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 ”教学创新论文

2025-08-07 15:13:5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聚焦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从教学设计环节入手,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重跨学科整合和实施个性化教学,还从深入分析学习内容、构建核心问题链、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等层面开展教学。
摘要:本文聚焦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从教学设计环节入手,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重跨学科整合和实施个性化教学,还从深入分析学习内容、构建核心问题链、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等层面开展教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深度学习不仅追求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的深度理解。为实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模式。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表面学习转向深度学习;通过构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思路如下:一是重视学生主体性。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非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二是强调合作学习。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需高度重视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不应局限于个体学习的范畴,而应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如数学实验、项目研究或者解决问题的挑战赛等,让学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协同完成任务。三是注重跨学科整合。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还应积极探索跨学科整合的路径,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学习体验。整合教学知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增强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涉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多领域的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和深化数学知识。四是实施个性化教学。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应进一步推进个性化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符合自身学习节奏和能力水平的路径上成长。在“综合实践”课堂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支持。
一、深入分析所学内容,激发学生深层次理解潜能
深入分析的过程涉及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理解,而非简单记忆或重复。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意味着学生需要把握知识的本质,理解公式或定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而不仅仅是单纯记忆和套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分析时,需要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就要求“综合实践”课堂要给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行通过实验、观察及推理,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网络,以此激发学生深层次理解潜能。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单元为例,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材料,如圆柱和圆锥的模型、水、量筒、沙子或其他填充物等材料。在导入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冰激凌杯、漏斗等生活中的物体,引出圆柱和圆锥的概念,让学生感知这些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后,让学生提出假设,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它们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由此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等概念及定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选择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模型,并使用水或沙子对其进行填充,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记录每个模型的底面积和高,其他学生则使用量筒测量填充的水或沙子的体积,并报送数据给记录的学生。小组成员通过计算每个模型的体积,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可分析出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合理性。
通过深入分析所学内容,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数学理论,还能够培养观察、测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理论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由此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
二、构建核心问题链,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探索思考
构建核心问题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超越表面认知,深入分析数学概念的核心区域。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的奥秘。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并运用已知知识去推理未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与运算”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小数的意义、读写、比较大小以及加减运算等核心内容,构建一条逐步深入的问题链。首先,教师可提出基础问题:“小数点左边和右边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义?”由此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与小数的基本区别。问题逐渐升级至:如何比较0.45与0.6的大小?除了直观比较,还有哪些数学方法可以帮助到我们?通过构建核心问题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探索小数比较的多种方法,使其学会借助数轴或小数的十进制来表示小数。接下来,教师的问题链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至运算领域:“在进行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需要对齐小数点?”此问题直指小数运算的基础规则,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及其背后的数学逻辑。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实际应用问题:“小明有2.7元钱,买了一本1.8元的笔记本后,他还剩下多少钱?”通过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小数运算技能。在整个过程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理解的深化,同时也是对后续问题探索的铺垫,由此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解决链条。
通过构建核心问题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数运算的具体技能,还能够不断思考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语言和逻辑去探索未知,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构建系统化知识网络,支持学生自主深度建构
数学知识之间往往存在内在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数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对新知识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构建关于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网络。首先,从学生已经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出发,将其作为知识网络的起点。教师逐步引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边形面积的概念,并展示这些形状之间转换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采用切割、拼接等方法,分析不同形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不同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如如何将不规则图形分解成已知规则图形的组合,从而应用已掌握的面积公式来解决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实践合作,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并提升知识网络的连贯性和实用性。
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真正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的跨越。
四、实施多元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深度参与
实践活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并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以此提高学习成效。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应用”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美食DIY”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果、蔬菜、饼干等不同食材的数量,学生可以使用秤、量杯等工具,对食材进行称重,并记录下数据。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将这些食材平均分给同学们?”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分数的应用场景。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食材,计算出需要分多少份,并绘制出分配的方案。接下来,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实际进行食材的分配。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进行记录,其他学生则使用称重工具,确保分配的准确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你们觉得这次活动中,哪些数学知识得到了应用?你们觉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开展此类“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分数的理解,还能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实施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还能在实践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真正实现全面深度地参与学习。
五、重视巩固练习,促进思维深度发展
巩固练习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和巩固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设计具有思考性和拓展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促进思维深度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对称概念和性质之后,设计一些具有深度思考的练习题目,如找出教室中存在的对称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对称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促进思维深度发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结合艺术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对称的图案,并解释其数学原理,该问题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提升其艺术素养。
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答。同时,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巩固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未来,教师还应当持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教学实践方法,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尚峰,蒋雪梅,张姝.分层教学对中小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内47篇64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611-621.
[2]齐铁清.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立体结构分析———兼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9(4):1-4.
[3]林园.导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循证教学探索———以“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11):93-95.
[4]葛毓.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高阶思维课堂教学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38(5):92-96.
[5]王建芹.“因用而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评《因用而学: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15.
