织丰富的“微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内涵,明确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通过交流沟通、实践探索,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综合发展。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认知,进一步丰富“微写作”教学的形式,让“写”成功与“听”“说”“读”相融合,不再依赖于想象和虚拟的影像,真正走进生活、走进工作,基于任务实践,帮助学生实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将任何场所都装点为“微写作”的教学课堂,如实训室、社区、实验室、实习岗位等,用更具体的场景让学生理解主题,也保证他们有创新思考、主观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用心观察,或者与工作环境中其他伙伴的交流来确定“微写作”的创作思路和内容,将所思所想成功转化成语言文字,最终于实践探索中积攒职业经验,也在积极表达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完善多元评价


  中职阶段,教师将“微写作”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融合,不仅要体现在多元化的任务设置、情境化的拓展交流中,还要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评价模式,不再单一地将学生的写作质量视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微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他们的优势、成就、突出特点进行评价。重点是要结合现阶段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提高对自己优势与不足的认知能力,明确想要实现专业发展还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进而在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提升职业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教师还需要强调评价的自由性,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通过教师向学生反馈信息而完成教学,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具有局限性,能力提升缓慢。在“微写作”与专业课程融合这一教育契机下,由于涉及的内容不再只有语文知识,还包含更多专业理论、职业发展内容,此时教师需要扩大评价范围,引入第三方主体,即专业课教师、相关从业人员等,更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微写作”的创作成果,对职业表达规范性、用词专业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让“微写作”评价更科学、合理,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也更全面,从而实现综合发展。


  将中职语文的“微写作”教学与专业课程进行全方位融合,教师应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从内容拓展、丰富形式、完善评价三个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多想、多创新,并能将真实体验融入其中,从而于写作中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学情的前提下,保留语文学科特性,做好融合教学设计工作,发展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池河清.走进微写作点亮微生活———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职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22(16):167-170.


  [2]池海燕.基于核心素养下中职语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微写作教学策略刍议[J].学苑教育,2022(4):32-33.


  [3]唐丽.普职融通视阈下中职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优化[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3,14(2):52-55.


  [4]曾秀刘.“互联网+”下的中职语文“微写作”课型建设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20):190-192.


  [5]喻蕾.中职语文教学中“微写作”的应用[J].现代教学,2023(1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