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论文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论文

10

2025-08-07 15:53:5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接着分析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将劳动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开设特色劳动课程,劳动教育匹配学生兴趣;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等等。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接着分析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将劳动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开设特色劳动课程,劳动教育匹配学生兴趣;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等等。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劳动价值


  2020年,中*中央、国*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其指明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也不断丰富,职业院校学生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其中部分学生受不良因素影响,逐渐滋生了不愿劳动、不会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中。


  而对于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业院校来说,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当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支柱和力里源泉,但部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陷入困境,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因此,本文拟通过探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89f79d52d65c9b045666790be565d81.png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正在朝着知识密集型和科学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各种新兴职业不断出现,如工智能工程师、数字化管理师等。这些新型职业岗位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懂常识、懂业务、懂工具、懂分析、懂管理、懂设计,还要具备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综合的劳动技能。现代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崇高理想、信仰坚定、熟练掌握技能、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的未来建设者,以及具备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人才。现阶段,劳动群体、劳动形态、劳动关系、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对企业真实的岗位具体工作进行调研,开发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工匠思维体系,为学生打开全面的视角,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奋斗精神、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进而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漫长而艰辛的努力,更需要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因此,职业院校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以培养学生体验和理解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掌握娴熟的工作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践能力”,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人类发展和变革的基础。马克思主张通过劳动,在改造自然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的发展、知识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道德素质的发展及艺术、文字等非物质领域的发展。马克思将劳动看作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认为人们通过劳动,能够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对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来说,学生在劳动中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劳动任务中锻炼身体素质,增强耐力和体质,培养责任心,训练时间管理、计划安排的能力,同时增强团队意识,以及沟通、协调、分工合作技能。换言之,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6],是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教育手段,能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足


  现代社会家庭中,父母往往工作繁忙,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劳动教育引导,因此拥有“隔代亲”的长辈没有重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常以包办的方式来照顾他们,从而错失了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的最佳机会,进而导致孩子对劳动的认知不足。职业院校部分学生同样如此,即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很浅薄,局限于把它当作一种日常的劳动,停留在打扫卫生、开展家务劳动、干农活的层面上。同时,随着直播、短视频及其他网络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部分学生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轻视体力劳动。另外,一些学生对劳动缺乏认同感,对劳动的认知偏功利化,缺乏勤劳朴素的劳动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甚至存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


  (二)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设计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普遍缺乏系统设计,呈简单化和碎片化,且劳动教育课程脱离时代诉求,劳动教育过程缺乏价值渗透[7]。同时,部分师生认知不足、认同度不高,且劳动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融合不够,导致劳动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另外,劳动教育缺乏培训和专题研究,导致教学活动单一;缺乏教学平台,导致教师无法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也没有科学的劳动成果评价体系,进而使学生劳动后感受不到自己在劳动中的成长,且劳动意义未能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缺乏激励措施,导致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积极性不高。


  (三)劳动教育与学生兴趣和特长不匹配


  部分职业院校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单调乏味,忽略学法和学情,未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未能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师布置的劳动任务千篇一律,学生只能机械地操作。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最终使他们难以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另外,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中,学生没有运用相应的天赋和技能,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从而缺乏认同感。此外,职业院校也难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将劳动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适应性、创新性、发展性和全面性的人才,职业院校要把劳动实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劳动实践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学目标,把劳动教育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并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职业院校要依托实验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科技园及校外实习实践等平台,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内涵,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课成为必修课,确保其覆盖所有专业在校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职业院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进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职业院校要将劳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相结合,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实训任务,做到工学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将“努力劳动、真实劳动、智慧劳动、清洁劳动”作为实训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懂得利用劳动资源、尊重劳动成果的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专业知识与工匠精神、生态环保意识三个部分融合在一起,结合思政内容开展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每次开展劳动实践课之前,会为学生播放与劳动相关的纪录片,或者请劳动模范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课前引导,引领学生认知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其带着感情投入劳动实践。课中,学校会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社会劳动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感受工匠的精神气质。同时,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会结合劳动教育目标,设计劳动体验环节,引导学生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后,再走进实训环境。另外,在教授专业技术时,教师也会带领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培育其劳动情怀。


  以幼儿教育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计划中绘画课和手工课是必修课,可以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技能对班级教室、校园的公共区域进行环境创设和布置,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的劳动技能,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开展技能展示活动,设立公众开放日,让学生的优秀作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使其劳动成果得到更多的认可,从而提高劳动价值感;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参加市级、区级的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技;通过安排幼儿园见习,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真正的幼师岗位上进行真实的劳动体验,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清洁、迎送幼儿、幼儿照顾、分餐等;在专题讲座、成果展示、实训课堂、岗位实践和技能比赛等环节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这样通过多项举措,能够引导学生崇尚劳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优秀的劳动精神和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开设特色劳动课程,劳动教育匹配学生兴趣


  融入学生兴趣特长的劳动教育,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培养道德、增长智慧、锻炼体魄、发展美感的教育价值,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社会环境,通过劳动实践来改变自我,把个人的努力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职业院校要做好教法、学法和学情调研,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热点,融入高科技、互联网、智能化手段,开发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特色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相结合,以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具体来说,将劳动教育渗透学生日常生活,创造随处可见的劳动形式和唾手可得的劳动机会,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频率和质量;对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做充分调研,并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各行业各岗位的工作原理和劳动技能;组织学生到各种文化场所,如名胜古迹、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革命英雄纪念碑等,观看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参加主题活动,利用体验学习和项目学习,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主动性;开发现有的独特资源,为劳动教育创造更多实践的主题,如开设“衣、食、住、行”系列特色劳动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劳动课程;利用专业教学资源把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以“食”系列劳动选修课为例,学生需要了解厨房知识,学习有关健康饮食、食品安全卫生处置的内容,对此,烹饪专业教师可以把当地传统小吃的制作作为教学主题,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新食材、新口味,从而让学生烹饪出独具特色的佳肴。而“衣”的内涵也很丰富,学生不仅要学习纺织面料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钩针编织、刺绣、缝纫、洗衣护理等技能。这样点面融合、多方协同、精准施策、全面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创造有利的劳动教育条件,能够匹配学生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存在兼容的共育共管要素,因而职业院校要基于“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的课程理念,打造“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训体系,形成“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互动的师资队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不断融合。笔者所在课题组紧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推进,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课题组认为,职业院校要以职业道德为核心,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积极的劳动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实现知行合一,并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双创”观念。


  例如,针对幼儿教育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关于废弃包装材料重新利用的劳动作业,即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设计技能将废品制成工艺品并进行售卖。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如下劳动作业: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开展修理工作。针对美容美发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如下劳动作业,即要求学生走进福利院、养老院,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服务。如此,学生通过完成劳动作业,提供服务项目的解决方案,可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公益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作业要与实习企业需求联系起来,探索学生创业团队承接企业业务的路径。另外,学生要通过劳动作业完成相应的业务,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从而提前做好岗前准备。


  此外,职业院校应积极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的同时,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赛促技,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而提升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综合性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要建设专业结构丰富、专兼互通、技术能力精湛、知识储备足的劳动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这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即构建包括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校企合作导师、社区劳育专家在内的专兼互通的教学团队,培育劳动教育专项师资,发挥其育人优势,补齐育人短板;将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纳入学校组织顶层设计,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劳动教育的情况纳入每学期工作量,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和细化考核要求、考核方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提供培训和研修的机会,让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内涵、实施方式、课程开发等有清晰的认知。这样通过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能够构建综合性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推进并践行“我争做、我热爱、我创造、我奉献”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深耕专业领域,探索技能报国的道路[8]。

7ea0ebfddbb68dc8c81d0aac6c8aae4.png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和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评价是引导劳动教育发展、发挥劳动教育价值、对问题进行反馈改进的有效策略[9]。职业院校要重新审视考核方式,以“劳动—思政—技能”融合育人理念为指导,结合多内涵、多元素的课程特色,创新性地开发出集职业素养、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于一体的全面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根据学生参与劳动的形式,多方位地对学生参与的劳动活动进行评价,如不仅对专业技能进行评价,还增加劳动素养评价,同时对其团队协作能力、个性和态度及集体忠诚度等思政教育方面进行评价;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并重,全过程、全方位且客观地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对劳动教育过程进行监测、记录、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依据、毕业升级的参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给出具体的劳动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劳动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同时对问题进行反馈和改进,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全面育人的助推器。


  此外,要构建多方合作教育评价机制,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联系,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共同对学生的劳动过程进行记录、评价、反馈,以不断优化劳动教育的成果。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开展研学活动,共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制定评价细则,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职业院校要依托企业提供的实习基地,采用真实的岗位准则进行评价,促进劳动教育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以便与企业共同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另外,职业院校要利用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提供社区劳动实践的机会,并由社区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积累社会劳动经验,对标真实的岗位评价标准,改进工作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拓宽就业道路。


  四、结语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培养出具有社会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员0]。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职业院校要利用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劳动教育管理探索,分阶段、分内容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厚植学生心中,使学生在逐步改变劳动观念的同时,提升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最终将其培养成拥有丰富文化知识、满足社会需要的知识型劳动者,助力社会进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中央国*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4-04-11].

  [2]屈军.民族地区完全中学大劳动教育校本化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20(6):43-44.


  [3]赵新亚.大国工匠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5):8-10.


  [4]王飞.劳动教育区域推进的实践方略与保障体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5):36-42.


  [5]张辉辉,李娟.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企育人共同体”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56-59.


  [6]谢卫东.新时代劳动教育:学校应“有为”且“善为”——基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6):13-16.


  [7]郑瑞强,胡军华,付仙兵.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蕴含、逻辑演进和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21,37(7):146-151.


  [8]张文婧.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22(7):58-62.


  [9]闫长勇.地理核心素养与劳动素养融合培养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23):108-110.


  [10]王芳,李柯蓓.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时代价值[J].科教文汇,2024(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